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當前我國的養老保險體系尚不完善,商業養老保險的出現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進一步完善。本文從養老保險的基本內容出發,分析我國當前的養老保障體系的現狀,提出現階段存在的問題以及商業養老保險的優勢。
【關鍵詞】 商業養老保險 結合路徑 長期照護
隨著我國老齡化人口不斷增加,“未富先老”的社會現象日益顯現,社養老保險顯得尤為突出。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10次提到保險,尤其強調要加大發展養老保險并特別提出發展長期照護保險,推進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建設。這一系列做法都顯現出完善養老保險體系的重要性與緊迫性。而商業養老保險作為養老保險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其作用發揮并不完全。隨著經濟高速增長,人民對醫療、養老方面需求的支付能力日漸提高,而這些服務需求可能超過了政府提供能力,商業保險通過市場機制可以滿足需求,所以民營化方式也逐漸被人們所認可。①
2016年7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印發《關于開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的指導意見》,青島、上海等十幾個城市在全國率先開展了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青島作為首批進行長期護理保險試點的城市,在完善養老保險體系的進程中走在先列。
一、概述
養老保險,全稱社會基本養老保險,是國家和社會根據一定的法律和法規,為解決勞動者在達到國家規定的解除勞動義務的勞動年齡界限,或因年老喪失勞動能力退出勞動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種社會保險制度。
我國養老保障體系目前為三支柱結構。所謂第一支柱是強制的和非積累制的,指國家國家稅收優惠政策支持下的國家舉辦的社會養老保險體系,目前已覆蓋法定人口90%左右;第二支柱是指國家稅收優惠政策支持下的建立于2004年的企業雇主舉辦的企業年金。2017年底,在企業年金,職業年金這方面,全國已有8萬多企業建立了企業年金,參加職工數達到了2300多萬人。所謂第三支柱是指國家稅收優惠政策支持下的由個人發起建立的個人養老賬戶,它主要包括保險業和基金業兩個行業提供的養老金產品,是一種自愿性養老儲蓄。②
二、我國養老保險現狀分析
目前,我國養老保障體系主要制度分為三種,第一是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第二是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2008年國務院要求事業單位試點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至今無實質進展。③第三群體是其他個體或農民等無工作單位的群體,此類群體在我國人口總數中占比很大,雖然政府報告指出在2018年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從每月70元提高到88元。綜合來看,目前我國的養老保險體系存在以下問題:
(一)覆蓋面窄。保險法第三條明確規定:社會保險制度堅持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方針。但是在我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實現廣覆蓋或者說全覆蓋是非常難的。在城鎮職工養老保險體系中,主要是國有企業,集體企業以及部分規模較大,效益好的企業才為職工參保。而大部分的民營小企業的職工并沒有參保,而這部分人群也正是最需要養老保險來保障其老年生活。
(二)待遇水平差異大。在所有參保人員中,不同人群的養老金水平差距較大,相差幾倍甚至十幾倍。有更大一部分人群是因為沒有合適的途徑或者說可信任的途徑去了解有無其他方式來保障其晚年生活水平。
(三)各自為政配合不到位④。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與商業養老保險制度現階段正處于各自為政的發展狀態,不利于完備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在實際情況中,有關社會養老保險和商業養老保險的監管機構不同,對不同機構的要求不一,統一的基本法律缺失,在實際運行中兩者鮮有交集,目前在養老保險的體系中二者各自為政,互不交流。
從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我國作為人口大國,僅僅依靠國家的社會養老保險是不夠的。因此,形成一個完備合理的養老保險體系迫在眉睫。社會保險與商業保險一體成為社會運轉過程中的保險體系,前者在于其社會性之普遍,在于社會安全保障的基本理念;后者在于個性化追求,在于當事人自身特別需求之滿足但是我國目前的國家財政體系并不足以支撐全部人口的保險金額,商業保險的出現發展能夠在很大程度上緩解國家財政壓力。⑤
三、商業保險的優勢
商業養老保險在很大程度上能夠補充社會養老保險的不足。以青島地區的商業長期照護保險試點為例:據青島市老齡部門統計,2017年底,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176萬,占總人口21.9%,高出全國4.6個百分點,青島市從2012年7月起實施覆蓋城鎮職工和城鎮居民的長期醫療護理保險制度,平均年齡80.4歲,護理保險資金累計支出14億元,600多家護理服務機構也實現了較快發展。
(一)擴大養老保險覆蓋面。實現全國統籌是養老保險制度發展的要求。社會養老保險由于一些政策條件,使得部分人被排除在外,沒有納入參保人員。而商業養老保險由于其商業化的模式,使得大部分有經濟實力但是不符合政策要求的人可以享受到養老保險帶來的生活保障,擴大了養老保險的覆蓋面,在實現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的基礎上,再實現“人人享有養老保障”的目標。
(二)滿足差異化需求。擴大養老保險制度覆蓋面,并不是簡單的將一種制度在全社會普遍的推開。不同的經濟水平對于其老年生活保障要求不同,一個良好的保險制度,在滿足基本養老保險金的需求保障的同時,也能夠滿足不同水平群體的差異化需求。支持商業保險機構為個人和家庭提供個性化、差異化養老保障。同時,商業養老保險的種類較多,可以向社會提供包括老年人意外傷害、長期護理、住房反向抵押等多種商業養老保險。在市場經濟活力下,進一步探索發展針對無子女、“空巢”家庭等特殊群體的綜合養老保障計劃的養老服務保障體系。
【參考文獻】
[1] Nathan Glazer. The Limits of Social Policy[M]. Cambridge,? MA:
[2]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126.
[3] 鄭秉文.改革開放40年:商業保險對我國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的貢獻與展望[J].保險研究,2018(12):101-109.
[4] 周建再. 商業養老保險參與中國農村養老保障體系建設研究[D].武漢大學,2014.
[5] 張穎. 商業健康保險與社會醫療保險制度的對接機制研究[D].武漢大學,2012.鄭秉文. 商業養老保險試點業績顯著,但仍是短板[N]. 人民政協報,2018-12-24(008).
[6] 鄭尚元.社會保險之認知——與商業保險之比較[J].法學雜志,2015,36(11):32-43
作者簡介:宋華,女,漢族,山東省青島市,在讀研究生,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民商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