陽 宇 旺 扎 強 巴 普瓊次仁 邊巴次仁 楊 華 片 多
(1.西藏日喀則市教育局 西藏 日喀則 857000) (2.西藏江孜縣第一小學 西藏 江孜 857400)
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是新時代教育發展的主旋律,體現了人民群眾對高質量教育的渴望與需求,更是義務教育發展的不懈追求。江蘇省2012年就出臺了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意見;2017年4月,國家出臺了《教育部關于印發<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督導評估辦法>的通知》(教督〔2017〕6號),對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作了明確規定: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督導評估認定,包括資源配置、政府保障程度、教育質量、社會認可度四個方面內容。目前,天津市、陜西省、江西省、山西省等省市均在推進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西藏的教育離國內相關省市還有一定的差距,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還在推進中,擬定2020年全部完成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國家評估認定。日喀則市2019年將全部完成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國家評估認定,按照教育工作要求,必將推進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根據指標既需要資源配置、政策支持、教育質量來保障,又需要社會認可度來印證,因此我們不可能在短時間內達到相關要求,經過我們認真研究和分析,對于日喀則市推進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提出如下對策。
國家規定標準為:資源配置有7項指標,每所學校至少6項指標達到要求,余項不能低于要求的85%;所有指標校際差異系數,小學均小于或等于0.50,初中均小于或等于0.45。政府保障程度的縣級人民政府依法履職,落實國家有關法律、法規、政策要求,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的工作成效的15項指標均達標。教育質量的縣域義務教育普及程度、學校管理水平、學生學業質量、綜合素質發展水平9項指標均要達到要求。學生、家長、教師、校長、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及其他群眾對縣級人民政府及有關職能部門落實教育公平政策、推動優質資源共享,以及義務教育學校規范辦學行為、實施素質教育、考試評估制度改革、提高教育質量等方面取得的成效認可度達到85%以上。從指標上看,我市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還存在如下問題:
1.1 資源配置方面。一是每百名學生擁有縣級以上骨干教師數小學、初中均達不到1人以上;二是每百名學生擁有體育、藝術(美術、音樂)專任教師數小學、初中均達不到0.9人以上;三是生均教學及輔助用房面積小學、初中分別達不到4.5平方米以上、5.8平方米以上;四是生均體育運動場館面積小學、初中分別達不到7.5平方米以上、10.2平方米以上;五是生均教學儀器設備值小學、初中分別達不到2000元以上、2500元以上;六是每百名學生擁有網絡多媒體教室數小學、初中分別達不到2.3間以上、2.4間以上。
1.2 政府保障程度方面。一是部分縣區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學校城里教師多、鄉村教師少。由于部分農牧區學校學生人數少,一個年級一名教師,全天都在上課,如果按照師生比算,學校教師還超編;二是所有小學、初中每12個班級配備音樂、美術專用教室1間以上不達標;其中,每間音樂專用教室面積不小于96平方米,每間美術專用教室面積不小于90平方米;三是所有小學、初中規模不超過2000人,九年一貫制學校、十二年一貫制學校義務教育階段規模不超過2500人,個別初中學校規模人數超過2000人;四是多數小學、初中學校的班級學生數分別超過45人、50人;五是全縣每年交流輪崗教師的比例低于符合交流條件教師總數的10%;其中,骨干教師低于交流輪崗教師總數的20%;六是根據我市實際,不能在所有縣設高中學校,優質高中不能滿足農牧民學生享受優質教育資源的要求,招生名額分配比例低于50%。
1.3 教育質量方面。一是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達不到95%以上;二是所有學校沒有實現學校管理與教學信息化;三是部分教師不能熟練運用信息化手段組織教學,設施設備利用率較低;四是學校德育工作、校園文化建設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高;五是在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中,相關科目學生學業水平達不到Ⅲ級以上,且校際差異率高于0.15。
2.1 落實政府履職教育主體責任。教育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先導性、全局性的作用,它的發展關乎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具有全局性的影響。各級政府要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強社會建設之首,充分發揮政府和部門推進改革的積極性、主動性,把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作為“一把手”工程來抓,納入政府整體規劃,不斷提高人的素質。只有下大力氣,解決群眾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與優質教育資源供給不足、城區擇校熱、教師隊伍綜合素質亟待提高等問題,才能推進教育快速、高質發展。
2.2 要繼續加大投入,加強學校標準化建設,確保門檻達標。辦學條件達標是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前提,也是國家評估認定的門檻。如果辦學條件未達到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基本辦學條件標準,自治區和國家將不考慮評估認定。各縣級政府要將義務教育經費納入財政保障范圍,繼續加大義務教育經費投入,根據《中共日喀則市委日喀則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教育事業改革發展的意見》(日黨發〔2017〕1號)文件精神,在確保上年財政收入25%以上、援藏資金總盤子的30%用于教育事業的基礎上,還要專門拿出推進優質均衡發展專項資金;要確保教育經費實現“三個法定增長”。各縣結合自身發展實際,不斷探索創新,進一步健全符合實際的經費保障機制和獎補配套措施。各級發展改革、財政等部門要按照現行教育經費保障體制,大力支持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教育信息化建設、教師培訓等工作。同時,要切實加強教育經費管理,加強審計監督。任何地方和部門不得擠占、挪用、截留教育經費。
