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喆
【摘 要】 自冷戰結束以來,俄美關系一直受到國際各界的關注,在奧巴馬的任期內,俄美關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一開始的新關系“重啟”走到被稱為“新冷戰”的關系冰點。2013年爆發的烏克蘭危機以及最后的克里米亞入俄,使俄美關系降到了冰點。本文將通過分析這八年內俄美間的互動和國際趨勢來研究俄美關系“重啟”破裂的原因。
【關鍵詞】 俄美關系 對外政策 地緣政治
一、俄美關系的“重啟”
俄羅斯與美國在小布什政府時期曾經是攜手對抗恐怖主義的親密戰友,但隨后美國一次次越過俄羅斯安全防線,俄美關系變得越來越嚴峻。
奧巴馬上臺后,美國開始積極改善與俄關系。2009年3月6日,美國國務卿希拉里與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在瑞士日內瓦舉行會談。這是奧巴馬就任美國總統后美俄兩國所進行的最高級別的正面接觸。希拉里和拉夫羅夫在會談中同時按下一個紅色的“重啟”按鈕,標志著這次會談是俄美雙邊關系的一個新的開始。在這次會談中,雙方承諾將在軍備控制、防止核擴散和伊朗等一系列重要問題上加強雙邊合作。在隨后四月初的G20倫敦金融峰會中,俄羅斯總統梅德韋杰夫與美國新上任總統奧巴馬進行了首次會晤并發表了一份聯合聲明,給全世界釋放出一個信號,即俄美兩國之間有了新的開始。7月6日,奧巴馬攜家人抵達莫斯科開展訪問。訪問期間,俄美兩國總統簽署了關于削減進攻性戰略武器的框架文件等文件,這增進了俄美安全互信。隨同奧巴馬訪俄的幾個美國大企業與俄羅斯簽署了多筆高額訂單,這對經濟狀況不算良好的俄羅斯來說可謂是一劑“強心針”。2009年12月25日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俄美間的外交工作自奧巴馬出任美國總統以來發生了變化,實際上,兩國關系開始恢復正常狀態”。2010年8月,經過八輪談判最終得以簽訂的《削減戰略武器條約》象征著俄美關系的“重啟”走到了巔峰。
然而,俄美之間的蜜月期并不長久。2011年年初,美國副總統拜登到訪莫斯科后會見了俄羅斯的反對派領袖,并表示如果普京不參與2012年大選會對俄羅斯更好。2011年末,俄羅斯國內就爆發反對普京參選的游行示威。這被認為這是美國介入和煽動所致,普京甚至指責美國政府“給國內的一些團體發送信號”。這可以視為是俄美關系“重啟”崩塌的開始。
2012年3月,普京再次當選總統,普京與梅德韋杰夫的“王車易位”徹底的打破了西方社會對俄羅斯民主化的幻想,俄美關系的“重啟”計劃中斷。這之后,俄美之間的摩擦不斷升級,2013年爆發的烏克蘭危機讓俄美關系降至冰點。那么為什么在俄美關系不斷明朗的情況下會突發變故?
二、俄美關系巨變的原因
從蘇聯解體開始,美國就開始想將蘇聯的繼承者俄羅斯民主化,避免一個新的蘇聯出現。對此自上世紀90年代起,美國就嘗試通過經濟援助附加條件、顏色革命等方式迫使俄羅斯民主化。但這對俄羅斯的戰略空間造成了嚴重的擠壓,與此同時,國際上吹來的一陣“新興國家”的新風給俄羅斯帶來了轉舵的機會,普京在其第三個任期內多次指出,美歐給俄羅斯帶來的擠壓必然致使俄羅斯的巨大反彈,而加入到這些新興國家的行列,共同發展并引領其他發展中國家,建立國際政治和經濟新秩序則成為俄羅斯的新目標。
(一)俄羅斯的“民主化”失敗
在梅德韋杰夫任內,普京雖然擔任總理一職,但有很多西方政治家和專家表示,普京依然是俄羅斯大全的幕后操縱者,梅德韋杰夫只是一個表面上的幌子,盡管普京強調說“梅德韋杰夫在任俄羅斯總統時,獨立自主地履行了所有職責”。而普京則在2011年底接受俄三家聯邦級電視頻道聯合采訪時表示,他與梅德韋杰夫確實在四年前就已經商定了關于“王車易位”的事情。
早在2011年俄羅斯的杜馬選舉中,普京所在政黨在競選中被爆出多重黑幕,引發了多次游行反對示威。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的觀察員表示,“整個選舉組織地很好,但是計票過程存在嚴重問題”。在2012年3月俄羅斯的總統大選中,普京贏得63%的選票成功當選新一任的俄羅斯聯邦總統。這對大部分的西方政客來說,尤其是對于作為“普世價值觀”宣揚者的美國來說,普京無異于將政治民主玩弄于鼓掌之中,同時也是普京“操縱俄羅斯政壇”專政獨裁的表現。
