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芹
(江西省贛州市尋烏縣城北新區小學 江西 尋烏 342200)
“特色材料”包括毛線、布料、紐扣、釘珠等,在綜合運用“特色材料”過程中,學生思維處于活躍的狀態,接受知識效率更高,創作能力會得到一定程度的加強。美術教師身上肩負著偉大的教書育人使命,應該利用“特色材料”引導學生動手操作,鼓勵他們突破自我、大膽創新,現階段打下良好的基礎,未來去創造屬于自己的美好生活。課堂“特色材料”越多,學生美術創作的欲望越強烈,方便教師實施各項人才培養計劃,進而揭開素質教育嶄新的一頁。
“特色材料”的應用,需要滲透各式各樣的奇特思想。比如,小學美術教師組織創作教學活動時,可以借助不同材料的特性,鍛煉學生表達內心情感的能力,結合具體講課內容,給學生闡述不同思想觀點的機會。或者說,小學美術教師圍繞兒童畫的臨摹,讓學生將自己的觀點滲透到作品之中,學習兒童畫的創作方法,積累一定的模仿經驗。無論是怎樣的教學,“特色材料”的應用都具有重要意義,學生意識到自己的主體地位,從而會表達、會想象、會創作,相信只要他們一直堅持下去,他們的核心素養會得到很好的發展,他們的藝術品質會得到完美結合,從而成為高素質、全能型的棟梁之材。美術教育擁有特殊力量,推動著基礎教育現代化進程的持續加快。
小學生可塑性很強,創作能力培養中逆向思維越活躍,獨特創意的形成越簡單。面對不同的逆向材料,學生可以考慮它們的性能,找到“閃光點”后再具體進行創造;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嘗試性學習,幫助學生找到不同材料,變換新的思路,在探索中發現材料的獨特性,提升作品的藝術效果。每一種“創意”都是值得的,學生主動參與了創作活動,遠比教師直接灌輸的效果好得多。課堂教學變得輕松、自在,營造出良好的創作氛圍,小學生愛上美術這門課程就更加令人期待了。
“特色材料”具有裝飾性,秩序感也很強烈,多元化的形式表現,讓不同材料具備不同的美化價值。點狀、線狀、面狀造型極具提煉、加工的空間,加入一些新穎元素,大膽地美化圖案,學生繪畫能力一定可以更快地提高。如,教師巧妙利用具有地方特色的材料——秸稈,讓學生通過探索、實驗,體會美術創作的別樣樂趣。想一想,如何使用秸稈材料,創造出自己認為最和諧的圖案;如何評價美術作品,既尊重了裝飾秩序感,還能發現新的表現形式。
美術課堂中,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探索“特色材料”,在互動中積極思考,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輔料,制作出不同類型的藝術作品。比如,要求學生挑選各種顏色的紐扣,以點狀造型為主題,尋找基本的造型元素,再用排列、組合、重疊的方式,創作出富有變化的最佳作品。再如,用多媒體設備展示多幅兒童畫,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的同時,教師通過提問:“小朋友們,你們從畫中看到了什么?”“你們有創作的想法嗎?”“如何使用釘珠或者排鉆等材料,貼合點狀造型主題,在保持細小單位不變的前提下賦予作品新的生命力?”……讓孩子們帶著問題去觀察、去思考,這樣使“特色材料”應用不再突兀,同時也啟發了學生思維的創新力與想象力。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們的作品形式也變得豐富多彩,平面系列作品變成立體系列作品,課堂也因此煥發活力。
課堂教學本就是師生雙邊互動的過程,教師選擇的教學方法必須貼合學生的實際需求。學生主動參與、主動研究、主動發展,習慣逐漸養成,后續學習任務的完成將會變得異常順利。在美術作品創作中加入“特色材料”,對于師生雙邊互動提出了更高要求。主要是讓學生成為“主人翁”,選擇他們喜歡的“特色材料”,在臨摹中創造,在創造中發展。這不代表教師沒有任何作用,本人認為,教師應該做到整體調控,多分享一些成功經驗,告訴學生怎樣做更好、如何避免失誤、不同質感材料如何造型等。比如,應用毛線這種“特殊材料”時,需要有空間方向性。但是,毛線不具備寬度條件和厚度條件,所以,面與面交接形成不同形狀是比較困難的。鑒于此,在講解線的移動軌跡時,教師不妨直觀介紹一下線狀材料表現曲直、呈現質感的要點,讓學生嘗試繞一繞、卷一卷、鉤一鉤,把作品效果完美地體現出來,充分發揮自己的創作才能。
教師提供“特色材料”,學生應用材料創作,對于形態變化技巧的掌握會更加熟練。不同的人創作思路是不同的,不論是臨摹、想象,還是動手、操作,個體間的差異性都是一直存在的。要知道,同一種“特色材料”可以呈現出不同的視覺效果,有充實感、厚重感、穩定性等。美術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體會不同的韻律感,靈活運用不同材料,配合剪、縫、卷、貼等方法,豐富畫面效果,發現面狀造型的特有魅力。
總而言之,美術是小學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美術教學過程中應用“特色材料”,培養學生的臨摹能力、創作能力、想象思維以及思維能力,必須引起教師們的廣泛關注。實踐環節,小學生對于“特色材料”的了解并不全面,所以,要求教師發揮指導的作用,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授課手段的更新,教學內容的補充,有效策略的實施,深入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能,才更利于整體教學效果的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