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梅
(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區增城中學 廣東 廣州 511300)
近年國內外對“問題導學”教學模式不斷研究與嘗試,正是從根本上凸顯了學生認知發展的基本規律——教學過程的實質是問題解決的認知過程,為學生的學習做出正確的問題導向、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教會學生思考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發現問題,這樣的教學才是有助學生發展的教學,這樣的課堂才是真正的高效輕負的課堂。但大多數仍滯留于低層次的階段,出現以教師、課堂、課本為中心的局面,忽視了學生對學習的自主權和選擇權,忽視了學生的差異性和互助能力,從而將“教師主導”凌駕于“學生主體”之上。個別師生認為寫作課枯燥無味,或不擅長利用在“問題導學”模式下學習共同體來實施合作學習,學生的寫作能力尤其得不到有效的訓練,許多學生語法嫻熟,掌握詞匯量達標超綱,然而卻不能用筆頭準確地表達出來。
2.1 “問題導學”課堂教學是以問題學習為中心,以問題發現、問題生成、問題解決為主線,師生圍繞問題共同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是問題教學與導學思想的融合。
2.2 “學習共同體”是由學習者(學生)和助學者(教師)共同組成的,共同完成一定的學習任務,以促進成員全面成長為目的的,強調在學習過程中以相互作用式的學習觀作指導,在學習過程中進行人際溝通、交流和分享各種學習資源而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基層學習集體。它與傳統教學班和教學組織的主要區別在于強調人際心理相容與溝通,在學習中發揮群體動力作用。
3.1 知己知彼。通過問卷調查、師生談心、寫作測試,了解自己班級學生的英語寫作情況,分析學生存在問題的原因和寫作教學的不足,為問題導學案的設計提供依據。同時,建立學生的寫作能力檔案,以便進行跟蹤追進。
3.2 理論指導。教師認真研讀教材和有關文獻資料的“理論精髓,整體規劃和設計階段性的具體實施方案。根據教學需要,在寫作課堂中運用“問題導學”模式下學習共同體的多種活動形式,進行寫作訓練,遵從:發現問題→嘗試將先進的理念轉化為可操作的有效的教學行為→反思→提出新的問題(或重新調整思路解決問題)→再實踐的螺旋上升的思路。教師在觀課、評課、反思和交流學習中提高問題導學案的設計和課堂上學習共同體的運用。
3.3 學習共同體的構建。
(1)培養學科小組長,組建團隊。團隊4-6人,男女搭配,成績好中差皆有,發掘亮點,盡量讓每個同學做不同學科的小組長。各團隊之間平均成績基本平衡。小組長是學習領袖,教師助理,培養工作重大。小組長要態度積極、嚴于律己,以身示范,謙讓他人、樂于助人、負責任,組織、管理能力強,有強烈的集體榮譽感,還要明確職責。“問題導學”課堂教學流程分為課前問題預設與發現、課中問題學習與解決、課后問題拓展與遷移三個環節。小組長課前督促組員認真閱讀課本預習,完成預習案,找出不會的問題,上課時準備好上課用品。課堂上組織、協調小組合作學習活動,明確小組分工,讓每一個成員都積極參與討論 、認真聆聽、作好記錄,歸納和總結小組意見,輪流展示。課后對組員的課堂表現進行評價、總結,督促組員整理好學習資料,及時完成功課。測評后要互幫互學,督促組員獨立思考,做好筆記,完成糾錯。
(2)活動設計。在英語寫作課堂上,學習共同體的活動有:①學生個體活動(個體閱讀審題與寫作)。②團隊探究活動(長難句如何翻譯)。③團隊交流活動(交換互評)。④團隊反饋活動(寫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⑤團隊學習成果展示活動(寫作成品的交流分享)。助學者——老師作為問題預設者,活動組織者要對活動進行觀察和指導。
(3)評價機制。制定評分標準進行個人自評、同伴評價、以小組總體成績為獎勵依據的團體評價、全班評選最佳寫作之星等激勵評價機制,使每個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合作學習上,體會到學習所帶來的成功感和喜悅感,以達到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寫作能力和寫作教學的有效性。
教學的首要任務是激發學生的潛能和積極性。只要學生掌握了學習的方法和規律,就會懂學、樂學、愛學。“問題導學”教學模式強調的是通過把問題交給學生,引導學生通過解決教師的設問,尋找某一類知識的規律并解決問題。建設學習共同體作為“問題導學”模式下初中英語寫作課的這種教學策略,以問題的“導”與“學”為紐帶,將課堂教學指導思想、功能目標、實現條件、教學活動操作程序和效果評價等要素進行關系串聯,形成先后進展程式,采用豐富多彩的有效團隊合作活動形式,通過大量的動態和靜態的泛讀和精讀、背誦,輸入信息、積累信息,然后通過激活詞匯,選擇豐富多樣的句式和連詞,連句成篇,開展寫作活動,促進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和教師英語寫作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