很大程度上,普京重返總統之位導致了俄美關系“重啟”的破裂。普京在此前已經連任了兩屆的俄羅斯聯邦總統,在他兩屆的任期中,普京政府對寡頭的態度和做法都引起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民主人士的強烈不滿。有西方媒體評論,俄羅斯“是為弗拉基米爾·普京及其寡頭圈子的利益服務的”。
(二)美國對俄的戰略空間擠壓
俄羅斯與美國之間在地緣政治上的明爭暗斗從未停止。對于俄美來說,地緣政治的斗爭主要是在前蘇聯成員國集中的東歐地區。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在蘇聯解體后通過在前蘇聯成員國中扶持所謂的民主勢力來擠壓俄羅斯的戰略空間。
早在2007年1月,美國就在兩國部署導彈防御系統議題向波蘭和捷克提出談判,這在當時引起了俄羅斯的巨大反彈。時任國家杜馬獨聯體事務委員會主席、俄聯邦安全委員會副秘書長安德烈·科科申稱,“我們認為,這種行為是不正當的,不符合全球戰略力量平衡。這將威脅到俄羅斯及其盟國、包括我們最重要的盟國——白俄羅斯的安全”。對俄羅斯來說,美國在東歐部署導彈防御系統已經不僅僅是侵入俄羅斯的勢力范圍,而是威脅到俄羅斯本土的安全??梢哉f,在俄美關系“重啟”的啟動之前,美國已為“重啟”的失敗埋下禍根。之后美國對俄羅斯戰略空間的進一步擠壓,在烏克蘭問題上煽風點火,直接宣告俄美關系的“重啟”正式破裂。烏克蘭是俄羅斯的“獨聯體優先伙伴”和俄羅斯歐亞聯盟構想中的重要盟國,而這次被推下臺的亞努科維奇更是難得的親俄派,美國及其盟友拉攏烏克蘭的行為已經對俄羅斯造成了實質性的安全威脅。對此,普京在克里米亞入俄的簽字儀式上直接批評道:“在實際政治運作中,以美利堅合眾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們并不喜歡國際法,他們傾向于推行強權主義?!?/p>
(三)新興國家的崛起
除了美方的原因外,俄美關系“重啟”的破裂也是國際大勢所趨。從冷戰結束后,俄羅斯自詡為西方國家,義無反顧地投身于西方,但由于蘇聯給西方國家的深刻印象,美歐一直難以放下對俄羅斯的防備。
在2008年的《俄羅斯聯邦對外政策構想》,俄羅斯政府表明態度,不僅致力于同歐盟建立戰略伙伴關系,還希望與美國有效利用現有協作機制,而對亞洲則沒有表示出要過多參與亞太事務的意愿。然而在2008年后,受到嚴重次貸危機沖擊,美國國力大幅下降,美國的單邊主義受挫,多邊主義和多極化成為國際大勢所趨。俄羅斯在冷戰結束后,屢屢放下身段去接近美國都受盡了美國的冷眼,這使得一直“向西看”的俄羅斯開始將目光轉向東方。俄羅斯開始更加積極地參與亞太地區框架下的對話平臺,如亞太經濟合作論壇、俄羅斯—東盟對話、東盟地區安全論壇、亞歐論壇、亞信會議、東盟國家與對話伙伴的國防部長會議、亞洲合作對話論壇,等等。隨著亞洲的飛速發展和歐洲的衰落,俄羅斯的對外政策開始從西方轉向東方,從依賴于先進的發達國家轉變為聯合和引領發展中國家。從2013年的《俄羅斯聯邦對外政策構想》看來,俄羅斯對亞太地區的態度已有所轉變,表示“加強俄羅斯在亞太地區地位的意義與日俱增”,更加重視“在亞太地區建立和推進地區聯盟伙伴關系網”的重要意義。美歐在俄羅斯的對外政策中所占的比重也相對下降了。
三、總結
綜上所述,“重啟”破裂的導火索是普京重登大寶,普京的“說來就來”完全是視“民主自由”于無物,把美國崇尚的民主自由的普世價值觀扔在腳下碾壓。而美國對俄羅斯的慣例擠壓則是“重啟”失敗的根本原因。美國總是希望通過不斷拔掉俄羅斯的爪牙來逼迫其屈服,但美國對俄羅斯戰略空間的一再擠壓只會招致其更為激烈的反彈。最后,國際大趨勢的改變讓俄羅斯的對外政策導向發生了一定的轉變,也可以稱之為壓倒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在多年試圖接近美國的過程中,俄羅斯屢遭羞辱,金融危機后新興崛起國的迅猛發展,給了俄羅斯新的方向,美國不再是俄羅斯參與國際事務的最優合作選擇。因此,俄美關系“重啟”破裂有著內在的必然性。
【參考文獻】
[1] 俄羅斯聯邦對外政策構想[R].2008.
[2] 俄羅斯聯邦對外政策構想[R].2013.
[3] T·A·沙克列伊娜, 馮玉軍. 美國對外政策與俄美關系[J]. 現代國際關系, 2006(2):47-50.
[4] 王樹春, 萬青松. 試析俄“轉向亞洲”戰略[J]. 現代國際關系, 2012(10):14-18.
[5] 黃登學. 新版《俄羅斯聯邦對外政策構想》述評——兼論普京新任期俄羅斯外交走勢[J]. 俄羅斯研究, 2014(1):182-208.
[6] 周力. 美國為何不斷“折騰”俄羅斯[J]. 當代世界, 2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