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社會契約是憲法的前身,是人民與國家之間達成的協議。憲法建立在社會契約的基礎上,規定了國家最根本、最重要的問題,從社會制度和國家制度層面規范著整個國家的活動,直接吸收了社會契約的基本內涵。契約是一種合意,而憲法是人民創設的政府機構的社會契約。
【關鍵詞】 社會契約 憲法實施
一、契約主義憲法觀
“既然任何人對于自己的同類都沒有任何天然的權威,既然強力并不產生任何權利,于是便只剩下來約定才可以成為人間一切合法權威的基礎?!盵1] 社會契約是人民達成的基本契約,契約的實質是交易,它是商品社會的基礎,在交易中,對方付了錢,就應該得到等價的商品。契約將一個人的權利義務進行明確劃分,一邊享受著契約規定的權利,另一邊又履行著契約規定的義務。同理,憲法既規定了公民的基本權利,也規定了公民的基本義務,是契約精神的具體形態,權利與義務具有一致性,享有權利的同時也需要履行義務,從而履行契約精神。
誠信是契約精神的核心內容,不論是個人之間,還是個人與國家之間達成的約定,都要求雙方遵守協定,任何一方不可隨意毀約。憲法吸收了契約精神的核心內容,通過法律將誠信規定為“誠實信用原則”,對公民的行為進行指導和約束,成為公民的行為規范和價值判斷準則。社會契約論中有一點是關于公共意識的提出,任何時候,個體不能脫離社會而單獨存在,每個人的權利只有在社會大家庭的基礎上才能得以實現?!氨娙耸安窕鹧娓摺保惨庾R的達成,也是契約精神的體現。
契約主義憲法觀要求個人之間要遵守契約,而且要通過法律手段保證契約的履行。所以,契約精神產生的前提是法治,公民和政府都必須按照法律規定行使。有學者認為:“契約的形式表達的是一種‘合意,這種合意既發生在個人與個人之間,也發生在個人與團體、個人與國家、集團與集團、集團與國家之間,只要涉及到人類關系范疇的事物和行為,都存在著一個通過契約達到合意的問題”。[2]社會契約規定了一個國家最基本的治國準則,包含了人民對于自身權利的期望。人民是制憲主體,通過制定憲法、完善憲法,從而最大限度的體現人民意志,將契約主義融入其中。
社會契約作為憲法產生的基礎和前提,始終圍繞自由平等和人民民主這兩個關鍵要素。盧梭認為,社會契約“并不是上級與下級之間的一種約定,而是共同體和它的各個成員之間的一種約定。它是合法的約定,因為它是以社會契約為基礎的;它是公平的約定,因為它對一切人是共同的;它是有益的約定,因為它除了公共幸福外就不能再有任何別的目的;它是穩定的約定,因為它有著公共的力量和最高的權力作為保障”。[3]
二、憲法實施的契約映射
憲法實施是指憲法規范在現實生活中的貫徹落實,即將憲法文字上的、抽象的權利義務關系轉化為現實生活中生動的、具體的權利義務關系,并進而將憲法規范所體現的人民意志轉化為具體社會關系中的人的行為。[4]
國家制定憲法的根本目的在于將憲法所確認或規定的基本理念、基本原則、基本制度和基本規范付諸實踐,從而實現人民主權、保障人權的目的。因此,憲法實施是由書面的憲法達到現實的憲法的基本途徑。行使國家權力的國家機關在憲法實施過程中擔負著重要職責。
縱觀我國,我國憲法實施的功能主要有三:首先,通過憲法實施,實現人民的意志。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其所體現的人民意志具有根本性,只有憲法得到切實的履行,人民的意志才得以實現。其次,通過憲法實施,保障公民基本權利。在我國,憲法是公民權利的保障書,公法領域的契約精神存在于私主體與公權力之間,目的是為了公權力不隨意干涉。如果說憲法的基本價值在于保障基本人權,那么制定憲法規范,對人權和公民權給予制度保障和司法保障,則是民主制度發展的必然趨勢。最后,通過憲法實施,落實憲法規定的國家基本制度。憲法建立在社會契約的基礎上,吸收了社會契約的基本原則和內涵,規定了我國的各種國家制度,如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社會主義文化制度以及各級各類國家機關的組織、職權、程序等基本規定,都是在憲法的框架內建立和運行的。
現代社會,契約規則正是實現自由、平等、民主的方法途徑。首先,契約包含著人與人之間達成合意的過程,它體現的是一種公平的程序理論;其次,契約意味著締約主體的自愿、誠信和妥協;再次,契約也追求一種安全和秩序,在此過程中,利用契約已經達成的合意,將“人民意志”轉化為人人必須遵守的規則,形成憲法這一最高的“契約文本”,有利于社會全體成員的接受和認知,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是確保憲法實施的基石。
加強憲法指導下契約精神的落實,第一,建立全社會信用體系,嚴格執行失信人懲戒制度,落實合同法;第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確認公民的權利主體地位;第三,引導社會形成契約機制,提升社會全體成員的法治觀念和法治意識,通過廣泛的教育與懲戒相結合來實現。
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而憲法又是一切法律的母法,可見,憲法的有效實施,離不開契約精神和道德水平的支撐。社會契約所宣揚的自由、民主、平等、文明等價值取向已經逐步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契約精神將會通過憲法的制定以及憲法的實施普及開來。
【參考文獻】
[1] [法]盧梭:《社會契約論》,何兆武譯,商務印書館2002年版,第14頁。
[2] 劉作翔:《邁向民主與法治的國度》,山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9- 80頁。
[3] [法]盧梭:《社會契約論》,何兆武譯,商務印書館2002年版,第44頁。
[4] 憲法學編寫組:《憲法學》,高等教出版社2011年11月版。
作者簡介:劉兆寧(1994—)女,漢族,籍貫:河北省保定市,學歷:研究生,單位:山西大學,研究方向:憲法與行政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