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鳳春
(吉林省榆樹市第一高級中學校 吉林 長春 130400)
聽:
(1)能識別不同語氣所表達的不同情感;
(2)能聽懂有關熟悉話題的討論和談話并記住要點;
(3)能抓住一般語段中的觀點;
(4)能基本聽懂廣播或電視英語新聞的主題或大意;
(5)能聽懂委婉的建議或勸告。
說:
(1)能在交流中使用恰當的語調、語氣和節奏表達個人的意圖和情感;
(2)能根據學習任務進行商討和制定計劃;
(3)能報告任務和項目完成的過程和結果;
(4)能經過準備就一般話題做3分鐘演講;
(5)能在日常人際交往中有效使用語言進行表達,如:發表意見、進行判斷、責備或投訴;
(6)能做一般的生活翻譯,如:帶外賓購物或游覽。
讀:
(1)能識別不同文體的特征;
(2)能通過分析句子結構理解難句和長句;
(3)能理解閱讀材料中不同的觀點和態度;
(4)能根據學習任務的需要從多種媒體中獲取信息并加工處理;
(5)能在教師的幫助下欣賞淺顯的英語文學作品;
(6)除教材外,課外閱讀量應累計達到30萬詞以上。
寫:
(1)能根據所讀文章進行轉述或寫摘要;
(2)能根據用文字及圖表提供的信息寫短文或報告;
(3)能寫出語意連貫且結構完整的短文,敘述事情或表達觀點和態度;
(4)能在寫作中做到問題規范、語句通順。
2.1 理解教材內涵,理解學科性質。教材應該是課程標準及要求的載體,在理解了課標的基礎上,對教材有一個整體的了解和透徹的分析,是教師用好教材的基礎。
理解學科性質。知識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工具性和實踐性的統一,是英語學科的本質特征。其知識性涵蓋了陳述性知識(語法、詞匯)、程序性知識(技能的獲得)及策略性知識(對英語學習的感悟、總結、遷移)。其人文性體現在英語學科教育人、培養人的道德教育過程。由于英語是現代信息的重要載體,是通向世界的橋梁,所以英語必定是一個工具,既然是工具,就一定具有實踐性,因此一定要在學中用,用中學。
2.2 運用多種培養策略。
(1)以“知”為前提,規范教學過程,上好每一堂課。
課前備好課。每次備課前考慮兩個問題:這堂課要解決什么問題“what to teach?”用什么方法解決這個問題“how to teach it?” 提高備課的針對性,從課程目標、單元目標、課時目標等層面整體把握學科教學目標,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全面把握教學目標,教學設計要從學生已有的學習基礎出發,注重接受式學習和體驗式學習的有機結合,從學科框架體系的縱向銜接以及學科間的橫向銜接兩個角度整體把握教學內容,并有效挖掘教學內容的育人功能。同時要“備方法”,是采用“top- down”(宏觀)還是“bottom-up”(微格)?是直接演繹,還是任務驅動?是個體思考,同桌互助,小組合作?無論什么方法,都要有助于教學流程的流暢,教學目標的達成。
(2)認知策略:
①從不同角度認知新學語言項目,既關注語言項目的形式,又關注其意義和用法。
②在新舊語言知識之間建立聯系;
③根據形式、意義或用法對新學語言項目進行分類;
④做筆記時能利用關鍵詞、縮寫、符號和數字等;
⑤遵循記憶規律,提高記憶效果;
⑥把一個領域的技能轉移到另一個領域,如:把母語學習技能轉移到英語學習之中,把讀或寫的某些技能轉移到聽或說之中。
(3)調控策略:
①根據學習進展情況,調整學習計劃和目標;
②了解自己使用學習策略的效果,并根據需要進行調整;
③能根據學習活動的需要,合理分配注意力(把注意力集中在重點學習活動上);
④學習中遇到困難時能分析原因并嘗試解決;
⑤控制和調整英語學習過程中的情緒和情感。
(4)交際策略:
①通過解釋、重復、舉例和證實等方式澄清或論證觀點;
②能在必要時使用委婉語言表達意思或想法;
③根據語言使用環境,得體地使用語言;
④交際中善于克服語言障礙;在真實交際中注意并遵守英語交際的基本禮儀。
2.3 文化意識。
(1)初步了解英語語言與英語國家文化的關系(如:有些詞匯與表達方法與文化背景的關系)。
(2)在使用英語的過程中,能發現隱含在語言中的對他國文化的態度(如:文化崇拜或文化歧視)。
(3)對英語和英語國家的人民及其文化傳統有比較客觀和公平的認識。
(4)了解英語國家最突出的文化特色。
(5)初步了解主要英語國家重要(歷史)文化現象的淵源。
(6)初步了解英語國家文化在日常生活和人們價值觀中的體現。
2.4 發揮評價的積極作用。教學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對師生都需要進行發展性評價,發揮評價的激勵、導向、診斷、矯正功能,強化過程性評價,評價真正為改善教學工作、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服務。
總之,高中英語學科素養的培養是多方面的,要求教師不斷地經驗積累和實踐,激發學生學習主體意識,培養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習興趣,養成終身學習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