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以學生為主。”
“鼓勵的力量。”
今天教學《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一詞,我對以上三句話有了更深的感受。
昨天教學《江城子·密州出獵》,今天的學習就從這兒導入:《江城子》描繪了怎樣的場景?表達了詞人什么情感?(裝備齊全、人員眾多、壯闊雄渾的出獵場景,報效國家、渴望有所作為的愛國情懷)
那么,《破陣子》與《江城子》相比,場景、情感有何異同?請同學們自讀,單獨思考后與同學交流,遇到問題可以問老師或互相解答。
幾分鐘后,我在教室走動,有學生開始提問:
生1問:“‘炙和‘灸如何更好地區別開?”
生2問:“‘的盧飛快的‘的念什么音?”我問他身邊的人是否知道。一個同學說好像是劉備的的盧馬。我讓他想想,把故事講給提問的同學聽。我走到愛看課外書但學習懶散常挨批評的小徐同學面前,說:“你肯定知道的盧馬的故事吧?”他點頭。我繼續:“我猜你看過那么多書,這故事肯定知道,果然如此!等下你把這個故事講給全班同學聽吧。”他臉紅起來,重重地點了一下頭,看得出來很激動(估計習慣了挨批的他,這任務讓他受寵若驚)。
生3問:“作者寫這詞時是在軍營中嗎?”我讓他仔細理解第二句詞。
生4問:“作者說‘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不是已經功成名就了嗎,可為什么又說‘可憐白發生?”我反問:“你認為呢?”她遲疑了:“是不是覺得時間流逝太快而感慨?”我說:“和同學探討一下吧。”
走了一圈后,看得出來同學們自讀得差不多了,我開始進入第三環節:質疑釋疑。
其一,“馬作的盧飛快”這句怎么讀。我請小徐來跟大家講個故事。小徐:劉備遇險,的盧救主……說完大家主動熱烈鼓掌,小徐臉紅紅的,整節課一反常態,特別專注。
其二,“炙”與“灸”如何區別?我說:“大家吃過燒烤嗎?伸出手,模仿夾住肉放到火上烤,再看黑板(我畫出叉子夾住肉在火上烤的象形字),明白‘炙的本意就是烤肉了嗎?”
其三,作者寫此詞是在軍營里嗎?我說:“誰可以替我解答?”有學生舉手說,看第二句“夢回吹角連營”就知道了。
其四,作者說“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為何又“可憐白發生”?我說:“你們怎么看?”有學生說,“了卻事,贏得名”之后年老了,感慨時光飛逝。有學生說,他的理想是了卻和贏得,然而目標并未實現,所以“可憐白發生”。我未做評判,只是說:“好,我們暫且說到這里。現在先回到開頭問的,將此詞與《密州出獵》比一下,場景、情感有何異同。”
生5說:“《密州出獵》描寫的是眾人隨太守出獵的場景,本詞描寫的是出征場景。”
我追問:“何以見得?”
生6說:“‘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這里有出征前分吃烤肉的場面,有樂器奏起軍歌的激昂氛圍。”
我說:“一出獵,一出征。誰再說說情感方面異同?”
生7說:“我感覺都很豪壯,但不能肯定,因為有‘可憐白發生。”
生8說:“我覺得不一樣,這詞有時光飛逝的感慨之情。”
生9說:“我覺得是壯志難酬的悲憤。”
生10說:“我確實看不懂。”
我說:“看來,這首詞的情感確實是不易看出。其實這是因為大家不了解辛棄疾這個人。下面我來跟大家說說他的故事……他一輩子渴望帶兵作戰,躍馬殺敵,收復失地,統一祖國大好河山,然而他卻大半生困守南方,只能‘夢回吹角連營,同學們,這是怎樣的感受?”
學生齊聲說:“壯志難酬!”
“對!由于所處年代、國勢與蘇軾時不一樣,他比蘇軾更渴望建立功業,報效國家,因而他有縱橫沙場的豪情壯志,更有難有作為、壯志難酬的悲憤。正如他的另一首詞‘少年不識愁滋味……”
學生背《丑奴兒》。
這節課,學生學得主動,議得熱烈,特別是在我介紹了作者之后,學生都受到了深深的感染。我想,這緣于我將學習交給了學生。
首先,我沒有像以往教學詩詞那樣“介紹作者、寫作背景,初讀理解,再讀感悟”,而是以學生的讀、問、議為主,在他們困惑不得解時再以講故事的方式答疑解惑。學生聽得認真,悟也就更深了。
其次,對學生的質疑,我有的直接給答案,有的指給他們解決問題的路徑,有的引導同學進行討論,這樣問題從同學中來,又大部分由同學解答,學生收獲知識更收獲方法。
最后,我抓住機會表揚學生(如小徐),肯定他們的理解。大部分同學都能在學習中體會到成就感。
(作者單位:江西省德興市教育體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