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越蘭主任醫師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
過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越來越常見,每個人的過敏癥狀和過敏原因也是千奇百怪。
“醫生,我的蕁麻疹終于好了,不再發了,太感謝了!”我的門診室里,一位外地患者吳女士感激地表示。吳女士被反復發作的蕁麻疹折磨了半年多,吃遍各種抗組胺藥都控制不好。于是在他人的推薦下,她到了我的門診室。我仔細詢問了病情,發現她口腔中有顆蛀牙。
一顆蛀牙會是反復發作蕁麻疹的誘因嗎?蕁麻疹的癥狀一般為急性起病、發熱、全身廣泛大片紅色風團、瘙癢,甚至有喉頭水腫、過敏性休克。兩種以上抗組胺藥及激素治療均效果不佳的患者,仔細檢查后常發現有上呼吸道或胃腸道等部位的急性感染,這種情況下,加用抗生素后,皮膚的皮疹情況能迅速緩解。而慢性遷延的蕁麻疹,體內的慢性感染灶,如齲齒、鼻竇炎、膽囊炎等則是常見的病因。
吳女士去口腔科進行了治療,補好牙齒后,她的蕁麻疹果然不發了!當然,除了急性細菌感染外,引起蕁麻疹的原因還有很多,體內一些慢性感染灶、藥物、造影劑、食物及食物添加劑,還有物理因素如機械刺激、冷熱、日光等都可以引起蕁麻疹。

過敏性疾病是由過敏反應導致的一組疾病。過敏反應又稱為變態反應,是機體受到抗原性物質(過敏原)刺激后,免疫系統發生了過強的反應(過于敏感),引起組織損傷或功能紊亂的病理性免疫反應。如出現嚴重過敏反應時,可危及生命,需要進行緊急處理。
據有關數據統計,在世界各國,過敏性疾病的總發病率高達10%~30%,并呈逐年增高的趨勢,過敏性疾病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21世紀重點防治的三大疾病之一,并成為當今世界性的重大衛生學問題。過敏性疾病可涉及多個系統,如皮膚科、耳鼻喉科、兒科、呼吸科、口腔科、消化科等,今天我們從皮膚科的角度來談談過敏。
皮膚就像是我們身體的一道“盔甲”,它由外到內,分為角質層、表皮和真皮,其中角質層又由角質細胞和細胞間質組成。
●保護皮膚:保護身體免受來自外界的物理和化學性質的有害刺激。
●維持水分:防止水分與電解質流至外部。
●分泌作用:維持皮脂、汗液平衡,使皮膚潤澤。
●角質化作用:角質以28±3天為周期再生。
●感覺作用:對外界的的刺激引起反應,并將其傳達至大腦。
●調節體溫:通過分泌汗液、舒張/收縮毛細血管調節體溫。
●合成維生素D:通過紫外線合成人體所需維生素D。
●儲存營養:具有在皮下組織儲存水分、營養物質、血液、脂肪等的功能。
正常的皮膚狀態下,過敏性物質、有害物質和微生物的滲透較少,皮膚水分含量正常。但當皮膚屏障受到損害時,過敏性物質、有害物質或微生物的滲透就會增加,皮膚的水分含量下降,皮膚也會產生炎癥。我們的皮膚就可能會產生角質,造成皮膚皸裂和瘙癢,引起各種各樣的皮膚疾病。
常見過敏源:遺傳易感性,皮膚屏障受損,塵螨、動物皮屑、霉菌孢子、食物(牛奶、雞蛋、花生、大豆),細菌產物等。
典型臨床表現:嬰兒期滲出型及干燥型;兒童期濕疹型及癢疹型;青年成人期紅斑丘疹苔蘚樣變,瘙癢明顯。
常見過敏源為急性蕁麻疹:急性細菌感染,動物蛋白性食物(尤其同時飲酒)、血清制品,抗生素(青霉素、呋喃唑酮等)、造影劑
慢性蕁麻疹:慢性感染灶(齲齒、鼻竇炎、膽囊炎、幽門螺旋菌等)、寄生蟲、遺傳因素、系統性疾病(腫瘤、炎癥性腸病、肝病等)。
典型臨床表現:全身多少、大小不等的紅色、膚色、蒼白色風團,瘙癢明顯。

