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 王婉伊 (重慶郵電大學移通學院)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長期的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將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紅色寓意與社會歷史發展有機融合并創造性發展而形成的特定文化精神和文化形態。紅色文化素養,是指修習涵養紅色文化所具備的植根于文化自覺意識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道德品質、行為習慣的總和。高校思政課教師紅色文化素養,就是指高校思政課教師修習涵養紅色文化所具備的植根于文化自覺意識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道德品質、行為習慣的總和。高校思政課教師紅色文化素養主要表現為擁有深厚的紅色文化知識底蘊、深刻的紅色文化教育功能認知力、突出的紅色文化傳播力、嫻熟的紅色文化實踐力、扎實的紅色文化研究力以及紅色文化品格。
一是紅色文化知識力。紅色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紅色寓意和歷史,內涵十分豐富。主要包括物質和非物質文化兩個方面。其中,紅色物質文化表現為革命遺址、遺物等革命歷史遺存與紀念舊址;非物質紅色文化表現為紅色精神和制度。高校思政課教師要利用紅色文化資源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具備深厚的紅色文化知識底蘊。通過學習、研究積累關于紅色寓意、紅色歷史、紅色精神、紅色人物、紅色詩詞、紅色書籍、紅色書畫、紅色影視、紅色歌謠、紅色書信、紅色遺址、紅色遺產、紅色景區、紅色旅游等物態化和抽象化的多元紅色文化知識,這些紅色文化知識是教師傳承紅色文化的知識力量。
二是紅色文化傳播力。列寧曾提出:“社會主義意識是一種從外面灌輸到無產階級的階級斗爭中的東西,而不是一種從這個斗爭中自發產生出來的東西?!边@表明先進的思想不會在人的頭腦里自發產生,需要進行理論灌輸。紅色文化亦是如此。它不會在大學生頭腦里自發產生,它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將紅色文化精神傳遞給大學生。而教師只有具備突出的傳播能力,才能使紅色文化有效浸潤大學生心田、給予其成長的養分。這種傳播能力包括將紅色文化轉化為教學內容的能力,即結合教學目標將紅色文化有效融合重組形成具體教學內容的能力;拓展紅色文化傳播載體的能力,即根據紅色文化特征拓展物態化、信息化傳播載體的能力;創新紅色文化傳播方法的能力,即根據新時代大學生知識接收規律創新紅色文化傳播方法的能力;豐富紅色文化傳播的形式能力,即將信息與文化傳播相融合豐富紅色文化傳播形式的能力。
三是紅色文化實踐力。紅色文化實踐力是指高校思政課教師開展紅色文化教育的能力。尤其是在紅色物質文化基地進行現場實踐教學的能力。紅色物質文化包括革命遺址、革命遺物、紅色人物紀念館、博物館等。我國紅色物質文化十分豐富。據統計,目前全國革命專題博物館和紀念館808 家,與近現代重要革命直接相關事件和人物有關的可移動文物49 萬件套。我國登記革命舊址、遺址33315 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77 處;抗戰文物3000 多處,長征文物1600 多處。這些紅色物質文化是對大學生進行紅色文化“情景式”現場教學的重要資源。利用這些資源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就需要高校思政課教師具備嫻熟的現場實踐教學能力,包括組織、講解、引導參觀、組織討論、現場答疑等能力。
四是紅色文化研究力。紅色文化研究力是指高校思政課教師對紅色文化進行研究的能力。高校思政課教師作為紅色文化傳承的重要主體應當具備扎實的紅色文化研究能力,應不斷挖掘紅色物質文化資源,深入研究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精神、品質,提煉、總結、概括紅色文化精神和特質,深挖紅色文化內涵時代特征,探尋紅色文化傳承規律及藝術性外化紅色文化的形式,提升紅色文化品質,揭示紅色文化崇高精神,增加紅色文化凝聚力和吸引力,使紅色文化教育更具生命力,才能活化紅色文化資源。
伴隨著全媒體時代來臨,新時代大學生獲取信息的途徑不斷擴大,繽紛多彩的世界帶來的卻可能是魚龍混雜的世界觀,如何有效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為國家未來棟梁之才提供肥沃養分,是高校思政課教師的重要使命。高校思政課教師角色的特殊性決定了其必須具備良好的師德師風。而提高紅色文化素養是提高思政課教師師德師風的重要維度。利用多途徑多方法提高高校思政課教師紅色文化素養,使其在教學實踐中有計劃、有目的地將紅色文化資源與教學內容相融合,開發創新性的紅色文化資源融入課程教學計劃,以系統、條理的方式傳播紅色文化,改善大學生在思政課堂中積極性不高、參與度較低等普遍問題,幫助大學生對紅色思想和文化進行認知和內化,用紅色文化感染和教化學生,為學生營造濃郁的紅色文化氛圍,對于學生成長成才具有重要意義。
