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福梅 陳大明 張磊 吳嶺
(天津市寶坻區人民醫院外二科,天津 301800)
臨床診療發現,胃部惡性腫瘤的發病率較高〔1〕。創傷是表示一些侵入性操作或外界致傷性的操作對身體內部組織產生損害。而應激是身體在受到外界或內部的傷害時出現的一系列生理應答〔2〕。創傷一旦出現,體內的疼痛反射會將信號傳導到大腦中樞,從而發出應對創傷的指令,即激活腎上腺皮質分泌細胞因子,進而活化各類炎癥細胞如淋巴、粒細胞等,激活相應的補體系統。身體出現應激反應會導致一系列病理反應,若適度應激可有效幫助機體抵御外界的破壞,但應激過度會對身體組織或器官產生很大傷害。腹腔鏡是一種能夠減輕治療創傷性的微創手術,起初腹腔鏡僅應用于結直腸及膽囊疾病。有研究提出將腹腔鏡運用于胃癌的治療,通過發展和改善,現今在胃癌的治療中腹腔鏡的運用方式已較為靈活,不斷開始替代傳統的開腹手術〔3〕。本文研究傳統開腹手術和腹腔鏡手術在胃癌中的效果及對身體相關炎癥因子的影響。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在天津市寶坻區人民醫院進行診療的胃癌患者70例,使用隨機數字排列表將患者隨機分為腹腔鏡手術組35例和開腹手術組35例,其中腹腔鏡手術組男22例,女13例,年齡36~75歲,平均(58.23±10.37)歲;開腹手術組男23例,女12例,年齡32~73歲,平均(55.17±11.39)歲。納入標準:(1)手術前患者經相關病理學診斷胃癌,且通過超聲及CT檢查T分期是T4a期之內,測得腫瘤直徑<6 cm,且漿膜受損程度<10 cm2;(2)腫瘤處于胃中下部;(3)手術前患者沒有過腹部手術治療,且沒有放化療;(4)年齡18~75歲。排除標準:(1)做過相關胃腸道手術;(2)胃癌發生轉移;(3)手術進行過程中存在困難而中途變化成開腹。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對象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腹腔鏡手術 對患者實施全麻并對臍孔采取穿刺操作,建立氣腹并保持腹腔內部壓力的穩定;建立主要操作孔及副操作孔,使用腹腔鏡對腫瘤大小、具體方位及侵犯狀況進行探查;運用超聲刀在腹腔鏡的幫助下對胃進行游離操作,按照腫瘤產生的位置及相關標準對周圍淋巴結進行清理,之后在劍突下進行約6 cm的微小切口,完成胃癌病灶組織的切除,運用吻合器等重新建立消化道,手術結束后進行止血操作,腹腔選取溫度適中的蒸餾水進行沖洗,并把沖洗液使用虹吸系統吸取干凈,并在腹壁放置好一根文氏孔引流管〔4〕。
1.3開腹手術 術前對患者進行全麻,在腹部中線下劍突處給予15 cm左右切口,按正確方法不斷進入腹部,然后對腫瘤大小、具體方位及侵犯狀況進行探查,將胃部腫瘤進行切除,根據腫瘤的情況對周圍淋巴結進行清理,同樣沖洗腹腔后縫合,放置一根引流管。
1.4術后處理 使用心電圖對患者全面檢測,同時密切觀察患者的各項指征;在手術后48 h內保持抗生素的應用以預防相關感染的發生,對手術后的各種不良癥狀有效及時處理,保存相應時間患者血液并檢查;登記患者的個人信息以便回訪。
1.5白細胞介素(IL)-2、IL-6的測定 于術后1、2、3 d抽取患者空腹狀態下靜脈血液1.5 ml 3 000 r/min離心5 min,將待測血清冷凍保存。使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檢測IL-2、IL-6水平,根據說明書嚴格操作,試劑盒均由深圳生物公司提供。
1.6遠期療效 對兩組進行32個月的隨訪,比較兩組無病生存率。
1.7統計方法 采取SPSS17.0軟件行t、χ2檢驗。
2.1手術后情況 腹腔鏡手術組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及腸道功能恢復時間均顯著優于開腹手術組(P<0.05),但兩組手術時間和鎮痛藥使用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手術前后IL-2水平比較 術前兩組IL-2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均明顯升高,且腹腔鏡手術組明顯低于開腹手術組(P<0.05);兩組術后1 d IL-2均達到最高值,且開腹手術組顯著高于腹腔鏡手術組(P<0.01);術后3 d兩組IL-2水平逐漸降低,術后2 d、3 d開腹手術組明顯高于腹腔鏡手術組(P<0.05),見表2。
2.3兩組手術前后IL-6水平比較 術前兩組IL-6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均明顯升高。兩組術后1 d IL-6水平達到最高值,且腹腔鏡手術組明顯低于開腹手術組(P<0.01);術后2 d、3 d兩組均明顯降低,且腹腔鏡手術組明顯低于開腹手術組(P<0.05,P<0.01),見表3。
2.4兩組遠期療效比較 腹腔鏡手術組無病生存率(52.1%)與開腹手術組(47.8%)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377,P>0.05)。

表1 兩組手術后情況對比

表2 手術前后兩組IL-2水平比較
與術前比較:1)P<0.05;與開腹手術組比較:2)P<0.01;下表同

表3 兩組手術前后IL-6水平比較
各種內外因素的傷害會致使身體出現一定的應激反應,手術會致使身體產生應激以抵抗侵入性操作,當應激反應過度強烈時患者會出現發熱、白細胞水平增加等指征〔4,5〕。腹腔鏡手術和傳統的開腹操作會對身體產生一定的損傷〔6,7〕。手術進行時會有一定濃度二氧化碳進入血液進而導致高碳酸血癥,手術后腹部的壓力急劇降低從而可能會致使一定程度的損傷〔8,9〕。但腹腔鏡手術比傳統開腹效果好,手術切口小,對患者的損傷程度相對很低,患者能夠較快恢復機體功能。研究發現,使用腹腔鏡進行手術的胃癌患者其術中的出血狀況得到有效控制,手術切口較小進而創傷程度降低,且患者能夠較快恢復腸道功能〔10,11〕。IL-2由T細胞分泌且在免疫監視中處于重要位置,其能夠對腫瘤殺傷細胞進行有效的誘導和擴增〔12〕。IL-6也是一種細胞因子,主要對機體的免疫功能進行調節并參與相關炎癥反應,在手術創傷及外界感染后介導炎癥反應的發生,相關研究指出,IL-6在受到較大創傷及手術操作后一段時間內達到最大值,且其提高的程度和刺激程度呈正比〔13〕。胃癌手術后常會出現淋巴結轉移的情況,有學者猜測可能是腹腔鏡手術特定的操作性質所致,針對這個問題還有很大爭議〔14〕。研究顯示,炎癥因子能夠提高腹膜細胞的吸附能力,使腫瘤細胞與其進一步黏附,另外,炎癥因子會促進腹膜細胞的分泌,從而促進血管生成,使癌細胞發生轉移,也從側面表明腹部手術后炎癥因子水平升高進一步增加了腫瘤轉移的可能〔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