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美兩個世界最大經濟體之間的貿易摩擦對世界經濟復蘇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對全球貿易格局產生了較大影響,進而對貨物貿易賴以生存的航運企業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本文從中美貿易摩擦的本質入手,分析了貿易摩擦對干散貨航運市場影響,提出了干散貨航運企業應對的措施建議。
【關鍵詞】 干散貨 航運企業 中美貿易摩擦
一、中美貿易摩擦本質
2018年3月23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備忘錄,依據“301調查”結果,指令相關部門對從中國進口約600億美元商品大規模加征關稅,并限制中國企業對美投資并購,標準著此次中美貿易之戰正式打響。中美貿易摩擦開始至今,經過兩國多級別多輪磋商,雖有所緩和,但這終將是一場持久戰。
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以往邏輯不同之處是,中國是引發這場百年大變局的關鍵因素之一,導致國際格局出現所謂“后西方”現象。與此同時,工業革命4.0改變線性進化邏輯,出現所謂“后真相”現象,中國同樣是工業革命4.0弄潮兒。在此背景下,美國動用長臂管轄,采用各種手段,利用西方對中國崛起的擔憂,通過經濟、軍事上的優勢,挾霸權以令盟友,大打文明、牌規則牌、安全牌,逼迫世界各國在中美間站隊,甚至鼓吹中美科技、經濟脫鉤,重塑全球化體系。美國對華貿易戰源于貿易,根在戰略壓制中國崛起,維護其世界第一的優勢。有些美國勢力,包括建制派,對中國采取抵消戰略,抵消我國國企競爭優勢、產業政策,將中國鎖定在全球產業鏈中低端。為此他們不僅要求美國的企業跟中國斷絕業務往來,而且要求美國的盟友也必須跟中國脫鉤,以此重構以美國為平臺的新的全球供應鏈體系,把中國派出在新的全球供應鏈體系之外,形成兩套體系的“新冷戰”,充分發揮美國豐富的冷戰經驗優勢,徹底毀掉中國趕超美國的勢頭。
二、中美貿易摩擦對干散貨運輸的影響
從中美的貿易結構看,中國主要對美出口電機電氣音像設備、紡織服裝、家具燈具、玩具鞋帽等,中國從美國進口的主要為中間產品和零部件,以大豆、飛機、汽車、集成電路和塑料制品為主。從現有關稅政策和可能發展推測,中美貿易摩擦對干散貨市場造成間接或直接影響的貨源主要在鋼鐵、鋁制品、農產品產業方面。
1.鋼鋁產業直接影響較小
受益于去產能、全面取締“地條鋼”的有效推進,以及國內需求的持續增長,中國國內鋼市大好,鋼材出口大幅下降。加之中國出口到美國的鋼材量很小,預計貿易摩擦對中國鋼鐵領域的影響很小,進而不會對干散貨市場帶來過多的直接影響。
中國整個鋁產業的產出中,一半以上都是“半成品”,2015年和2016年向外出口半成品鋁均超過400萬噸,但這些半成品是在其他國家完成最終生產環節后才出口美國的。所以貿易戰對我國鋁行業的實質影響相對較弱。
2.大豆貿易影響較大
隨著中美之間的貿易緊張態勢逐漸升溫,中國會以限制大豆等農產品進口作為回應美方貿易壁壘的重要籌碼之一。
從中國大豆進口情況看,2010-2017年,中國自美國大豆進口量從2360萬噸增至3286萬噸,增幅39.2%。中國是美國大豆最大的買家,且占比不斷上升。2017年,中國進口的美國大豆占其大豆出口總量的57%。
短期,預計涉及大豆貿易層面的可能性不大。首先,我國對美國大豆的需求量仍處于相對高位,短期難以消除對美國大豆的進口依賴;其次,南北美大豆存在季節性特征,不同時期大豆供應主力不同導致難以完全替代;再次,大豆出口對美國政治意義重大,作為重要的談判籌碼不會貿然拋出。
另一層面,對于中美大豆貿易現狀,中國商務部此前一直在研究對美國大豆采取反傾銷和反補貼措施。隨著中美之間的貿易緊張態勢逐漸升溫,中國對美國大豆采取反制措施的可能性也在大大提升。
南美大豆將成為市場受益者,潛在的關稅可能將使得南美大豆在中國市場更加具有價格競爭力。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也將促使貿易采購更多的轉向南美市場。
3.南美糧季將得到利好支撐
2018年,南美大豆出口明顯好于2017年。中美貿易摩擦的升溫,將對南美糧季帶來額外利好。一方面,雖然目前中美大豆貿易層面尚未涉及關稅沖突,但考慮到貿易政策風險規避,貿易采購必然優選南美市場;另一方面,如果特朗普政府一意孤行推進其大規模加征關稅計劃,中國對美國大豆、轉基因玉米等農產品采取反制措施的可能性將大大提升,南美谷物市場則成為直接受益者。
