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義紅
(甘肅省和政縣陳家集學校 甘肅 臨夏 731200)
問題情境的教學方法在近些年來得到小學老師的廣泛應用,越來越多的學生開始接受這樣的授課方法,作為數學老師需要有目的、有意識根據課程大綱創設各種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積極的思考、發現問題,提高學生對于問題解題的思維邏輯和學以致用的能力。我們都知道“學起于思”,而思考的源頭是對于問題產生疑問。一堂優秀的數學課絕不是老師在講臺前滔滔不絕地講授知識,而是每一個環節都是精心設計出來的,需要學生參與互動的整個過程,用問題引入知識點就是最好的方法,讓學生能夠問為什么?有沒有更好的方法?這樣的原理是什么?這是什么公式?等等問題,這樣的模式便于學生的思考和聽課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所謂的情景創設教學方法是按照小學數學新課改要求,將學生放在課堂的主要位置,調動學生積極回答問題的積極性,讓學生參與課堂的思考與討論中來,強調學生的個性發展,給學生提供一個更加廣闊的平臺,這也是我國教學因材施教中最好的體現方法,情景創設能夠給學生更多的思考空間,深入掌握數學知識點和運用。
托爾斯泰說:“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由于數學教材本身的特點是理性重于情感,那么在創設情境時,首先要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使所創設的情境富有趣味性,以便體現數學的魅力,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例如,在小學應用題中,“相遇問題”既是重點,又是難點。難點在于需要學生不但掌握“相遇、同時、相向”三個概念的特點,而且還需要理解“路程、相遇時間、速度”三者之間的關系。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教學時可利用多媒體技術集聲音、圖片、動畫等于一體的優勢,通過創設信息化情境,來進行圖文并茂的動態演示,讓死板的數量關系動起來,活起來。這樣,既能把學生的興趣激發起來,又能幫助學生在聲像一體、動靜結合的情境中直觀進行理解,從而縮短了學生的認識過程,減少了想象的困難。情境的趣味性在課堂導入環節中顯得最為重要。如果上課伊始就能通過情境創設把學生的興趣激發起來,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學“可能性”時,可利用小學生喜歡游戲的特點,通過擲骰子的游戲導入新課。
創設數學教學情境是為了更好地啟發學生思維。例如,在教授小學課程中“圓的認識”時,教師可以將生活中小學生天天見到的自行車車輪展開想象,不僅要思考和探討車軸為什么要在車輪這個圓的圓心,還要對如果車軸不在車輪的圓心會如何展開聯想。然后對上述兩種情況進行趣味性的情景模仿表演,從而幫助小學生更清醒、深刻地認識到圓心到圓周的距離是相等,也就是半徑的長度都相等,最終推論出車軸為什么要在圓心自行車才可以平穩騎行。教師通過此進一步讓學生提出自己生活中與圓相關的物體。這種課堂問題情境設置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聯想思維,不僅有助于學生強化圓的大小取決于圓的半徑長短這一新知,更有助于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說過:“人們對數學早就產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難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脫離了實際。”新課程標準也指出:“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學習鮮活的數學。”由此可見,在創設情境時,要立足于“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充滿數學”這一基本理論,善于從學生熟悉的實際生活中尋找題材,讓學生看到數學、接觸到數學、體會到數學、認識到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如果創設的教學情境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太遠,就不能讓學生觸景生情,也就不能引發學生猜想、判斷、驗證以及探究的興趣。這種教學情境基本上沒有什么價值,是一種無效的情境。我曾經在教學雜志中看到這樣一則案例:一位教師在執教“商的近似值”這一課時,創設了一個去“新馬泰”旅游時用人民幣兌換美元的情境。這位教師的目的是讓學生在嘗試計算時發現除不盡的問題,從而引出教學內容。但這個問題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太遙遠了,學生既沒有匯率知識,也很少有過這樣的經歷,因此理解起來比較困難,沒有興趣也就很自然了。這樣的情境實際上就是一種無效的情境,既浪費教師和學生的精力,又浪費教學時間。
促進所創設問題情境化的一個重要保障性因素就是問題的創設要盡量的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只有學生在具備實際生活體驗的基礎上學生才能有效的感知教師所創設問題。同時必須充分聯系課堂教學實際,保障問題教學效果能夠與本課堂數學教學目標相符。如,結合學生日常生活中都有幫父母買東西的經歷,在學習數學加減法時,教師可通過讓學生扮演賣家和買家的方式,進行實際的商品買賣模擬。手里有5.7元,買一瓶汽水需2.5元。問賣家學生應找給買家多少錢。再問買家,賣家找的錢數對不對,同時要求其他學生共同思考。
總而言之,我們的生活中離不開數學,數學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為了讓孩子們愛上數學,老師可以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來揭開數學枯燥復雜的面紗,通過增加情景創設問題的有趣性、針對性、生活實用性讓學生們真正地了解數學,走入數學的世界,發現數學的魅力和豐富有趣,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數學思維,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和探究能力,從而提升教學效果和豐富教學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