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麗單
(貴州省六盤水市六枝特區巖腳鎮中學 貴州 六盤水 553408)
歷史的教學不僅僅是讓學生了解歷史,記住歷史事件,更重要的是能夠通過學習歷史,學會如何研究歷史事件。史料是歷史事件的“承載體”,也是目前研究歷史事件的基礎。史料對于歷史來說,就好比是水源于池塘一般重要,沒有史料的歷史沒有任何說服力,缺乏完整性以及真實性,在教學時學生難以理解。將史料積極的運用到初中歷史教學中,使初中歷史教學增加歷史的真實感,有效的提高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對學生的歷史思維和綜合素質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歷史過程具有不可逆性,只能通過現存的史料來產生對歷史的客觀、正確認識。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教師應重視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意識,讓他們通過對歷史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偽存真、去粗取精,提高他們的歷史學習能力、發展其歷史核心素養。史料按其呈現方式共分為三種方式,分別為文字史料、實物史料和口述史料。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根據教學內容,來選擇史料呈現方式。與此同時,將口述史料作為重要的補充。實物史料一般為原始史料,屬于研究歷史的第一手資料,最接近歷史原貌,在教材中多以圖片的形式呈現。教師在采用考古發現的實物史料時,應對其來源進行說明,然后由此來進行歷史推斷,并得出相關的結論。在此過程中,教師應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意識。由于口述史料真實性有待甄別,教師可引導學生利用實物史料對其包含的真實性進行判別,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在具體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想要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核心素養應制定科學的教學目標,具體可分為四點。第一點,史料是通向歷史認識的重要通道,教師應將這一觀念教授給學生,幫助他們了解史料的多種類型,掌握史料的搜集方法和途徑;第二點,通過對史料的判斷和對史料作者意圖的探究,來判斷史料的真偽和價值,培養學生的實證精神。第三點,在眾多史料中,培養學生對史料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為歷史敘事提供可靠的依據,對歷史問題提出自己的認識和觀點;第四點,能夠以實證精神處理歷史與現實問題。在歷史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帶動學生共同通過網絡搜尋、圖書館查閱等方式來進行史料的搜集、整理,在豐富歷史課堂韻味的同時,培養學生“史料實證”意識。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初中歷史教學除了要讓學生掌握歷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原則,構建合理的歷史解釋外,還應當承擔起引導學生樹立正確歷史價值觀的任務,發揮歷史學的教育功能。歷史價值觀是對歷史的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的辯證統一,是從人文研究的真、善、美追求中凝練出來的價值取向。通過學習,學生能夠理解對歷史的價值判斷是以史實為基礎的,但又是依據一定的價值觀對史實做出的主觀評判;能夠認識到分辨歷史上的真偽。史料教學在樹立正確歷史價值觀上起著積極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學中學生通過對史料的觀察、閱讀、分析、討論,親身經歷體驗,自己得出結論,這樣學生不但了解了歷史,也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雖然說很多歷史事件過程曲折,容易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但并不是每一個歷史知識點都有這樣的吸引力,這種情況下如何有效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十分重要。因此,筆者認為可在史料教學法中結合實際生活場景,通過這樣的方式建立起和當前生活的聯系,增強學習興趣。但是,教師在選擇教學材料的時候需要結合知識點,不應太多,應該保持適度和適量,否則容易產生反作用。因此,教師在挑選素材點的時候,應該先考慮所需要學習的課本內容,再結合學生的個性特點和需求、學習狀況,選擇一個適度的平衡點,在適當的時機進行插入,這樣才能發揮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也能建立起學生學習歷史科目的自信心。
初中階段的學生身體正處于一個發育的時期,其思維形式正在從具體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慢慢轉變,對問題開展解析和理解的時候還是會慣性地注重表面的直接關聯,或者無法打破感官經歷的約束對情況的本身開展了解。初中生所處的年紀使他們更加容易接受一些比較直觀易懂的內容。況且不同地域、不同學校、乃至不同班級學生都具有差異性,教師要結合學情,對課本史料進行取舍、注釋、釋義。因此,在挑選史料的時候,在滿足教學內容的情況下,還需要顧及學生的年紀問題,繼而提升學生學習歷史的熱情。
總而言之,史料的恰當運用能使學生在懷揣歷史學習興趣、深刻理解與掌握相關知識點的同時,不斷提升自身的歷史學習能力。教師在課堂上要注意對學生加以引導,對知識中的盲點、重點加以講解,讓史料知識與課本知識結合起來。初中歷史是為學生學習歷史打下基礎的階段,這也決定了史料知識在課堂上的運用。教師要強化自身對史料知識的理解,幫助學生全面且深入地學習歷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