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良亞
(江蘇省沭陽縣七雄初級中學 江蘇 沭陽 223600)
不容否認,初中生物是一門實驗性非常強的學科,生物學知識的核心基礎就是實驗,每一項生物學理論的誕生都離不開實驗,實驗在生物教學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功能,所以初中生物教師要尤其重視實驗教學,通過采用有效的實驗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對生物實驗的興趣,進而提高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
目前,經過多年的教育教學,初中生物實驗教學依然存在許多問題。比如缺少必要的實驗教學安排在傳統生物實驗教學的調查中發現,大多數學生從沒有上過生物實驗課,還有一部分學生表示只有教師做過演示實驗,只有極少數的學生真正進入實驗室做過生物實驗,但為數不多,每學期不超過三次。由于生物實驗教學沒有納入考核內容,所以學校和教師對生物實驗不重視,沒有合理安排生物實驗課程。生物教師缺乏正確的實驗認知在傳統的生物實驗教學中,許多教師自身缺乏專業素養,不能帶領學生進行實驗;部分教師由于實驗的準備和善后工作非常繁瑣,而直接在課堂上演示,不讓學生去實驗室進行體驗;還有一部分教師因學生實驗不好把控、實驗室紀律不好維持而缺少實驗安排等。教師缺乏對生物實驗的教學認知,成了生物實驗教學停滯不前的原因之一。
教學理念可以加速初中生物實驗教學素質化發展的進程,同時還可以使學生實現全面發展與進步。現代化的教學理念更加關注學生技能與智能的培養,尊重學生的個性與差異,有條不紊地推進初中生物實驗教學的順利進行,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具體來說,在進行“動物的運行與行為”一課時,教師可以引人小組教學模式,鼓勵小組成員利用課余時間觀察飛行類(麻雀)、游泳(蝌蚪)類、爬行類(壁虎)動物的行進方式、覓食行為、防御行為等等情況,并及時記錄觀察結果,教師在實驗課堂上可以采用小組竟賽的方式,既能夠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靈活實驗教學氛圍,同時能夠激勵學生主動去獲取生物知識,幫助學生建立初步的科學研究能力,逐漸構建適合自己的、高效的生物實驗學習模式。
注重培養學生規范的實驗操作習慣實驗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意識及創新能力,因此在實驗的過程中必須強調科學性,首先就要注意培養學生形成規范的操作意識和態度。在進行實驗教學時,教師一方面要做好操作示范,另一方面在學生實驗時要加強檢查指導,即時給予幫助,糾正學生不規范的操作。如“顯微鏡的觀察”這一實驗,在實驗過程中學生就要注意以下幾點操作規則:(1)不能單手拿著鏡臂移動顯微鏡;(2)對光要目(目鏡)物(物鏡)通光(通光孔、光源)一直線,光強用平面鏡,光弱用凹面鏡;(3)用左眼觀察,不能用右眼觀察和閉著右眼觀察的習慣;(4)在轉動粗(細)準焦螺旋時,必須雙手同時均勻用力進行。另外,在這一實驗中,學生在載片上寫“上”“下”小字不容易,并且需用專用筆,有時學生還會因不小心擦除掉了,還經常發生壓碎載玻片的現象,影響了實驗的進行及效果。為了解決這問題,教師在設計實驗時,可讓學生自帶透明的三角尺或直尺來作為觀察材料,如尺上的“6”或“9”等,這樣可增強實驗的易操作性。
生物概念的形成和理論的建立,離不開實驗事實的探討和論證。在生物教學中,通過演示實驗引入概念,尋求規律,得出結論,驗證假設,發展思維,培養學生探究新知的興趣和能力。因此,多增加演示實驗,優化理論教學,是完善生物教學的一條十分有效的途徑。如在《輸送血液的泵——心臟》一節教學過程中,學生對動脈、靜脈、動脈血和靜脈血這幾個概念以及心臟4個腔相聯通的血管這些知識,難于理解;對于動脈血管中流的不一定是動脈血,靜脈血管中流的不一定是靜脈血這一事實難以理解。過去講解只是讓學生死記硬背。心臟是人體內最重要的內臟器官,但是它是怎樣搏動的以及它的一些功能學生卻從都沒有親眼看到過。筆者就用“人體血液循環電流模擬裝置”做演示實驗,讓學生認真觀察,當接通電源后,可以看到心臟在不停地舒張、收縮,看到血液在不同血管內呈現鮮紅色、暗紅色兩種顏色流動的情況,便會繪聲繪色、動態地呈現出來,同時也使進行著的體循環和肺循環這一抽象的生理現象變得直觀、形象,便于學生理解弄清易混淆、不易理解的知識。這樣便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使其思維開始活躍,產生了積極的探究的欲望。
學生經過動手操作與學習,已掌握了實驗的基本操作步驟和基本方法,在實驗過程中,要求學生對實驗過程中所發生的現象一一作記錄。然而由于學生們平時少觀察,他們的記錄也存在有不足之處,因此在實驗中教師要及時抓住他們記錄中容易出現的錯誤,給予指導與糾證,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對比、數據分析等方式推理出一些實驗結論,交流表達思想,逐步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
總之,生物實驗教學是生物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深受學生喜歡的教學方式之一,我們要正視生物實驗教學在生物教學中的優勢和意義,加強生物實驗教學的開設、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實驗環境;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生物實驗素材;加強生物實驗教學開展的有效性,為學生的思維發展和創造力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