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永棟
(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馬蹄鎮平壩小學 貴州 遵義 563000)
體驗式教學是一種建立在交互和體驗基礎上的教學方法,能夠帶動學生對于學習的積極心理,培養師生之間良好的情感關系,讓教師能夠對學生形成正向的影響,帶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這種教學方法以教學情境為依托,通過多樣化的經驗及體驗,讓學生在實踐及活動過程當中收獲體驗,而后從體驗當中提煉知識,有助于知行結合,提升小學數學教學的質量水平。
體驗式教學法在實踐當中的應用方式之一就是教學情境的創設。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當中,學生的認知水平相對有限,要求教師在進行情境創設以及情境活動設計的時候,應當注意將理論知識進行實踐轉化,將抽象內容具象化,將學生陌生的知識生活化。這種類型的轉化能夠明顯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讓數學知識簡單化,提升學生整體的接納理解情況。以運算方面的教學為例,教師在教學當中可以設計游戲活動環節,比如“一只蛤蟆一張嘴,兩只眼睛四條腿”等類型的計算接力游戲,提高學生的計算速度和反映速度,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能夠在游戲的過程當中獲得更多快樂,夯實數字運算基礎,提升對課堂學習內容的好感度,調整課堂教學氛圍,帶動積極正向的學習情緒。
數學和社會生活之間具有較多的聯系,幾乎在各個領域當中都需要數學的支持和幫助,作為一門具有較強實用性的學科,教學應當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向實踐探究等方面進軍。為了提升學生的數學知識應用能力,教師可以組織一些探究性的體驗活動,以學生所熟悉或了解的生活問題為切入點,嘗試通過數學實踐活動來帶領學生進行積極地探索和研究,提升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讓所學能夠致用。應注意設計的探究體驗活動應當能夠對學生的數學能力及數學思維進行培養,在學生實力所及的基礎上,進行拔高問題的設計和提升,讓不同能力水平的學生都能在探究體驗活動當中獲得相應的成長[1]。比如,在學習形狀的時候,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將生活當中自己認為是這種形狀的物體帶到課堂中來,然后通過科學的問題設計,讓學生能夠在不了解計算方法的基礎上,嘗試發掘這些形狀的邊長和周長之間的關系,通過體驗、探究的學習方式,獲得對所學內容更為深刻的印象,引發學生的積極思考,讓學生對后續所學的知識內容具有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有助于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教師在此過程當中應和學生共同探索,及時對學生提出問題,并鼓勵學生帶著問題意識進行求索,引導學生進行體驗和探索,和學生共同成長。
除了積極的師生情感體驗和交流之外,學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也十分重要。在開展交流體驗活動的時候,教師應當為學生設計具有爭議性和探索性的論題,讓學生能夠在對某一問題具有充分認識的基礎上,展開積極的討論和研究,學生之間能夠在課上課下對這些問題進行辯論,讓學生能夠在交流的過程當中獲得全新的認識和理解,實現學生群體之間的互助互利及合作共贏。比如,這種交流體驗活動的開展可以以一題多解的題目為切入點,教師提出一個能夠通過多種方法解答的問題,比如在小學數學當中出現了很多年的“雞兔同籠”問題,在進行問題的解決時,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思考路徑,在進行溝通和交流之后,能夠從其他同學的解答方式當中獲得對問題的再認識,得到新的理解方式和思路,是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對于學生而言能夠形成較為深刻的學習、交流印象,有助于提升其解題能力。
前文當中已經提到了,數學在生活、生產等諸多領域當中都能進行應用,而學習數學知識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在實踐當中發揮出實用性。在進行數學知識的應用體驗設計時,教師應當考慮到小學生對于生活的認識理解能力有限,缺乏足夠的生活經驗,知識的應用應當以學生熟悉的內容為主,讓學生能夠獲得更為具象的了解,從而在應用體驗當中感受到數學的實用性,體會到數學在生活當中發揮的效用與價值,從而端正學習態度,獲得更多對數學學科的尊重和理解[2]。同時,學生也能在生活化的應用當中感受到數學的靈活性,避免思維僵化,陷入到理論循環當中,影響其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在進行應用體驗的過程當中,很多學生在前期會存在一定的轉化困難,教師應當在此過程當中對學生濟寧全過程的引導,幫助學生認識到公式當中或知識點當中所講的內容在現實當中是如何存在的,如何進行所需信息的查找,幫助學生認識生活當中的數學,鼓勵學生在生活當中進行數學應用嘗試,通過這些應用嘗試,讓學生在體驗的過程當中獲得對知識的再認識,提升理論和實踐之間的密切聯系。
對于小學數學的教學而言,體驗式教學法不僅僅是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體驗,而是一種積極的探知體驗過程,師生共同參與在這一過程當中,通過進行學習和探索,習得的知識更為牢靠,獲得的學習習慣以及學習方法能夠為后續的學習和生活提供助益,是一種快樂的、輕松的趨向于數學本質的教學方法,有助于實現小學數學的質量水平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