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斌
【摘 要】 藝術是歷史、實踐的藝術,存在于特定的歷史中又超越特定的歷史,透過藝術可以看到一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特點。本文試圖以“演歌”為視角用歷史分析方法來對其背后的政治文化進行簡單分析。
【關鍵詞】 演歌 政治文化
一、概念分析和闡釋
(一)藝術。馬克思語境中藝術屬于上層建筑,“……哲學、藝術等等這些觀念的上層建筑的歷史科學中,……”[1]強調藝術與經濟和其他上層建筑的關系。黑格爾語境中藝術屬于絕對精神產物。馬克思評價黑格爾是“倒著走路的人”,“在他那里,辯證法是倒立著的。必須把它倒過來,以便發現神秘外殼中的合理內核。”[2]黑格爾強調藝術發展軌跡,忽視了藝術的現實基礎。綜上,藝術是一定政治、經濟、文化、社會關系上形成的特定文化形式。演歌是一種藝術表現形式。
(二)演歌。演歌是明治維新后日本政治、經濟、文化、社會關系發生急劇變化后產生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
(三)政治文化。 阿爾蒙德語境中政治文化是政治的認知、情感、和評價。“政治文化是一個民族在特定時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態度、信仰和感情。”[3]政治文化可以定義為:有自身邏輯的,由一定的政治、經濟所決定,受一定社會歷史文化影響的人們對政治的認知、情感和評價。
(四)藝術與政治文化的關系。藝術受政治文化影響,反應政治文化的特征和發展狀況,對政治文化具有反作用。
二、日本演歌與日本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與政治穩定和發展有密切的聯系,阿爾蒙德認為它和民主發展是有關系的“……我們能夠最清晰地辨別公民文化適合于一個維持穩定的、有效的民主政治程序。”[4]研究政治文化有利于解釋政治現象及其運作規律,研究日本政治文化具有借鑒意義;藝術角度研究政治文化是一個新視角,目前關于演歌的研究大多為藝術鑒賞,深層的有文化分析,分析背后政治文化的很少。
(一)明治末期:民權運動之歌。演歌就在那個新舊交替,充滿矛盾,急劇變動的年代產生了。這時期的演歌表演者多為維新激進派,民權運動激進派,典型代表是日本近代著名思想家植木枝盛。“按植木構想的政府和人民的關系他希望采取聯邦制,削弱中央的權限,并將大權賦予一院制國會。”[5]演歌被做為民權運動的工具,是一種急劇渲染的說唱宣傳方式,發揮著政治社會化作用。 這時期演歌反應出民眾對保守勢力的不滿和對政府變革和發展社會的渴望和對政府改革力度不夠的憤怒和痛訴。
(二)大正時期:社會關切之歌。日本大正時期出現了短暫的繁榮。“明治時代末期,日本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方面,均欣欣向榮。”[6]演歌得到了發展。這時期演歌表演者出現擴大開始民間化,典型的左派政治家代表添田啞蟬坊。這一時期演歌政治色彩有所減弱,激進程度有所降低,民眾轉向關切社會。
(三)五十年代前的昭和時期:鎮痛麻藥之歌。明治時代和大正時代的矛盾最終在昭和時代鋒芒畢露的表現出來,這時期的演歌也因政治涂上了丑陋的顏色。這時期的演歌多表現得詭異和煩悶、壓抑、憂郁。演歌充當精神鎮痛藥劑的作用,二戰前充當是現代化不適的鎮痛麻藥,“……現代化是一個創造與毀滅并舉的過程,它以人的痛苦和錯位的高昂代價換來新的機會和新的前景。”[7]二戰期間充當經濟創傷和麻痹民眾的鎮痛麻藥,五十年代充當醫治戰爭創傷的鎮痛麻藥。這時期表現的政治文化極為復雜,二戰前的日本社會雖已嗅到社會變質的氣息,但是對社會的發展相對樂觀。二戰爆發后,政府通過演歌對民眾就行麻痹,演歌變成政府的工具。五十年代,民眾開始對政府行為和日本道路和制度的問題開始反思。
(四)五十年代后九十年代前的昭和時期:個人關懷之歌。從戰后喘息過來后經過各方面的改革,日本迅猛發展成為亞洲強國。演歌的發展迎來繁榮。 這時期演歌表現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演歌變為民眾休閑娛樂的方式,政治色彩完全消退,民眾開始轉向自我關懷,演歌回歸藝術。這時期政治文化表現為民眾政治冷漠,原因是政治有自身邏輯,同時,“政治系統的運作在很大程度是不為人們所察覺的。”[8]
(五)九十年代以后:歷史之歌。演歌是屬于那個年代的。它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后也慢慢的消逝在了歷史中。
三、結論
藝術視角是可行的;通過特定的藝術發展可以得到一條政治文化發展的線索,這條線索背后是政治發展的足跡;藝術可以成為政治社會化的重要工具,通過大眾傳媒它的作用顯得格外明顯,“受控制的大眾傳媒可以是形成政治信仰的一種強大力量。”[9];民眾是社會的風向標;改革是必要和有風險的,改革要與社會各方面發展相適應,積極防范風險;現代化是會有鎮痛的,現在化過程中問題必須及時解決。“……選擇迅速實現現代化的計劃,對于以后保持高速度現代化階段將會產生種種后果。”[10]
【參考文獻】
[1] 中央編譯局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05:218.
[2] 同上.128.
[3] 〔美〕加布里埃爾·A·阿爾蒙德等著;曹沛林等譯.比較政治學——體系、過程和政策[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02:30.
[4] 〔美〕加布里埃爾·A·阿爾蒙德等著;馬殿君等譯.公民文化——五國的政治態度和民主[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02:580.
[5] 〔日〕片岡龍編;郭連友等譯.日本思想史入門[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2.12:184.
[6] 〔日〕茂呂美耶著.大正:百花齊放的新思維、奇女子[M].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17.10:1.
[7] 〔美〕C·E布萊克著;段小光譯.現代化的動力[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03:38.
[8] 〔美〕謝茨施奈德著;任俊峰譯.半主權的人民[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09:97.
[9] 〔美〕加布里埃爾·A.阿爾蒙德等著,朱曾汶等譯.比較政治學——世界展望[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3.03:48.
[10] 〔美〕西里爾·E·布萊克等著;周師銘等譯.日本和俄國的現代化——一份進行比較研究報告[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10: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