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以本為本”,推進“四個回歸”,加快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設步伐、全面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能力,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培養優秀接班人?!薄敖處熞貧w本分”是“四個回歸”之一,要引導教師熱愛教學、傾心教學、研究教學,傳道和受業并重,堅持以教師的道德作風為評價教師的首要標準。新時代,社會進步帶動整個教育業不斷推陳出新,傳統的教師“唯學識論”標準已然被社會所淘汰,新時代需要的是學識和素養“雙一流”的靈魂工程師,教育理念的重大轉變意味著對教師的師德素養有了更加嚴格的要求。以紅色文化素養作為自身綜合素質的重要考量,不為外界不良信息所煩擾,堅定信念,不斷拓展紅色文化知識的深度和廣度,深入挖掘紅色文化精髓,探求紅色文化的有效傳播途徑對于高校思政課教師自身的文化素養、品德鑄造、教學質量提升均具有重要意義。
自20 世紀改革開放以來,“教育興國”作為黨和政府制定的重要發展戰略,為每一位國人所認可,因此學校的教育質量也受到社會的極大關注,究其原因是由于學校承擔著為國家輸送建設人才的歷史重任,學校教育水平直接影響到社會的發展進步。對于學生而言,學校是家庭和社會的重要樞紐站,而教師又是學生了解社會環境的重要載體,教師承擔著傳播文化、播種文明的使命。教師的紅色文化素養,為大學生健全的身心發展提供了供給保障,有利于幫助大學生提高認知能力,堅定理想信念,培養理想人格,從而更好地服務社會,推動社會向前發展。
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思政課教師,要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圩印!奔t色文化中蘊含著大量真善美的種子,高校思政課教師應積極主動地吸取紅色文化中的養分,挖掘紅色文化的育人價值和功能,通過研習紅色經典作品、參加高質量培訓、創新紅色文化傳播樣態、加強紅色文化教學實踐、夯實紅色文化研究等多種方式,修煉自身紅色文化素養,用自身紅色文化素養影響和教化大學生,培養大學生紅色文化品格,引導大學生健康成長。
研習紅色經典作品是增強思政課教師紅色文化知識底蘊的重要途徑。紅色文化內涵極為豐富,高校思政課教師要想涵養自身紅色文化素養,必須要有扎實的紅色文化理論功底,對紅色文化從學理上有較為全面、準確的把握。一是研讀靜態的紅色經典書籍。人的閱讀過程即是人精神成長的過程。高校思政課教師應注重通過閱讀紅色經典書籍建構自我紅色精神世界,認識、了解、掌握紅色文化形成、發展過程、內容、精神要義等,從而打牢紅色文化知識底蘊。二是觀看動態的紅色經典影視。紅色經典影視以動態形式從不同視角傳遞著紅色文化。高校思政課教師應注重通過觀看、賞析紅色經典影視從不同視角領悟沉淀紅色文化的精髓。三是研習物態化的紅色“經典物質”文化。我國物態化的紅色經典物質文化豐富,是高校思政課教師研習修煉紅色文化素養的重要資源。例如,重走長征路、重溫井岡山革命生活等都是研究物態化紅色“經典物質”文化的重要形式,可以促進教師更深層次內化紅色文化精神。
參加高質量培訓是增強思政課教師紅色文化知識底蘊的重要途徑。高質量的培訓有助于高校思政課教師將自我研習的紅色文化中的隱性知識顯性化、個別知識普遍化、零散知識系統化、模糊認知清晰化;有助于高校思政課教師拓展紅色文化知識的廣度和深度。一是參加全國各地紅色文化研究機構組織的實地培訓。紅色文化研究機構聚合了研究紅色文化的專家、學者和各界知名人士,擁有大量研究紅色文化的人力、物力、資源,對紅色文化生成邏輯、理論淵源、發展規律、基本特征、時代價值、教育功能等有較為系統、深入的研究,參加紅色文化研究機構組織的實地培訓能夠使高校思政課教師從學理上加深對紅色文化的理解和認知。二是參加紅色文化的網絡培訓。由于高校思政課教師承擔著教學任務,離校外出參加培訓常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得一些培訓無法參與。網絡培訓的靈活性解決了高校思政課教師時空與外出培訓之間的矛盾,逐漸成為高校教師培訓的一種重要形式。高校思政課教師應主動爭取網絡紅色文化培訓機會,在兼顧日常教學工作的同時加強紅色文化的培訓學習。三是參加紅色文化高峰論壇、理論交流、教學研討會。紅色文化高峰論壇、研討會等聚焦紅色文化研究的最新動態,匯集紅色文化最新理論成果,齊聚眾多研究紅色文化的專家學者,參加這類論壇,就有機會和同行專家學者面對面進行探討和交流,能夠促進和加深高校思政課教師對紅色文化的認知及拓寬研究思路。