2.3 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實施素質教育,是教育本質的回歸。教育的本質是促進人的發展,發掘人的天性、潛能和價值的過程。素質教育從根本上說,是以人為本的教育,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以學生的健康成長為本,目標是面向全體學生,提高學生全面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狠抓學校精細化管理,提高教師的事業心和責任心,著眼于增強學校內在發展動力,這就是教育工作的本質要求和永恒主題。實施素質教育是為了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提高教育質量,提高升學率,使學生能夠升入更高一級學校學習,也是為了辦人民滿意的教育,二者并不矛盾。如果因為我們搞素質教育而降低教學要求,影響了教育質量和升學率,人民群眾肯定不滿意。那樣的話,說明這個素質教育走偏了方向,或者走了形式,而沒有注重本質。如果真正正確地實施了素質教育,德智體美肯定會全面發展,教育質量也肯定會提高,這兩者是一致的。實施素質教育既可以鞏固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成果,也可以促進學校內涵發展,還可以為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2.4 處理好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與適當負擔的關系。自古以來,學習就不是一件輕松的事,要學習、要進步就會有壓力、有負擔。我們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減的是“過重”負擔、沒有必要的、人為增加的負擔,但決不意味著學生可以沒有負擔,關鍵是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克服那些使學生反感厭倦的加班加點、重復作業、恣意侵占學生休息時間和活動時間等種種損害學生身心健康的錯誤做法。但是,我們不能在強調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的時候,走向另一面,完全撒手不管,讓學生感到一點負擔、一點壓力也沒有。科學研究證明,適度壓力負擔對人的成長進步有好處。在這里,關鍵是“適度”,要在“過重”和“過輕”之間找到一個適度點。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有興趣、愿意學就不會感到是壓力、是負擔。要科學安排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真正把從“過重”課業負擔下減負的學生引導到全面發展上來。
2.5 加強教育信息化建設。推進教育信息化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有力保障,應準確把握時代發展脈搏,指導和規范我市中小(幼)學校信息化建設,切實提高學校信息化建設、管理與應用水平,保障“三通兩平臺”順利推進,充分認識到教育信息化面臨的新形勢新要求,大力推進信息化建設,以教育信息化引領教育教學改革。教育信息化組織機構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職能部門,加強各級各類學校教育信息化組織機構建設是新時代的需要,各縣區和學校要明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主管部門和職責,教育局局長和校長要切實承擔起加強教育信息化組織機構建設的責任,不斷完善工作機制,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教師自覺熟練運用信息化手段組織教學,提高設施設備利用率。
2.6 要加強組織協調和宣傳工作,營造良好輿論氛圍。辦好人民滿意教育,除了教育部門外,還涉及其它部門。如招生工作需要有準確的人口統計數據和戶籍信息,學校規劃、改善辦學條件和師資隊伍建設需要編制、發改、財政、人社、住建、農牧、國稅的大力支持,學校管理和安全工作需要公安、交通、衛生、文化、消防、團委等部門的全力配合。各級政府要對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進行統籌指導和整體規劃,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要按職責分工落實相關工作,協調配合,形成合力。要通過廣播、電視、短信、宣傳冊、固定展板、橫幅等手段,加大向廣大干部群眾宣傳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力度。在校園門前和學校內顯著位置懸掛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宣傳標語,在人口集中、交通要道和主要路口等顯要地段刷寫固定宣傳標語,營造濃厚的宣傳氛圍,通過宣傳讓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帶來的實惠家喻戶曉,深入人心,形成主流輿論導向,使全社會和廣大家長更加支持這項工作。同時要策劃好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專題報道工作,廣泛宣傳優質均衡發展的內涵及其重要性和必要性。要及時報道各縣各部門、各學校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情況,重點宣傳在工作中取得的先進經驗和涌現出的先進典型,為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營造良好輿論氛圍。
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是人民群眾對教育公平和優質教育的熱切期盼,是歷史賦予我們的重大責任。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需要國家和自治區大力支持,四省市、兩企業的無私援助,以及全市人民付出更為艱苦的努力方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