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小飛
(貴州省惠水民族中學 貴州 惠水 550600)
1.1 重知識傳授、輕問題設計。受沉重的教學壓力和緊張教學實踐的影響,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主要以知識傳授為主,教師主要采用自己主動傳授知識的形式,學生被動接受知識,而沒有參與到知識的探究活動當中。新課改大背景下,高中數學教學要求培養學生數學知識獲取能力、知識的探究能力和問題的解決能力。而在這種單方向講授式課堂教學模式之下,學生只能是憑借想象死記知識,只能是刻板記憶知識而不能對知識進行透徹的理解和運用。
1.2 機械運用講練結合鞏固知識,而忽視了學生知識的掌握過程。高中數學教師一般都采用教師先講解知識,學生后期通過大量的練習來鞏固。但是此過程中教師沒有能夠利用問題來引導學生探究知識的來源,沒有能夠引導學生體驗知識的產生過程。所以此教學方式之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沒有能夠充分發揮出來,學生的成功體驗不夠強烈,對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沒有發揮出最大作用。
2.1 設計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在問題的思考中獲取知識。在傳統教學模式之下,教師進行知識點的講授時,習慣利用一個知識點配合一個練習的形式。但是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要以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為首要目標,所以這就需要改變傳統教學模式,精心設計有效問題拓寬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自己主動進行知識的探究,理解掌握知識點。如在解方程X2:A2-Y2:9=1時,為了讓學生對雙曲線的知識點進行深刻的理解和運用,教師設計開放性問題來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請同學們看一看這樣的方程屬于雙曲線方程嗎?如果學生回答是的話,教師就進行下一步的引導:那么這樣的方程是不是肯定是雙曲線方程?有沒有限制條件?通過一步步的引導,使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積極探究當中。然后教師根據學生的各種回答結果進行分析、總結,和學生共同探討出知識點,這樣的問題式教學模式使得學生的主體地位第一充分展現,使得老師真正站在了主導位置之上。學生在思考、討論、動筆這一系列過程中感受了知識的產生過程,對知識進行了深刻的理解,使得課堂效果最優化。
2.2 設計趣味課堂導入問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高中數學知識難度較大,且理論性較強。好多學生感覺高中數學學習十分困難,在數學課上課之前,心中有一種不自主的抵制情緒。所以教師設計一些趣味性較濃厚的導入問題,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讓他們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打消他們抵觸情緒。如在學習等比數列這一知識點的時候,我就設計了這樣一個情景:同學們我手里的這個長方形紙條,咱們如果給他不停的對折能夠折多高?在學生一邊對折一邊目測高度的時候,我說如果我們不停折將會折成一層樓高,會折成珠穆朗瑪峰那么高?學生哈哈大笑,覺得我是在給他們開玩笑。此時我說:大家不要笑,我這有數據來證明。學生立刻睜大了眼睛,好奇地看向我。我成功地切入到了等比數列的知識講授當中,讓學生真正體會到了快樂學習的樂趣。
2.3 從學生實際出發,設計啟發性問題。課堂問題的創設在于精而不在于多,在我們備課過程中首先要備學情,針對每一個學生的知識接受能力、知識儲備能力、問題探究能力設計各個層次的問題,這些問題由簡到難、層層遞進,逐步引導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點。比如在學習橢圓知識點的時候,首先教師引導學生利用以前畫圓的方法進行改進,利用兩個土釘和一根細繩的方法在紙上畫出橢圓。然后有了數形結合的基礎,教師可以設計出這樣幾個問題來引導學生繼續學習:
(1)我們為什么要在紙上畫一畫橢圓?
(2)在繩長不變的情況下,改變兩顆圖釘的間距,你畫出的橢圓會有什么變化?
(3)如果兩顆圖釘的合并在一起,畫出的橢圓會是什么樣子?
(4)通過這些不同形狀的橢圓的制作,你能否給橢圓下個定義?
利用這些問題的探索,學生逐步深入了解了橢圓的本質,從感性認識上升到了理性認識。
2.4 增加課堂上的師生互動,營造積極學習氛圍。傳統的滿堂灌的教學方式,教師在講臺上單方向傳授知識,即使有師生互動也是簡單的提問與回答。這樣的課堂氣氛較為沉悶,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整體氛圍消極、被動。所以教師設計有效師生互動、增加師生交流,營造積極的學習氛圍對于提高課堂效率有重要作用。活動形式多種多樣,有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在學習知識點的時候,教師也可以采取傳統的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形式,在學生回答過程中教師可以發現一些問題,并且通過提問和回答也能夠讓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另外師生互動的提問也可以改成學生的提問,讓學生通過對知識的學習自己總結知識,自己設計問題來對其它同學提問,這樣能夠讓學生更加深入分析教學內容,使他們對知識掌握地更加牢固。
總之,高中數學與其它學科有所不同,具有更加濃厚的邏輯性,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綜合能力發展影響更大。所以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要采用多種教學形式,創設良好教學環境,增加課堂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