干散貨航運市場亦將受到利好支撐。隨著市場采購向南美市場集中,在帶動市場集中需求的同時,壓港導致的運力周轉效率下降、市場預期的提升等因素,將對中小型船市場帶來額外利好支撐。
三、干散貨航運企業應對對策和建議
在外部環境復雜多變,貿易摩擦形勢嚴峻,在干散貨航運市場供需弱平衡的新常態下,干散貨航運企業需要加強戰略管理,優化貨源、組織結構,內強筋骨,外拓市場,勇于自我革命,增強應對突發事件能力,實現企業的長期可持續發展。
1.加強戰略合作。首先是加強與客戶的合作。航運企業應以客戶為中心,努力為客戶創造價值,也為自身的發展獲取穩定的貨源。其次是加強與同業的合作。航運企業之間加強合作,可以實現規模效益和資源互補,降低經營風險和經營成本,可以共同推進行業向著有序、良性競爭方向發展。第三是提高物流供應鏈的競爭力。航運是物流鏈上最重要的一環,“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港口、船廠、代理、經紀、供應、保險、船員、海事、船檢等各個環節都與船東是唇亡齒寒的關系,大家要加強溝通與合作,抱團取暖,互相支持,提高整個供應鏈的競爭力,才能保證大家的生存和發展。
2.加強風險管控。干散貨航運企業要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防控中美貿易摩擦對租船合同的簽訂、執行引發的風險,尤其是運費、租金的結算方面。在風險控制方面,加強公司營銷、租船、調度、法務、商務等部門密切配合,經營部門在合同執行過程中發現異常情況及時通報,必要時將通過法律部門尋求抗辯險保賠協會和律師的法律支持,確保合同執行順利,應收賬款回收及時。
3.加強行業監管。一是加強與行業協會和政府主管部門的溝通,從行業層面加強運力調控,制定更為嚴格的安全、技術和環保標準,阻止不合格運力進入市場。二是嚴格限制金融機構等主體投資獨立船隊,防止重復建設和社會資源浪費。三是加強運價監管,主管部門對于以明顯低于行業平均保本運價來搶占貨源的經營行為進行查處,防止“自殺式”的殺價競爭,避免給行業帶來毀滅性傷害。
4.轉變發展方式。在運力持續過剩的環境下,航運企業要加強自律,不能再熱衷于傳統的以追求數量增長為主的外延式發展,而要轉向以更加注重提高質量為主的內涵式發展。要適應船隊大型化和綠色環保的需要,把培育綠色競爭力、履行社會責任視為轉變發展方式的重心,注重發展綠色環保的新船型,重視船舶節能技術改造和節能項目的應用,同時改裝或處置不符合綠色環保標準的老舊船。
5.加強成本管理。運價下降、成本上升造成的“剪刀差”將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對航運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形成嚴峻挑戰。如何加強成本管理、控制經營成本的快速上升,成為航運企業生存發展的重要課題。各航運企業根據自身的特點,苦練內功、細化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應對挑戰的競爭力。
6.加快國際化進程。相對于廣闊的國際市場,沿海市場容量畢竟有限,擠出效應十分明顯。如果想長期生存并發展壯大,航運企業應該具備提供全球服務和實時服務的能力和實力,以滿足貨主對全球物流鏈提出的更高實時性、穩定性和連續性的要求。有條件的干散貨航運企業要眼睛向外,加快國際化進程,把握擴大“一帶一路”倡議、擴展藍海市場戰略機遇,依托專業性優勢、規模化優勢打造區域精品航線。
7.加強品牌建設。傳統營銷以產品為中心,現代營銷則以客戶為中心,強調的是品牌服務。一支現代化船隊,不僅要具備一定的持續發展能力,而且要有良好的市場品牌形象。干散貨航運企業要把安全、誠信、可靠作為品牌建設的重點,努力提高服務質量,為客戶創造更多的價值,才能長期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 徐迪,蔡鵬.中美貿易摩擦升級對中國港航業影響[J].交通與港航,2018.6:13-18
[2] 崔連標,朱磊,宋馬林,鄭海濤. 中美貿易摩擦的國際經濟影響評估[J]. 財經研究,2018年12期:5-18
[3] 喻坤鵬. 論中美貿易摩擦的實質[J]. 金融經濟,2013年24期:7-9
作者簡介:冼夢龍(1973-),男,漢,廣東湛江,經濟師,大學本科,中遠海運散貨運輸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