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柯善北

據第4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底,我國農村網民的規模達到了2.22億,農村地區的數字消費增速全面超越了一線、新一線以及二線城市,展現出其強勁的發展勢頭……不難看到,數字生活業已不再是城里人的專屬福利,農村居民也已經由“互聯網+”的途徑,初嘗到了數字化時代賦能共享交通、醫療保健、文化消費等諸多領域之便捷與高效——伴隨網絡化、信息化和數字化在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應用,以及農民現代信息技能的提高而內生出的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和轉型進程,數字鄉村建設順勢而起、呼之欲出。
2019年5月16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下稱《綱要》),旨在打通互聯網進村通道,農村信息化“最后一公里”腸梗阻,進一步開啟城鄉融合發展新局面。
自古以來,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稠密,然而區域發展尤其是城鄉發展一直嚴重失衡。在當下的中國,將一線與新一線城市面積加總,也僅占據國土總面積的不到3%,刨開這些絕對少數卻又閃閃發光的頭部地區,我們還應關照那一片遼闊無垠、相對靜默卻又令人浮想聯翩的長尾地帶——那里有著近三百個地級市,三千個縣城,四萬個鄉鎮,六十六萬個村莊……
在傳統社會里,由于城市與鄉村之間信息流動緩慢,廣大農村地區經濟發展嚴重受制其信息閉塞、教育滯后等因素,生產力持續低下,鄉愁更是哀愁……自進入信息社會以降,伴隨著互聯網之逐漸普及,城鄉間的信息鴻溝日益縮小,鄉村社會的重振與發展自此有望。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網絡安全及信息化工作的夯實,統籌推進網信事業之快速發展——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由此提速,“拼多多”等O2O鄉村農商一條龍服務加快推進,農業農村信息化服務體系加快完善……尤其是近幾年,數字大潮激蕩城鄉,由其帶來的普惠性增長,概言之,集中體現在推動生產經濟發展,促進社會生活進步及提升農村居民的獲得感等方面,極大地改變著鄉村的傳統風貌。
事實上,自2014年伊始,數字鄉村相關概念既已連續六年見字中央一號文件。2017年,數字經濟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及《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再對農村數字經濟建設濃墨重筆,文件提出,大力發展數字農業,實施智慧農業工程和“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建設具有廣泛性的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基礎設施,加快建立健全適應農產品電商發展的標準體系……而此次出臺的《綱要》文件,實系發展數字鄉村的具體政策,其對建設數字鄉村的意見文件進一步做出了詳盡部署——既具戰略深度,又有民生溫度。
“數字鄉村”建設致力于進一步挖掘信息化在鄉村振興中的巨大潛能,著力補齊“數字中國”建設進程中資源統籌不足、基礎設施薄弱、區域差異明顯等短板——其直系鄉村振興的戰略方向,亦是建設數字中國的應有之義。《綱要》的發布,從國家層面對鄉村振興發展進行了頂層設計和宏觀規劃,對加快彌合城鄉“數字鴻溝”,推動數字鄉村建設發展,形成鄉村振興新動能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整體觀之,《綱要》主要部署了十項重點任務,即加快鄉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農村數字經濟、強化農業農村科技創新供給、建設智慧綠色鄉村、繁榮發展鄉村網絡文化、推進鄉村治理能力現代化、深化信息惠民服務、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推動網絡扶貧向縱深發展、統籌推動城鄉信息化融合發展。
其中,在加快鄉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綱要》提出,要大幅提升鄉村網絡設施水平,完善信息終端和服務供給,加快鄉村基礎設施數字化轉型;在發展農村數字經濟方面,《綱要》強調,要夯實數字農業基礎,推進農業數字化轉型,創新農村流通服務體系,積極發展鄉村新業態;在建設智慧綠色鄉村方面,《綱要》要求,要推廣農業綠色生產方式,提升鄉村生態保護信息化水平,倡導鄉村綠色生活方式;在繁榮發展鄉村網絡文化方面,《綱要》強調,要加強農村網絡文化陣地建設,加強鄉村網絡文化引導;在推動網絡扶貧向縱深發展方面,《綱要》提出了要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鞏固和提升網絡扶貧成效;在統籌推動城鄉信息化融合發展方面,《綱要》要求,要統籌發展數字鄉村與智慧城市,分類推進數字鄉村建設,加強信息資源整合共享與利用。
此外,《綱要》還指出,該項戰略將主要分為四個階段來實施。
事實上,各地搶抓國家相關政策機遇,由來已久,更在推動該項戰略落地過程中,取得了不少階段性成效。
括而論之,獲益于各地打造鄉村“信息高速公路”步伐的加快,鄉村網絡基礎設施建設迎來了大發展,亦為其他經濟與文化活動的開展打下了物質基礎。其次,隨著互聯網電商新貴們轉戰下沉市場,加速在鄉鎮地區的“攻城略地”,不僅為鄉村地區提供了商品與服務,更在客觀上推動了農村地區居民的消費升級。同時,借助各類互聯網交易平臺,農民實現了對包括農業技術服務在內的農業生產資料與農業產品在“O2O”模式下的購買與銷售,在一進一出之間,生產效率得以提高的同時亦拓寬了產品的市場渠道。此外,數字信息大爆炸所帶來的文化產品之多樣性有力地促進了鄉村地區文化生活的繁榮與生活品質的提高……然而,盡管鄉村數字經濟之發展方興未艾、前景廣闊,但目下猶存有一些隱憂亟待消除。
我們說,一盤政策蛋糕端上桌來,作為某些地方政府,可能更多考慮如何將其盡快變現,拉項目、撈補助、出政績……一個都不能少;作為企業方,自然更為在意“新藍海”前景幾何,最大市場份額,投入產出比等諸多問題——身為理性經濟人,此番籌謀無可厚非,然將其置之“鴻篇巨制”國家大局下去考量,則未免偏狹。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離不開“人”這個C位,誠如《綱要》文件所強調的,要時刻以人民為中心,不斷提升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但凡離開了農民的深度參與,再高級的數字化基礎設施也將淪為昂貴的擺設。
誰不希望自己村里環境更好?如果有了互聯網的“加持”,鄉村生態輔之網絡監測,則對環境的動態監測將更加容易實現,村民都能積極參與其中,共同維護好美麗鄉村大業……利用互聯網來增收致富,不僅有了機會,更有面向農民干事創業的“福利”,例如“加快建成一批智慧物流配送中心”,意味著以后農產品交易的快遞配送將更智能;“鼓勵技術專家在線為農民解決農業生產難題”,意味著更專業的農技指導將以更便捷的網絡交流方式得以實現……村務、財務怎么樣?村民網上監督說了算;村干部干得好不好?網絡監督見分曉……以上歷歷,皆是以農民為本,推動數字經濟服務于鄉村振興戰略的可期愿景——這一切其實并不遙遠……
未來將至。當前,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空前活躍,由其引領、帶動與催生出的新領域、新產品及新模式,正在持續推動著全球經濟格局及產業形態的“升維”變革——對此,黨的十九大既已做出了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的快速響應。作為數字中國建設的重要基石,我們應當熱情擁抱數字鄉村建設之良好契機,使之有效帶動起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加快鄉村振興高質量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