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薇 (運河高等師范學校)
陶行知教育思想主要是有一個理論,三大原理,這兩部分所構成。一個理論就是生活教育理論,這是陶行知教育的根本[1]。三大原理:生活即教育,這是陶行知的一種教育想法,認為教育就是來自于生活,也是現在生活教育理論的開山鼻祖;社會即學校,陶行知認定社會就是學校,認為教育的根本來源于社會,最后還要反饋給社會;教學做合一,認為學生和教師是不可分割的,同時教師講什么,學生就應該聽什么,學生怎么學,教師就應該怎么交,說明教師與學生之間是互相的。
在現在的高師學生中,有一部分學生確實有很強的自主學習能力,對自己的未來有著明確的目標。但也有的學生感到迷茫,不知道未來要選擇什么,也不知道如何進行自主學習。現在高師學生在學習狀況如下。
升入高師中的學生對于未來并沒有明確的規劃,對于自己的人生未來發展也沒有想要了解的方面,在學校學習中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也沒有沒確定的學習計劃。在學習的時候,不知道應該學什么、怎么學?只滿足于當前學校課程的安排,沒有重視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對于自己的課外時間沒有合理的安排,在進入大學后,只沉迷于上網和打游戲,對于專業的學習,只盲目而又急進。
剛升入高師的學生對于周圍陌生事物的不了解,所以很抵觸對于學習的認知遇到難以理解問題時,并不想與學生交流,也不想求助于老師,對于學習和交流不主動,沒有為自己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這樣對于自主學習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
在剛升入大學時,一部分學生可能是因為當時成績不理想,沒有選到自己喜歡的專業,所以選擇了高等師范類院校,這樣對于不是自己喜歡的專業不熱愛,慢慢失去興趣,也就沒有辦法能夠好好學習,更不要提自主學習。或者是有一些學生在學習的時候,遇到點困難就退縮,求學欲望很薄弱,對于學習沒有信心,慢慢的,學生就會對學習厭煩,對于布置的作業敷衍了事,遇到問題也不會想深入探討,根本沒有辦法建立自主學習能力[2]。
在學生沒有升入大學時,受國內教育的影響,學生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都已經被固定,所有的學習都是在老師的安排下進行的,受老師影響十分巨大。到了大學,學習環境已經改變,但是學生學習習慣還是沒有變化,在課上跟著老師思路走,不主動學習,也不思考,下課對于一些問題也沒有反省。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很難形成。
現在大學生自主學習水平不高,這樣的情況是和現在社會不斷向前發展趨勢背道而馳的,也與高師培養優秀人才目標相反。在我們已經進入了信息化高速發展的時代,學生在學校的學習變得越來越少,這就對當代大學生學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僅只是對于知識的攝取,更要養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這樣我們才能跟上新時代的步伐,并且為之而進步。
高等師范類院校也是當代培養人才的主要陣地,更是學習提升自主學習,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的最好選擇。雖然我國教育在不斷發展和創新,但是大多數高校的課堂還沒有完全提升和轉變,還是以課堂為主,教師為主體的常規教學方式,學生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下,自主學習能力沒有得到提升。所以,學校應該引進陶行知思想進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教學,培養學生全面發展,激發學生的創新力和自主學習能力。所以,高等師范類學校應該把陶行知思想貫徹到教學中,把學生自主學習進行有效提升,打破常規教學理念,主張讓學生自主學習,轉變教師在課堂的主導地位,以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為目標,確立學生課堂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這是高等師范類院校向前發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需求所在[3]。
在陶行知教育思想中,“樂學”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根本。學生有了學習興趣,才能夠有動力進行學習。要把學習當成一件快樂的事來做,這樣在學習時我們才能主動學習。“樂學”思想在我國教育發展史上一直都存在著,在陶行知這里被發揚光大,形成一套完整的“樂學”理念。
