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興國
(安徽省蚌埠市慕遠學校 安徽 蚌埠 233000)
《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第三和第四學段“目標與內容”中新增了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提出了擴大學生閱讀面及改變閱讀方式的要求。所謂非連續性文本,多以統計圖表、圖畫等形式呈現,有很強的實踐性特點。[1]盡管非連續文本沒有詳細的語言描述,不能用文字的形式體現信息內容,可是這并不能證明非文字文本在語文教學中處于弱勢地位,相反,非連續文本對于學生理解本文內容具有重要作用。它具備簡潔、直觀、詳細的特點,用圖表、數據等表現形式呈現出豐富的信息量,可以讓閱讀者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文本的重要信息內容,有效的提高了閱讀效率。為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充分重視非連續性文本教學,在課堂教學中融入非連續性本文知識內容,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
從當前的語文教材來看,其中涉及非連續文本的內容非常有限,這就對教師的非連續本文教學造成一定的困難。教師只有從教材以外,主動地搜集非連續文本資料,結合教學內容,才可以達到非連續文本的教學效果。
從小學教師來看,受傳統教學理念影響,教師的關注點在于如何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在語文考試中,涉及非連續文本知識的內容非常有限,因此教師對于非連續文本的重視程度普遍不高,在課堂教學時很少進行非連續文本的專項訓練,只是在文本學習中涉及到相關的知識內容時,簡要地向學生講解。在教師看來,只要學生大致了解,可以看懂非連續文本即可,并不需要深入地學習。
從學生的角度來看,盡管他們可以看懂簡單的圖片、漫畫等非連續文本,可是涉及到較為復雜的統計圖表或具有連續性的圖像時,仍然會感覺到非常困難,在信息整合和處理時經常出現不知所措的現象,需要教師進一步指導。
2.1 準確地把握教學目標。教學目標確定了課堂教學的努力方向。小學語文非連續性文本教學并沒有相關的專業指導教材,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時準確地把握教學目標,確保課堂教學向預期的軌道發展。比如,某教師在講解《蠶姑娘》這篇文章時,就指導學生先對蠶姑娘的生長情況進行認真觀察,同時進行相關表格地制定,完成詳細記錄。在此背景下,教師帶領學生推理蠶姑娘的生長,記錄蠶姑娘的四次蠶眠情況,以此來實現文本內容向其他層面地有效滲透。[2]制定表格完成記錄就是一個非連續性文本的教學目標,學生通過定期觀察與記錄,增強對于圖表地理解與認識,完成預定目標。當學生掌握讀圖表的相關知識內容,再次接觸圖表時,就可以明確圖表的特點,知曉圖表可以直接反映出線性信息,比起文字敘述更加直觀,用數據表達更具有客觀性,因此學生自然會用客觀的思維去對待圖表,讀出圖表中的重要信息。
2.2 合理地挑選非連續文本教學的素材。語文教材內的非連續文本有限,教師要從教材以外,搜集相關的教育素材,圍繞搜集來的資料,進行專題性教育活動。由于教學對象是小學生,教師在資料選取時難度不宜過高,要盡可能地選擇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非連續文本教學素材,連環畫就是很好的選擇對象。比如教師以連環畫《狐貍和烏鴉》為題材,就可以對學生開展教學活動。在教學時,教師要求學生自己讀圖,就圖片內容猜測需要表達的意義,然后把不同的圖片組合起來,構成一個完成的故事,讓學生用自己語言來描述圖片,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學生讀圖學習時,教師要鼓勵學生發揮想象力,大膽地猜測烏鴉與狐貍究竟發生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讓學生明白狐貍是通過什么樣的方式拿走了烏鴉嘴里的肉。
2.3 激發學生的想象力。非連續性文本蘊含著豐富的信息量,為了完全讀懂文本內容,需要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從多個角度分析理解。想象力,是破解非連續性文本的金鑰匙。為此,小學教師在語文教學時,要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舉例說明,為了鼓勵學生主動地幫助他人,教師就可以精心涉及圖片,一滴水掉入浩瀚的大海中,整片大海流向了滴水之人的腦海中,在此基礎上,再配合“平時獻出一滴水,難時擁有太平洋”的廣告語,讓學生從圖片中讀取信息,充分地激發的學生想象力,讓學生在想象中感悟圖片蘊含的道理,提升學生對非連續性文本的理解能力。
非連續性文本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有效地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為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充分地了解學生,總結非連續性文本的特點,積極研究教學策略,打造高效語文課堂,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