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民維
(貴州省湄潭縣復興鎮中心完小 貴州 遵義 654100)
1.1 傳統文化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在我們的數學教材中,往往會出現與中華傳統文化相關的故事,如果我們的教師能將這些教材中的資源加以充分利用,在講授文化故事的同時引出問題,就可以引發學生對于故事背后數學知識的思考,學生在思考故事背后數學知識的時候,就能獲得一種成就感和對于探索知識的興趣。在整個探索的過程中,也可以使得學生的大腦得到激發,探索完后他們了解到許多對于他們來說感興趣的數學故事,這種成就感和方法論可以使得他們在以后的學習中收益良多。
1.2 傳統文化使課堂內容更為充實。中國擁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底蘊非常豐富,此間涌現了無數有關數學的傳統故事。在數量上我們有足夠豐富的內涵和經典故事能用在我們的小學數學課上,教師們在教授知識的同時,把傳統文化與小學數學結合起來,可以使得數學課的內容大大充實。使得數學課的人文氣息更加飽滿,在課堂上講授這些故事除了可以使得學生開闊眼界之外,也大大加強了數學學習的趣味性。使得原本對于大部分孩子來說枯燥無味的數學課堂變得生動有趣了起來。另外,這些故事除了對于學生掌握數學知識有趣以外,也能把中國的傳統文化與美德帶入到孩子們的思想中,在教會了學生數學知識的同時,也教會了學生如何做人,益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2.1 挖掘數學的數形之美,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在新課程理念的倡導下,挖掘傳統文化和數學知識的結合點,讓數學知識走下高高在上的理論神壇,走入生活,走近我們身邊,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可以通過傳統文化來充分揭示數學知識生成和形成的過程。努力恢復和重現這一過程可以重建離散的數學知識與歷史背景之間的聯系,使學生跨越時空界限,追蹤知識發展的軌跡,了解數學知識產生的前后脈絡,感受數學和社會的變化。例如我在教學二年級上冊的《乘法口訣》時,我讓學生們課前自己上網查閱、搜集和篩選資料,形成課上的交流材料,然后在課堂上相互交流。然后我將孩子們收集的資料進行整理,制作成課件,最后將《乘法口訣》發展和演變美妙地展現在學生面前。這樣做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增添了學生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在這一過程中,同學們“耳濡目染”了數學知識是如何一步步跨越各種困難最終把最美好的一面展現在我們面前,讓他們了解數學知識產生的前因后果,知道迎難而上、努力攻破數學難題的精神,這對于學生的學習能力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
2.2 感受數學文化內涵,發揮數學的價值。我們對學生的教育不能僅僅放眼于書本上的知識,更應該將結合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因此,在課后組織開展一系列和數學文化、數學歷史等有關主題的學習和研究尤為必要,這使得學生能夠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領悟到悠久的數學史以及數學文化的魅力。比如,在教學《計算工具的認識》時,課本上的內容只是簡要說明了算盤的誕生時間與對珠算的基本認知。往往忽略了它作為我國古代計量工具所占有的歷史地位和獨特的文化價值,因此,讓學生了解課本內容上延伸的知識,有助于他們對我國計算工具史和世界計算工具史的了解。我時常會鼓勵我的學生在課后通過網絡媒介、電視新聞以及報刊書籍等對數學文化進行學習。在一系列教學活動中,相關的主題積極地開展。比如,在教學《對稱》的活動中,我讓大家課后在軟件上繪制“對稱”的圖案,希望學生通過動腦和動手來加深對所學內容的認知。在教學《年、月、日》時,讓大家先去了解我國自古以來的計時方式和計時手段,認識度量年、月、日中所包含的數學知識。當然還有《九章算術》《多邊形的面積》以及《分數的意義和性質》等等,這些以活動展開的教學形式不僅豐富了學生的學習方式,也促進了大家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同時還讓學生站在數學的角度上去對我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進行了有效的認知。
2.3 參悟名人成長歷程,培養學生人文情懷。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們能看的更遠。在數學這門基礎學科中,巨人就是歷代的數學家們,沒有他們的貢獻,數學的發展將會充滿荊棘。教師應該向學生介紹這些數學家的生平事跡以及不平凡的研究之路,從而使學生學習他們為了追求數學真理而堅持不懈,面對困難仍積極樂觀,幫助學生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同時教師也應正確看待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引導學生學習數學家的刻苦鉆研的精神,激勵學生以古代和現代的數學家為榜樣從小樹立起為國家富強、為名族振興而發奮讀書,頑強拼搏、積極奉獻的責任感。如在教學《圓的周長》時,介紹祖沖之發現圓周率過程的“小知識”,如果他運用劉徽的“割圓術”方法去求解,就會體會到計算圓內接16384邊形需要付出的努力,從而讓學生學習到祖沖之對于數學的熱情以及過人的毅力;介紹我國數學家陳景潤在哥德巴赫猜想領域取得的劃時代的成果和付出的辛苦卓絕的勞動,讓學生學習到陳景潤的偉大以及堅持不懈的探索精神。
數學是一門客觀、精準的學科,蘊藏著極其豐富的思想性。但是數學的教育結束之后,數學的作用就消失了,這不得不說是數學這門學科的悲哀之處。而現在的小學生大都生活在物質條件優越的家庭,學生的自立意識薄弱,自理能力不強。家長的溺愛讓小學生從小養成了理所應當的思維定式,他們不懂得感恩,為所欲為。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遇到困難就逃避。這種溺愛,已經阻礙了小學生的獨立能力和自立意識的發展,這必將影響他們今后的發展。然而我們不能忽視基礎教育階段正是培養學生獨立意識和性格塑造的重要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