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宛宜
【摘 要】 解釋就是對作為文本表現形式的文字的理解和說明,而對文字的解釋都是始于文義。顯而易見,文義解釋是當今所有解釋方法之基礎,尤其在刑法適用中顯得異常重要。本文著重探究文義解釋法至今仍為最基本的法律解釋方法的緣由以及如何更好地運用文義解釋法的問題。
【關鍵詞】文義解釋 刑法適用 滯后性
一、在刑法適用中為何要進行文義解釋
(一)文義解釋與刑法“文本”聯系緊密。
“每一個法規范都需要解釋,即使表達清楚的條文也需要解釋” 。因此,每個案件適用法律的過程都可以視為解釋法律的過程。所謂文義解釋,就是對照法律文本進行文本字面上的解釋。法律文本的設置,不僅是為了規范社會秩序,也是為了讓司法者方便查閱并且做出準確的判決。而做出準確的裁判應建立在司法者明確法律文本所表達之意的基礎之上。司法者一旦查閱法律文本,就要明白其含義,這就必須要對其進行解釋。解釋就是對作為文本表現形式的文字的理解和說明,而對文字的解釋都是始于文義。因此,文義解釋便成為法律文本和法律適用的橋梁,其地位是不可小覷的。
(二)文義解釋是刑法解釋中一種最基本的法律解釋方法。
文義解釋的根據主要在于語詞的含義、語詞間的標點、語法等進行字面上的解釋,其特點是既不擴大該語詞的范圍,也不對其表示的意思進行人為的限制。之所以說文義解釋是一種最基本的法律解釋方法,是因為司法人員在對案件進行分析判斷時首先必須了解該案所涉及法律規范的內涵。在理解、分析和說明其含義的基礎上,才得以去對案件進行定性。若司法人員認為案件還不能較好地定性,那么他們就需要對相關法律規范進行進一步的解釋。無論是擴大解釋也好,限制解釋也罷,這都需要建立在文義解釋的基礎之上才得以進行。
(三)文義解釋有利于保證刑事法律的確定性與安全性
歷史上,文義解釋是在形式主義的絕對罪刑法定原則下,依照嚴格規則注意的要求所被允許采用的唯一解釋方法。或許,形式主義的絕對罪刑法定原則在實際判案中存在著顯失公平的問題,這在我們今天看來是不能被提倡的。然而,文義解釋不僅在當時能成為被允許采用的唯一的解釋方法,而且至今仍是一種最基本的解釋方法,這讓我們不得否認其具有合理之處。
1.有利于保證法律的確定性
立法者必須使其所制定出來的法律條文能夠充分、明確地體現其立法思路和目的,從而使司法者可通過對相關于此進行合乎邏輯的文義解釋后準確無誤地掌握立法者的立法意圖,再將法律條文實際運用到具體案件之中。這便是文義解釋有利于保證法律確定性之所在。
2.有利于保證法律的安全性
王澤鑒先生指出:“解釋法律應尊重文字,始能維持法律之尊嚴及其適用之安定性。”在文義解釋的要求和限制下,司法者必須忠實地執行立法機關所定立的法律,這就使司法人員不得依照自己的主觀理解和看法去任意定義某一法律術語,減少了司法人員徇私枉法的可能性,從而增加了法律的安全性與穩定性。同時,嚴格遵照文義進行解釋,既符合罪刑法定原則的要求,也是法律至上的體現。
二、如何將文義解釋與刑法適用有效結合
(一)遵守文義解釋的若干具體規則
1.語法規則
凡是需要運用法律條文的司法人員,都必須具備一定要求的語言、文字的知識和理解、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在進行司法裁判的過程中,司法人員對法律條文所做出的文義解釋是否合理便可以作為衡量其語法知識是否過硬的標準之一。
2.通常含義規則
一名合格的司法人員在解釋法律的過程中,需要遵守通常含義規則,為人們所廣泛接受,而不能針對某個語詞做出自己特定的解釋。否則,法條的存在便形同虛設,法官的自由裁量權毫無邊際,很可能造成判案的極大隨意性,演變成司法上的恣意,進而導致社會道德敗壞、公平正義缺失。
3.次要含義(或其他含義)選擇規則
在確定法律文本中某個詞語的含義時,首先要問的問題就是:這個詞語在該法律所設定的語境中最自然或最通常含義是什么?只有在如此解釋的結果會導致立法機關的意圖得不到反映時,才可以去尋找“次自然”或“次通常”的含義或者其他適當的含義。
(二)要盡量克服文義解釋的局限性
雖然如之前所說司法人員要完全依照法律條文所規定進行司法工作,去保障法律的確定性及安全性。但我們又不得不承認語言面向生活的開放性及其發展性,并且法律本身就不可避免的帶有一定的滯后性。歸根結底,文義解釋的局限是由語言的局限造成的,主要原因在于“語義不清”,而“語義不清”主要表現為語言的“歧義”、“模糊”、“評價性”、“籠統”和“情況變化”。[1]
所以當刑法適用文義解釋有缺陷時,當文義解釋的結果與明顯的立法意圖相違背時,以及當文義解釋的結果與社會上重要的價值相背離時,司法人員就不能繼續堅持文義解釋的適用,而是應該考慮排除文義解釋的適用。
(三)文義解釋應當與時代相契合
在不同時期,會出現不同的社會狀況。雖然法律不可避免地存在著滯后性這一局限性,但立法者、司法者也必須盡可能地推動立法、司法實踐跟上時代發展的潮流,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
因此,作為司法人員,既要認識到刑法文義解釋這一方法之不可替代性和經典性,掌握和靈活使用文義解釋方法,又要注意到其無法避免的局限之所在,不斷尋求克服局限性的方法。
【注釋】
[1] 王凱石:《刑法適用解釋》,中國檢查出版社2008年版,第204頁。
【參考文獻】
[1] 高銘暄、馬克昌.《刑法學》(第七版)[M],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2] 王凱石.《刑法適用解釋》[M],中國檢查出版社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