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玉欽
(廣東省廉江市塘蓬鎮第二初級中學 廣東 廉江 524400)
目前國家正大力實施素質教育,我認為進行素質教育千萬不要忽視對學生行為習慣養成的教育。我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實踐中,總結出了不少的經驗,凡是品學兼優的學生往往都有良好的行為習慣,而學習不好,各方面表現較差的學生,往往沒有良好的行為習慣。正如奧格·曼狄諾所說:“事實上,成功與失敗的最大分野,來自不同的習慣。好習慣是開啟成功的鑰匙,壞習慣則是一扇向失敗敞開的門。”可見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多么重要。初中學生年齡一般在12~15歲左右,貧困山區的初中生,年齡可能要大的多,少數民族的初中生在15~18歲左右,這個時期的學生好勝、好奇、表現欲強,可塑性很大,但思想成熟早,故比較復雜,如果引導得法,學生是能夠逐步養成好習慣的;反之,教育引導不得當,就會走向另一個極端,給教育工作帶來負面影響。
那么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呢?我認為應做到以下幾點:
要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就必須有正確的思想意識作指導。思想是行動的指南。一個人要有良好的思想品質,就必須有正確的奮斗目標和遠大的志向,因此我們要教育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教學中要狠抓學生的思想教育,特別是后進學生的思想教育、理想教育,讓學生樹立起高尚的思想品質,只有這樣他們在學習活動中,才能有好的行為,有好的志向,才能有好的習慣,樹立起遠大的理想。理想是人們奮斗的動力,是航標,所以教師必須指導學生向著正確的目標前進。班主任要對學生進行理想教育,讓學生從思想上認識到人為什么活著,什么樣的人生才有意義,教育學生,樹立為人類社會的進步而奮斗,培養他們熱愛祖國、熱愛人民、關心他人,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班主任可在周會課上或和學生談心時,讓學生回憶一下自己有哪些好習慣,你從中受益了嗎?有哪些不好的習慣,這對你及他人有什么壞處?如,我班的學生阿木布偉,來自于甘洛的廖坪,地處邊遠山區,由于從小受環境的影響,養成丁一些不好的習慣,進入初中后,該生的行為習慣極差,通過老師的多方教育后,改變了原來的不良習慣,對學習認真努力了。再如,沙岱鄉來的學生阿木小兵,經常愛打牌賭錢,還隨地吐痰,這些不良行為習慣是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因為那里有礦山。人們一有錢就三個一群五個一伙的賭,針對這種現象,掌握到學生的思想實際,我采取循序漸進的方法,對他們進行說服教育。并經常找他們談心,從學習、生活上去關心他們,讓他們改掉這種不良行為,努力學習。以言傳身教,說服教育他們,使他們能從內心認識到養成好習慣的重要性,下定決心改正壞習慣、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努力把自己的學習搞好。
通力合作搞好教育,班主任是聯系任課教師和學生家長的紐帶。可把自己對學生的要求與任課教師、家長溝通好,既可取得任課教師和家長的理解、支持,又可了解學生的真實情況,便于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是一個不可忽略的問題。要搞好對學生的培養教育,單靠班主任是不行的,還必須與各科任教師配合,因為科任老師的言行也會直接影響到學生行為習慣的形成。如果只靠班主任去管,那么全班有那么幾十號學生,你是沒有那么多精力的,科任教師的教育對學生行為習慣的形成也是比較重要的。家長是學生家庭中的直接教育者,好的行為習慣離不開家長的言傳身教,家長的行為習慣也會直接影響到自己的孩子,如我們這里,地處山區小鎮,有的家長愛打麻將。這就會直接影響到自己的子女,造成一些負面影響,所以對學生的教育離不開家長的配合,要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必須隨時與家長溝通聯系。
習慣是不斷重復一些行為形成的,班主任應創設一個重復良好行為的環境氛圍,對好的行為要表揚,反之。則批評指正,這樣就促使學生不斷重復良好的行為,從而杜絕了不良行為重復發生的機會。曰復一日,年復一年,時間長了,就習慣成自然,而好的習慣一旦養成,堅持起來就不覺得苦了,它會使學生終身受益。特別是對那些行為習慣差的,更應該以說服教育為主。只要發現他的行為習慣中的亮點,哪怕是一小點,都應該以表揚為主,杜絕挖苦諷刺,更不能趕出教室,因為根據中學生心理特點,有一部分學生的逆反心理是非常強的,一旦他的逆反心理形成,會給班集體帶來很大的危害,因此,教師在教育學生時,不能有過激的言行,這樣才能讓學生自覺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學生到了初中階段,自我意識得到了發展,這也是學生主動進行自我教育的重要前提,班主任應主動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培養并提高他們的自我分析、自我評價能力,以便學生發揚優點,克服缺點,養成好習慣。
總之,班主任只要對學生做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持之以恒,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一定會養成,一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