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 央
(西藏山南市乃東區中學 西藏 山南 856000)
當前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存在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在教材上,內容跟不上時代發展變化,選取的材料比較陳舊,與學生的生活脫節,在教學模式上單一沒有創造性,以教師教講學生聽的填鴨式教學為主,被動式接受知識,課堂氣氛沉悶,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力受到嚴重阻礙。為了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效果,教師應摒棄陳舊落后的課堂教學模式,不斷探討有效的教學方法,把教學和學生生活緊密的聯系,并融入到教學實際中,促進學生道德與法治素養的提升。
2.1 結合生活時事熱點展開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引入時事熱點,能夠有效開闊學生的視野,補充和完善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內容,既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又更好地提升學生的政治思想綜合素養,能夠體現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引入時事熱點內容,不僅能夠讓學生掌握更多法律知識,加強對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理解,也增強學生的法治意識,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養成遵紀守法的習慣。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培養學生持續關注時事熱點的良好習慣,并養成關注時事政治信息的良好素養,鼓勵學生通過看電視新聞頻道、微信公眾平臺,和新聞資料,新聞APP等多種渠道獲取新聞熱點。比如,教師在講:“法治”時,可以將十九大報告中全面依法治國的總目標與教學內容相結合,讓學生明白什么是法治國家,知道中國是一個法治國家,每個公民都要守法,守法是憲法賦予每個公民的義務。
2.2 利用生活化素材導入新課。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堂好課從教師課前導入開始,在教學活動開展中,課前導入的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探究欲望。新課導入作為重要環節,教師需要在導入環節吸引學生,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教師在課前導入時要充分抓住學生有著強烈好奇心的特點。新課導入過程中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系,用學生平常生活中喜聞樂見的事,進行課前導入,吸引學生注意力,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學習《友誼的天空》這一課的時,因為生活中誰都有朋友,但是對什么是真正的朋友,真正的朋友的友誼,對剛剛進入初中的學生還不懂得判斷。所以在學習這一課時可以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這樣導入:你眼中的友誼是什么?什么是真正的朋友?如果你的好朋友考試作弊,你該什么辦?通過學生發表自己對問題的看法進入新課的學習,這樣學生學習激情就會激發出來,學生對來自于自己生活的話題非常感興趣,一下子就把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來。接下來這節課就水到渠成,把學生的注意力帶到課文的重難點。利用生活化導入新課,教師平常一定要仔細觀察學生,多積累來自學生生活中的素材,教學中做到就地取材,胸有成竹,順理成章,這樣的課堂才能靈動高效。
2.3 布置生活化的家庭作業,鞏固所學內容。學以致用,是鞏固課程內容知識的最佳方法。布置家庭作業,有利于學生鞏固課堂知識。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教師在課后要適當布置一些家庭作業,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和實踐,內化課堂的知識。比如,學生在學習自救自護這一課后,教師可以出這樣的作業給學生拿回家里跟家長一起完成:當你遇到自然災害或意外危險時你該怎樣做?你家失火了你該怎樣做?你會使用救火器材嗎?類似這些實用性的作業,與布置一張張的試卷相比,學生能夠真正把學到的理論知識通過實踐來鞏固,這種生活化的作業學生,學生在輕松愉悅中掌握了知識,提高了學習的興趣。
2.4 開展生活化課外實踐活動。課外實踐活動,是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從課堂延伸到課外。通過課外實踐活動的開展,學生可以把課堂上學習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對課堂學習的知識起到加深認識和鞏固復習的作用。從這個意義來講,課外活動既能讓學生參加社會各種活動,又能讓學生在課外活動中檢驗自己在課堂上所學習的知識的是否正確,讓學生頭腦對這些知識理解更深刻更清晰,學生對學的知識不用死記硬背。比如,學生在學習“消費者權益”相關內容之后,教師可以策劃一項課外活動,讓學生到市場上買東西,關注商品的生產廠家、生產日期、防偽標志等,假如發現有侵犯自身權益的行為,試圖用消費者權益相關知識去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找工商管理部門維權。也可以通過舉行第二課堂,模擬情境,讓學生用自己學會用法律知識保護自己,樹立維權意識。這樣的實踐活動既增加了樂趣,又提高了學生的道德與法治素養。
初中道德與法治的內容來源于生活,極具實踐性,運用生活化教學能使教學內容簡單易懂,使課堂教學高效靈動,它是提升學生道德意識和法治觀念的有效途徑。上文對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的應用策略進行了探索和分析,以供大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