創新紅色文化傳播樣態是增強思政課教師紅色文化傳播力的重要途徑。信息技術革命推動世界產生巨大變革。在信息技術的影響下,世界以嶄新樣態呈現于世人面前,新的生活樣式和文化樣態日益顯現。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和智能手機的普及,進一步讓生活空間與文化空間相互滲透融合,紅色文化傳播生態正經歷著深刻重構。高校思政課教師應順勢而為,利用新興媒體突破傳統紅色文化傳播的空間隔閡、技術限制和觀念束縛,在增強新時代大學生紅色文化的陶冶時間、頻次和黏性方面下功夫,使紅色文化傳播依托全媒體傳播格局創新傳播樣態。一是數字化紅色文化傳播樣式。突破傳統紅色文化賴于圖片、文字和實地參觀等傳播形式的局限,準確把握新媒體的傳播特征和應用策略,將紅色文化的文字、圖片、視頻、音頻、動漫、微電影、經典紅色影視等通過空間、論壇、博客、直播、微博、微信等新媒體進行傳播,數字化紅色文化傳播樣式。二是智能化紅色文化傳播樣式。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增強紅色文化體驗感、情景感。具體而言,可以借助網絡虛擬技術,讓大學生在網絡上體驗革命時期的搶渡金沙江、四渡赤水、飛奪瀘定橋等革命事件,感受革命的艱辛和革命先輩們的革命精神,增強傳播效度。也可以在紅色基地,嵌入智能化元素,再現革命場景,使學生有機會“參與”革命實踐,引起學生情感共鳴和思想認同。當然,這種傳播樣式還需要紅色文化基地的智能化建設和通力合作才能實現??傊咝K颊n教師應在創新紅色文化傳播樣態過程中提升自身紅色文化傳播能力。
加強紅色文化教學實踐是增強思政課教師紅色文化實踐力的重要途徑。高校思政課教師應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平臺等方面加強紅色文化實踐教學能力。一是以教學目標為導向開展紅色文化教育教學。高校思政課教師在甄選紅色文化資源時應以教學目標為導向,讓紅色文化服務于育人目標。如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時,則適宜選擇抗戰革命史,或五四運動相關的人、事、物、遺址等一類紅色文化資源(例如,重慶紅巖革命紀念館、陳獨秀舊居等);如對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時,則適宜選擇革命先烈故居、舊址等(例如,楊闇公陵園、鄧小平故居等)。二是以教學內容為核心整合紅色文化教育資源。高校思政課包含的四門課程內容各有偏重,高校思政課教師在運用紅色文化資源教育教學時,應以各門課程的教學內容為核心整合相應紅色文化資源開展教學活動,以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三是以信息技術為依托創新紅色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基于紅色文化傳承規律、思想政治教育規律、大學生認知規律,依托信息技術,靈活采用信息化、智能化、立體化的體驗式、情景式教學方式,增強紅色文化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四是以社會紅色文化資源拓寬紅色文化實踐教學平臺。結合地方特色,充分利用地方紅色文化資源,建立以紅色文化基地為依托的實踐教育平臺,構建社會紅色資源協同育人機制。定期組織學生到紅色基地進行紅色文化現場教學,同時,思政課教師應有意識觀摩紅色基地解說人員對解說內容的把握、解說方法的運用以及解說方式呈現,從中借鑒和吸收,以增強自身紅色文化實踐教學能力。
夯實紅色文化研究是增強思政課教師紅色文化研究力的重要途徑。一是拓寬紅色文化的研究維度。研究紅色文化不僅要研究紅色文化的歷史淵源、理論內涵、時代價值、育人功能、資源種類,還應研究新時代紅色文化的時代特征、發展變化、傳播生態等,從哲學、政治學、傳播學、思想政治教育學等多學科多維度拓寬紅色文化的研究維度。二是加深紅色文化理論研究的深度。非物態化的紅色文化包含紅色文化精神和紅色文化制度。對紅色文化精神和制度的研究不能淺嘗輒止,要系統全面深入地研究紅色文化精神實質、核心內容、傳承路徑,以及紅色文化制度的理論依據、實踐價值、發展機制等,以加深紅色文化理論研究的深度。三是活化紅色文化傳播樣式研究。新時代,信息技術飛速發展,人工智能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刻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學習方式。高校思政課教師應加強紅色文化與信息技術融合傳播的研究,使紅色文化傳播數字化、信息化,活化紅色文化傳播樣式。概言之,高校思政課教師應注重紅色文化內涵與價值、紅色文化傳承與發展規律、全媒體格局下紅色文化傳播與影響、大學生紅色文化傳承路徑、紅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與意義等問題的深入細化研究,通過這些研究使一些隱性的紅色文化顯性化,進一步豐富紅色文化內涵;使一些物態化紅色文化知識的感性認識理性化,即在對物態化紅色文化認識了解的基礎上進行思考,將內隱的價值進行去偽求真的理性加工;使紅色文化內部各細節之間的關系更清晰,相互間邏輯自恰、自成體系,形成系統化紅化文化體系;使紅色文化與信息技術融合傳播,以有效持續地傳承中華民族優秀紅色文化,將紅色文化種子播種到大學生心中。(通訊作者: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