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碧云
(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第一中心小學 福建 泉州 362000)
當前我國的新課程改革深化多年,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小學科學教學方法隨之創新,對于小學生的科學意識和素養培養重視程度大大提升。尤其是在當前現代社會飛快進步下,小學科學課程地位逐步提升,轉變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對科學課程正確認知,以便于最大程度上培養學生學習熱情,聯系實際生活,將所學知識靈活運用到實踐,促使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全面發展具有積極作用。
1.1 教師對課本了解程度不足。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作為教學引導者,主要負責教學方案編制和教學活動有序開展。但是,部分小學科學教師對于學科重要性缺乏足夠重視,課前準備不充分,忽視學生主體地位,盲目照本宣科來講解教材上的知識,以至于課堂教學范圍沉悶、枯燥,無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盡管新課程改革持續深化下,小學科學地位有所提升,但是部分教師仍然按照傳統填鴨式教學方法,過分強調理論知識講述,忽視學生實踐能力培養,不利于學生學習成績提升[1]。
1.2 忽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小學是教育基礎階段,小學生的年齡較小,學習更多的是建立在興趣基礎上展開。而小學科學作為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卻由于教學理念影響過分局限在理論知識講述,忽視學生科學知識學習興趣培養。在課堂學習中,學生只能被動式聽從教師安排,與生本理念相背離,致使教學效果同預期相差甚遠,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
1.3 學科地位不高。相較于小學數學、小學語文等學科而言,小學科學的學科地位不高,受重視程度不足。在當前教育環境下,多數教師認為語數外才是重要學科,小學科學僅僅是小學階段的課程,沒有什么實質性作用。受到這種偏頗觀點的影響,小學科學教學流于表面,嚴重影響學生學習熱情培養,無法正確看待小學科學學科重要性,實際教學成果偏低[2]。
2.1 提高學生素質能力培養重視程度。小學科學教學中,為了積極迎合新課程改革要求,提升小學科學教學質量,應該轉變教學理念,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將生本理念滲透到實際教學全過程。加強理論和實踐聯系,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時間參與實踐機會,可以結合所學科學知識靈活運用到實處[3]。在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促使學生可以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來解決問題,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此同時,教師還要為學生創設自主探究情境,促使學生學習知識的同時,提升學習自信心,促進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全面發展。諸如,講解《種子發芽》相關內容時,可以通過為題導入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鼓勵學生表達種子發芽需要什么條件?在問題引導下學生自主學習和討論,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人際溝通能力,了解種子發芽具體流程,以便于加深知識理解和記憶。
2.2 選擇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在生本理念下,小學科學教學應該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結合學生實際情況來編制合理教學方案,并選擇科學合理教學方法組織教學活動。當前小學科學教學中,結合具體教學內容選擇任務教學法和游戲教學法,組織輕松、歡快情境,充分契合學生的好玩天性,以便于在游戲過程中學習知識,享受學習的樂趣,提升學習成效。通過任務教學法,將學生分為不同小組,小組間比賽競爭,結合學生好奇心特點讓學生靈活掌握試驗環節、科學現象和儀器操作,靈活運用科學方法來提升學習成效,構建高效的科學課堂,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
2.3 多媒體輔助教學。小學科學教學中,為了構建科學課堂,應該積極迎合現代教育發展趨勢,靈活運用多媒體技術、微課組織教學活動,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契合小學生年齡特點。多媒體教學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將教學內容更加直觀的呈現出來,觀看科學試驗操作視頻,有助于學生對實驗有全面認知,保持長久的學習興趣。諸如,講解《關緊水龍頭》中,應用多媒體技術編制多媒體課件,結合教學內容來創設教學情境,幫助學生了解如何正確用水,通過強烈的視覺感官體驗,在頭腦中留下深刻印象,教學效果大大提升。
綜上所述,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為了迎合新課程改革要求,將生本理念滲透到各個環節,在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同時,為學生營造輕松、歡快的學習范圍,學習知識的同時,養成良好的創新意識和實踐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