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梅芳
(福建省南平實驗小學 福建 南平 353000)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指出,小學生對周圍的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這種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推動學生科學學習的內在動力,對其終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可見在科學課堂保護孩子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十分重要的,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覺得“保護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科學課堂是科學教學的主陣地,孩子們大部分的科學學習、探究、實驗都在課堂上完成,因此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應該課堂做起。作為科學教師應該認真研讀課標、領會教材編寫意圖,創新教學思維,創設趣味課堂,讓學生對科學課充滿興趣和喜愛。
如在六年級下冊《米飯淀粉和碘酒的變化》一課中,老師采用地下黨傳密信的方式引出課題,學生的作為接收密信的交通員,要通過自己探究實踐來揭示密信的奧秘。這樣有趣的課堂讓學生不僅上課時熱情高漲,下課后任然興奮異常。小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征決定了他們喜歡豐富、多元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式,喜歡在做種學、玩中學。因此,科學教師應該在課堂上盡可能多讓學生動手、動腦,而不能僅僅是單純的講授式教學。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教師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各個地區的科學教學資源不同,不同地區的學生月存在著差異,教師應據此對教材做適切性處理。這說明科學老師不能總是“照本宣科”、“用教材教”。而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對教材進行優化處理,創新教學程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如六年級下冊《減少丟棄和重新使用》本來是一節教枯燥的交流匯報課,在以往教學中發現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課堂較沉悶,教學效果也不理想。經過思考,我把這節課與校本課程整合,讓孩子們發揮想象,用各種各樣的廢舊物品進行創意制作,并把這些制作作品送給自己的親友、老師、同學等。學生的學習熱情非常高,他們把各種各樣的廢舊物品加工成了漂亮的工藝品、實用的工具和有趣的玩具。通過這樣的活動不僅使學生認識到廢舊物品可以進行重新利用,也很好地鍛煉了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
在五年級上冊《食物鏈和食物網》一課的教學中,學生如果僅僅通過幻燈片和老師的講解很難理解什么是食物網以及食物網中各種成員的關系。在以往教學中往往老師講得費勁,學生學的沉悶,課堂教學效果很不理想。于是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把班級變成了田野,學生們分別扮演田野里食物網的各種成員,通過拉繩的方式來表示吃和被吃的關系,最后通過剪斷“滅絕生物”手中的線條,來模擬部分生物的滅絕。通過親歷這樣有趣的課堂活動,學生們不僅理解了食物網,也感受到了食物網中一些成員的滅絕會給整個生態帶來災難性的后果,很好地突破了這節課的重難點。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需要愛的滋潤,學生時代當然也不例外。作為教師,創設平等、寬松、相互尊重的課堂環境是愛孩子的重要方式。首先,教師要轉變觀念,不能總把自己當成課堂的“領導者”,而應該和學生平等交流,這樣學生才敢在課堂上說出自己的想法。尤其是在對待”后進生”,部分老師在潛意識里會認為“差生什么都差”,“他平時不聽課肯定考不好”等,這樣的觀念會在課堂上左右我們的教學行為,嚴重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記得入校的第三年,我去接一個新的班級,有一次在上“解剖蠶豆種子”活動的時候一個平時不怎么聽課的男孩一直舉手,但是由于他平時上課不是很認真,我總認為他說不出什么,一直沒請他起來回答問題。最后他忍不住了就自己站起來要說話,但是我卻粗暴地打斷了他,并請他坐回座位,這位男孩很沮喪,一節課都耷拉這腦袋。課后男孩找到我,他對種子的了解讓我大吃一驚,原來他爸爸就是“農技站”的專家,他從小跟著爸爸研究植物,對植物了解比我這個老師還多。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我主動向男孩承認自己的錯誤,并鼓勵他回去把自己知道的種植的知識整理出來下節課給大家分享,第二節課男孩做了精心準備,他的分享獲得了大家熱烈的掌聲,我趁機表揚鼓勵他,希望他不僅僅是一個“小植物學家”,更能成為一個“小小科學家”。從那以后每節科學課小男孩特別認真,真正成為了班級的“小科學家”。
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作為科學教師,只有努力學習、認真備課、做學生的知心朋友,與學生建立友好的師生關系,關愛尊重學生,才能更好地呵護好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讓學生健康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