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 黎
(重慶市巫溪縣珠海實驗小學校 重慶 巫溪 405800)
筆者認為,人的身體和音樂節奏之間具有一種非常奇妙的聯系,即當人在哼唱曲調的同時,身體也會不自覺的跟著節奏律動,小學生對聲音比較敏感,肢體也比較靈活,所以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應用體態律動,是符合小學生基本的學習情況的。本文將從體態律動的相關情況介紹和有效應用策略兩方面進行分析,具體如下。
1.1 何為體態律動。所謂體態律動,從字面意思上來看就是身體有規律的擺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體態律動是一種記憶、理解音樂節奏、感情的一種方法,學生在聽音樂的過程中會根據音樂節奏的快慢、節拍的強弱有規律的擺動身體,從而使身體律動和音樂旋律之間形成巧妙的“共聯”關系。
1.2 體態律動的作用。體態律動屬于學生自發的一種根據音樂的節奏、感情的肢體動作,所以與音樂的節奏和旋律之間具有非常奇妙、密切的聯系,據此分析,體態律動的作用可分為以下幾點:(1)直觀的表示節奏快慢;(2)直觀的表示音樂感情;(3)肢體動作配合音樂旋律,能讓枯燥乏味的音樂知識變得有趣,從而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4)肢體動作和音樂旋律融為一體,學生通過肢體動作記憶音樂知識和音樂旋律。
1.3 體態律動的方式。因為是學生自發的肢體動作,所以體態律動的方式可以多種多樣,但是在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最常見的體態律動方式主要有以下兩種:第一種是雙手、雙腳打拍,這常見于傳統音樂教學過程中,但在以“玩中學,學中玩”為主的音樂課堂中,這種體態律動方式漸已喪失主體地位;第二種是身體律動,即不僅利用雙手雙腳,還可利用頭部和四肢進行身體律動,這種體態律動方式漸已登主流之位。
2.1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創設音樂情境。創設音樂情景的方法多種多樣,此處以視頻為例,課堂導入階段,教師先給學生播放一段音樂舞蹈視頻,并讓學生學習視頻中的舞蹈,從而感受音樂的節奏和旋律,此外,教師還可以播放音樂MV,并讓學生根據音樂節奏和MV的內容進行體態律動,感受音樂感情。
(2)進行實物教學。實物教學的本質和創設音樂情境是一樣的,都是通過讓學生模仿來感受音樂的節奏和旋律,但實物教學和創設音樂情境之間還有一點不同,那就是實物更具直觀性,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會跳舞的機器人、音樂盒等等,都是很好的教學實物。
2.2 創設音樂舞臺,滿足學生的表現欲望。
(1)通過表演展示舞臺藝術。教師在教學階段可以充分利用教材資源,為學生搭建音樂舞臺,例如在教學《讓我們蕩起雙槳》時,教師就可以采用分組教學法,讓學生以小組形式表演一段舞蹈,或是根據歌詞內容演繹一段故事。總的來說,激發學生的表演興趣,就可發揮體態律動的教學作用。
(2)通過多媒體手段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教師通過多媒體手段,引導學生自發導演一出舞臺劇,從而最大限度的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導演舞臺劇的過程中,學生不僅會發現自身的學習優勢,還會自發的通過體態律動的方法感受音樂的節奏、情感,一舉兩得。
(3)引導學生通過肢體去表現音樂的旋律和感情。此處重在“表現”二字,即學生要經過如下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學生通過聽音樂而感受音樂的節奏、情感,同時進行體態律動,記憶音樂要素;第二階段,學生通過重塑和二次理解音樂要素,優化自己的體態律動方式,達到律動優美、和諧的目標;第三階段,學生通過優化之后的體態律動去表現音樂的旋律和感情。
2.3 游戲活動與音樂相結合。
(1)構建“玩中學,學中玩”的音樂課堂。所謂“玩中學”,即讓學生在玩游戲的過程中學習音樂知識,而所謂“學中玩”,即讓學生在學習音樂知識的過程中感受玩游戲的快樂,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選擇具備肢體律動條件的游戲,并與相對應的音樂相結合,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通過游戲中的身體律動練習體態律動。例如教師組織“丟手絹”的游戲,在這個游戲中,歌曲和動作是必不可少的兩大要素,所以,教師一邊唱“丟,丟,丟手絹,輕輕的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大家都別告訴他。”,丟手絹的學生一邊跟著歌曲旋律走路或蹦跳,其他小朋友則以雙手打拍,從而練習體態律動。
綜上所述,體態律動應用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有效策略主要包括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音樂舞臺以及開展豐富多樣的游戲活動三種,而在實際音樂教學過程中,三種方式往往搭配使用,才能真正發揮體態律動的教學作用。當然,上述分析只是筆者的淺見,更多更好的應用策略還需要各位小學音樂教師不斷探索和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