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素芳
(廣西南寧市武鳴區雙橋中心學校 廣西 南寧 530104)
如今,隨著國家改革進程的進一步推進,農村城市化步伐不斷加快,人口流動速度在逐漸加快。2018年11月10日,國家衛生計生委在京發布《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7》。《報告》基于近年來國家衛生計生委組織的全國流動人口動態監測調查數據,指出我國人口流動規模持續下降,轉移勢頭有所減弱;家庭化流動趨勢明顯,家庭戶平均規模保持在2.5人以上,2人及以上的流動人口家庭戶占81.8%以上。“80后”、“90后”新生代流動人口比例穩步增長,已成為流動人口中的主力軍。我國城鎮化水平仍將快速推進,并將有更多農村流動人口進入城鎮。這就意味著現在及未來會有更多的農民工子女要隨父母涌進城市,這是一群敏感而容易受到傷害的孩子。城鄉經濟差距、教育差距、文明差距極易導致這些孩子心靈深處的心里差距和尊嚴差距。
農村的孩子早當家,這一點對于農村來的孩子,他們獨立能力強,受挫能力也強,能吃苦耐勞。但是他們由于受家庭影響,大多數沒有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家長由于忙于工作,對小孩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都不重視培養,把這個責任都歸為學校老師,導致他們對待學習馬虎、對于學習的追求不高,做事不計后果等一系列責任意識淡薄現象。另外,由于環境的變化,他們的自尊心以及自信心在很長一段時間很難建立起來。同時,學生的“唯我”中心,過分依賴。也妨礙學生克服自身存在的不良習慣。因此,筆者希望通過責任感的培養,從理論的高度和深度更清楚地認識“責任感教育”、實踐“責任感教育”,更規范地研究“責任感教育”,賦予“責任感教育”以新的內涵,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責任感。
責任感,是指個人對自己和他人,對家庭和集體,對國家和社會所負責任的認識、情感和信念,以及與之相應的遵守規范、承擔責任和履行義務的自覺態度、責任意識和責任品格。
責任感的培養,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有效指導下,在家庭、社會的積極配合下,通過各種教育形式,讓學生形成對個人、他人、社會應盡義務的認識和體驗,在此基礎上產生的相應行為表現。能自覺地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和義務,并努力克服在履職中碰到的各種困難,從而形成堅定的信念,表現為有強烈的責任感。
3.1 學校責任。充分利用校園的電子屏以及板報,發布一些關于責任教育的格言以及文章,班級里也可以布置以責任為主題的墻畫和黑板報。
每周的班會主題,以責任感的教育為主題,鼓勵學生成為班級小主人,為班級的集體榮譽而爭取每一次的進步。培育良好的責任感為自己的學習負責,為自己的將來負責的理念。
3.2 老師責任。學校是培養學生責任感的主陣地,而教師是主要參與者和指導者,教師責任感的強與弱將直接影響到學生,因此先從提高教師的責任感入手。組織全校教師參加師德培訓,增強全校教師教書育人、敬業樂教的堅定性和自覺性;學校通過邀請專家、優秀師德標兵到校講座,提高師德修養;利用每周的集體備課時間,研討本學科教學如何進行德育滲透,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平時要求每位教師寫好教學反思,不斷提升教師道德修養和文化修養,培養教師教書育人的責任感。
在教師中開展學困生、問題生幫扶活動,每位教師要確定3—5名名幫扶對象,對學生進行跟蹤式服務,切實體現對每位學生負責的教育理念。
3.3 課堂學習。在新課程標準下的課堂環境中,教師要創設情景,挖掘教材因素,積極引導,質疑牽引,激發學習動機,引導學生以主體的身份,端正學習態度,主動、自覺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獨立思考能力、道德自律能力,增強責任感。
強化課堂渠道,滲透責任意識,寓責任感教育于學科教學中。在學科教學中挖掘教材因素,激發學習動機,培養學習責任感。并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端正學習態度,鞏固學習責任感。
3.4 家校聯合。家校合力,共同培養學生的自我責任心。家庭是孩子責任意識培養的另一有效途徑。首先從轉變家長觀念入手,通過家長會,由班主任對家長進行培訓,使家長懂得孩子的成長絕不是學校單方的責任,而是需要家校密切配合。其次加強班主任與家長的溝通,學校開設了家校通,班主任根據學生在思想、學習、生活方面出現的問題,每天通過家校通與家長保持溝通,及時處理。學生在家表現、學習情況或在校表現、學習情況在家校聯系本上有詳細記載,這樣的家校聯系有利于學生自我責任感的形成,良好行為習慣得到落實,并持之以恒。
3.5 安排實踐活動。通過不同的活動體驗來培養學生的責任感。為了讓外來務工子女盡快融入新城區的生活,把自己當成新城區的主人,可以在周末的時間安排學生成立志愿者服務隊,走進社區孤寡老人家庭、社會福利院;參加環保志愿組織活動等等。活動的開展極大提高的孩子們的社會責任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