學生只有喜歡學習,這樣才會去主動學習。所以,學生的興趣是學生學習的關鍵,這其實就是“樂學”的關鍵所在。高師老師需要引導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讓學生在沒有老師引導下依然想要學習。學生本身有“樂學”這個態度,學生才能有想要學習的欲望,學生學習興趣提升起來,學生對于知識的索取才會不斷提高,從而學生成績才會提高。例如,在高等師范類院校學生在學習大學英語第一單元sectionA 的時候,學生可能本身對于英語學習就很抵觸,老師可以運用陶行知的教育理念,讓學生“樂學”,通過培養學生學習興趣,來提升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僅學到的是書本知識,還學到了能夠提升自主學習的方法。“樂學”感性的引導學生學習,區別于學生在硬性死板的教學中進行學習,調動了學生自身主體的積極參與,推動學生認識學習,從而自主學習。自主學習的本身含義就是讓學習得到學習的快樂,然后才能想要學習,“樂學”的理念就是符合這樣的一個學習態度,并且可以不斷提升學生學習。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核心就是生活教育理念,生活教育理念的核心思想就是“教學做合一”,就是把“教”和“學”統一,陶行知主要的理念是“做”,也就是教和學這兩方面合并在一起,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提升學生能夠自主學習的能力。這樣的理論啟示就是為學生創建一個內外環境都適合學生學習的一個理論。在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時候,調動學生的整體為學習進行服務,引導學生需要做什么、需要學什么、用什么方法去學,這是讓學生能夠明確自身學習目標的方法,也是構建“教學做合一”理念的重要方式。學生在良好學習環境中這就是一種教學,目的就是為了學生自主學習的培養,這樣的學習促進學生環境與學習的進一步融合,還能增加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理解能力,這些都是因為外在環境培養所對學生產生的影響[4]。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理解運用知識,這就縮短了學生在認識方面上浪費的時間,提高了學生學習效率。同時,在這樣的理念下,還能激發學生學習狀態,讓學生以最飽滿的情緒面對學習,讓學習成為自主完成的任務,這樣學生就能在這樣理念下的引導進行自主學習。
在學校對于學生學習時,認為教師就是課堂的主體,是知識的傳授者,學生在課堂上要按照老師的步伐進行學習[5]。即使在大學,學校也是非常注重教師的重要性,認為在大學課堂上老師也是主體,不能夠違背老師的想法。陶行知在1919年就將教學觀念進行轉變,認為老師不管怎么教學,但是不能夠跟隨學生一輩子,即使教師將自身所學全部傳授給學生,但是隨著時代的不斷更替,學生還是無法進步。所以陶行知倡導要把“教授”轉化為“教學”,交給學生學習的技巧,讓學生自主學習,在高師學生學習的時候也是一樣,學生未來可能會步入教育行業,從這個時候培養學生的“教學”理念就變得至關重要[6]。教師要把自身教學的想法和技巧,傳授給學生,而不是一味地對學生進行知識灌輸,如果只是“教授”,學生不懂學習的技巧,學生不知道如何學習,從而根本就無法進行自主學習。老師應該把自身的理念向“學習者”轉變,時刻觀察學生自主學習狀態,站在學生角度去思考原因,把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作為一項重要學習任務進行完成。
陶行知認為教育來源于生活,最后反饋于生活,這種教育思想理念,也是現在社會教育所提倡的。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不僅僅只在學校里進行培養和提升,在學生的生活中也要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生活是教育學生最好的老師,學生在生活中養成的習慣是在課堂上無法實現的,所以教師在教學的時候要對學生在生活中的自主學習進行引導,只有在生活中養成了好習慣,學生才會在學校養成自主學習的能力,這對提升學生自主能力有著很大的幫助[7]。
總之,陶行知教育思想不僅僅是在提高學生學習,更是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方法。在自主學習的道路上,學生需要根據自身的學習狀況出發,主要培養自身的學習興趣,在學習時可以注重“生活教育理念”,重視知識的積累,不能只把知識當成是一種虛無縹緲的想法,而是在學習中融入自身的情感,這樣學習就不在只是一種機械的動作,而是在自身感情中不斷提升自主學習能力,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生不僅僅豐富了自身的知識儲備,更是提升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