常見過敏源:包括內因遺傳因素、消化系統疾病、代謝障礙、內分泌失調、感染病灶、精神因素等;外因:紫外線、冷熱、干燥、多汗、搔抓、摩擦、洗滌劑、香料、化學物品、植物等。
典型臨床表現:急性期:紅斑、丘疹、水皰、滲出;亞急性期:暗紅斑、丘疹、鱗屑、結痂;慢性期:皮膚增厚、苔蘚樣變、瘙癢明顯。
常見過敏源:止痛膏、止痛噴霧、風油精、清涼油、紅花油。
典型臨床表現:境界清楚的水腫性 紅斑、水皰、大皰,灼熱或瘙癢感。
常見過敏源:洗面奶、化妝水、潤膚露、面霜、面膜、防曬霜、隔離霜、胭脂、染發劑等。
典型臨床表現:局限于面部的水腫性紅斑、丘疹、水皰、脫屑,灼熱或瘙癢感。
常見過敏源:芒果、膏或唇膏、口紅中所含香料、顏料等。
典型臨床表現:急性為唇部紅腫、針尖大小水皰,癢或灼熱;反復遷延為唇部輕度紅、丘疹、細屑,刺癢、灼熱感。
對于很多過敏性疾病的患者,醫生常常建議做一個過敏原檢測。目前臨床開展的過敏原檢測方法有兩種,一種是過敏原的血清學檢測,另一種是斑貼試驗。
主要偏重于吸入性及食物類的過敏原檢測,包括:塵螨、霉菌、草類、魚蝦蟹、牛奶、雞蛋、花生等。
主要側重于日化品、金屬、橡膠、塑料制品里所含成分,如鎳、鉻、甲醛、橡膠等。
但是,日常生活中的過敏原非常多,能檢測的過敏原只包含了其中常見的很小一部分。因此,對于過敏性疾病的治療,仔細了解患者的病史非常重要,仔細詢問、分析,幫患者找到過敏原,避免接觸,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去根。

首先,就是要按照皮損范圍和嚴重程度,科學地選擇治療方案,不盲目拒絕激素類藥物。如果過敏嚴重,全身泛發風團、彌漫性潮紅、喉頭緊縮感、憋氣、甚至過敏性休克的,需迅速就近急診治療。對于皮損泛發全身的,如急性蕁麻疹及水腫性紅斑明顯的接觸性皮炎可選擇糖皮質激素。慢性蕁麻疹、特應性皮炎、泛發的濕疹則不主張激素系統治療,可選用抗組胺藥、雷公藤等藥物。皮損范圍局限的小面積接觸性皮炎、唇炎等,只需局部外涂糖皮質激素類藥膏即可,如果發在面部,則可選擇不含氟、較溫和的丁酸氫化可的松或糠酸莫米松藥膏。
慢性遷延的特應性皮炎、濕疹的外用藥治療可根據不同的臨床分期選擇不同的劑型:
●有水腫、紅斑、丘疹、水皰而無糜爛時選用洗劑、霜劑。
●有糜爛、滲液時選用溶液濕敷,滲出減少后用糊劑、乳劑。
●皮膚浸潤肥厚、苔蘚樣變選擇軟膏、硬膏制劑。
等皮損明顯改善后換用不含激素的鈣調磷酸酶抑制劑,如他克莫司軟膏鞏固,同時注意保濕滋潤、修復皮膚屏障功能,避免過度燙洗。
提醒:如何預防皮膚過敏
●室外活動時采取避光措施:戴帽子、口罩、太陽鏡、涂防曬霜。
●空調濾網每月至少清洗一次,屋內保持經常通風。
●過敏體質慎食海鮮啤酒,出現癥狀及時就醫。
●過敏體質盡量不要佩戴鍍金、銀、鉻、鎳的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