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從我國律師立法演進的視角,剖析律師與委托人之間的關系,闡明在當前我國律師法律規范體系下,律師在適用法律和維護當事人權益之間如何保持平衡,依法履行律師的職責。
【關鍵詞】 自治性 執業秘密 利益沖突 忠誠義務
一、我國律師法的演進
我國關于律師執業行為規范的有關法律制度如下:
(一)《律師暫行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暫行條例》于1980年制定,1982年正式施行。《律師暫行條例》規定,律師作為國家的法律工作者,法律顧問處是律師工作的單位。中華全國律師協會于1986年正式成立,作為全國范圍的律師自治組織,律協依法對律師的執業行為進行監督管理。
(二)《律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于1996年制定, 先后于2001年,2012年,2017年三次修正。《律師法》規定了律師的法律職責,即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法律的正確實施和社會的公平正義。
(三)《中華全國律師協會章程》和《律師執業行為規范》。《中華全國律師協會章程》于1999年制定,于2002年修訂。中華全國律師協會的性質是社會團體法人,可以依法制定行業規范,但要接受司法行政部門的監管。律協于2004年審議通過《律師執業行為規范》,于2009年修訂。《律師執業行為規范》更加詳細地規定了律師的執業行為以及律師的權利和義務,律協對律師違法行為的處分規則。
《律師法》是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的法律,《中華全國律師協會章程》由全國律師代表大會制定的章程,《律師執業行為規范》由全國律師協會制定的行業規范。《律師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中華全國律師協會章程》、《律師執業行為規范》的相關規定和《律師法》的規定不一致時, 應當優先適用《律師法》。 若律師章程作了更多的、超出《律師法》的禁止性規范,為律師設定更多義務時,律師應當予以遵守,違反規范不違法時,應當受到紀律處分。律師協會的性質是社會團體法人,不具有行政機關的性質,而律師執業規范是由律協制定的, 因此,律師執業規范中的禁止性規范,雖然具有約束力但不具有行政許可的性質。
二、律師與委托人之間的關系
我國律師法規定,律師應遵守“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的執業原則和勤勉盡責的義務。《律師執業行為規范》規定,律師應當依照法律和委托協議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律師的獨立性和自治性得到強化。《律師法》規定,律師接受委托后,沒有正當理由的,不得拒絕辯護或者代理,但在一定情形下也可以拒絕辯護,對于當事人不符合規定的訴訟請求,律師應當指出,《律師執業行為規范》也有相似規定。對于律師的違紀行為,律師協會有相應的處分,對于律師的違法行為,司法行政機構會有相應的處罰。
在處于陌生人社會的當下中國,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難以建立。律師往往以維護司法正義、社會公平和幫扶弱者的形象出現在公眾的視野中,律師與委托人是在平等協商的基礎上就委托事項達成合意,一般情況下,律師與委托人的關系是融洽和諧的,但背后也隱藏著復雜的利益沖突。律師既要維護委托人的合法權益,又要維護法律的正確實施。律師的崇高事業也是其養家糊口的工作,為了利益有可能違法違規處理委托事項。律師在維護委托人利益時必須在法律的框架內行使,依法依規處理委托事項,否則就會成為檢察院起訴的對象。
三、律師的執業保障原則
我國律師法規定了律師的保密義務和利益沖突審查的回避義務,律師在維護委托人利益和法律正確實施之間保持平衡,既能充分保障委托人的利益,又不跨越法律的界限,還需進一步完善相關制度。
1.自治性。從中國律師執業行為法的發展來看,其軌跡就是這種規范的制定權和執行權從司法行政機關獨享,變成了司法行政機關和律師協會的分權,司法行政機關的管理規范和律師協會的管理規范各成體系。[1] 《律師法》規定,律協對律師的違紀行為,僅僅限于訓誡、通報批評、公開譴責和取消會員資格。司法行政部門可以對律師的違法行為進行警告、停止執業、沒收違法所得并罰款和吊銷執業證書。可見,我國律協對于律師的違法違規行為的約束力是非常有限的,自治性效能較弱。完善和提升律協和律師的自治性有助于進一步激發律師行業的活力和充分發揮律師的法律實施和監督作用。
2.執業秘密。《律師法》規定,律師在執業活動中不得泄露知悉的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但當委托人或者其他人準備或者正在實施的危害國家安全、公共安全以及其他危害他人人身、財產安全時,律師應該告知有關機關。《律師執業行為規范》也有相關規定。律師和委托人之間的信任難以建立,為充分引導律師的執業行為,更好地適用法律和保障當事人的利益,以減少不確定性的顧慮,有必要完善并明確律師的執業秘密規范,以充分取得委托人的信任,保障法律的實施。
3.忠誠義務。忠誠義務是指辯護律師應將維護嫌疑人、被告人的利益作為辯護的目標,盡一切可能選擇有利于實現這一目標的辯護手段和辯護方法,既涉及如何對待委托人利益的問題,也要解決律師與委托人辯護觀點和辯護思路的協調問題。[2]忠誠義務建立在律師與委托人基于合同義務彼此信任的基礎之上,他們之間的關系地位是平等的,法律關于規范律師執業行為和職業倫理的規定應充分發揮律師的自治性,合理限定律師行為的邊界,使律師真正成為委托人利益的維護者和法律的堅守者和監督者。
鑒于我國律師管理制度是以司法行政機關為主導,律師行業協會的作用相對薄弱,《律師法》的效力高于《律師執業行為規范》,律協制定的規范律師行業的內容不能突破《律師法》的范圍。為凸顯律師行業的自治性地位,法律應只就規范律師的執業行為作出宏觀指導性原則,具體的律師行為規范依法授予律協以市場規律來具體化,以充分調動律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明確和完善有關律師的執業秘密規定,補充忠誠職業倫理義務,盡可能減少法律不必要的束縛,真正發揮律師維護委托人的合法權益、監督法律實施和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王進喜:《中國律師法的演進及其未來》,載于《西部法學評論》,2008年第4期
[2] 陳瑞華:《論辯護律師的忠誠義務》,載于《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6 年第3期
作者簡介:姓名:吳煉(1992年-),性別:男,民族:漢,籍貫:湖北武漢,單位:重慶工商大學,法律碩士在讀研究生,單位郵編:40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