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繞三靈”是云南大理白族一個盛大的傳統節日,也是生活氣息較強的群眾性歌舞盛會,距今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白族稱其為“觀上覽”或者“祈雨會”。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消費行為和消費方式已經從對物的實用價值消費轉換成了一種符號意義上的消費,并且消費開始從社會經濟領域逐漸地向社會文化領域轉變。本文是在讓·鮑德里亞符號消費理論的指導下對“繞三靈”儀式進行的研究。
【關鍵詞】 白族 繞三靈 符號消費
一、田野概況
在2018年六月四號到八號的期間,筆者來到了大理白族“繞三靈”的現場參加繞三靈的儀式。
在這五天的時間里,筆者一共去了四個地方,他們分別是大理古城里面的城隍廟(這不被學界視為“繞三靈”的一部分,但民間卻認為在城隍廟祭拜與繞三靈儀式有很大的聯系)、大理白族自治州慶洞“神都”、何矣城洱河寺“仙都”、大理白族自治州白塔邑村,大理白族自治州馬久邑村。
第一天筆者是在大理古城南門的城隍廟做的調研,主題是送金姑,這是一個熱鬧的儀式。在廟外面沿著河的地方有正在做著一些祭拜儀式的老媽媽們、在廟門口有為祭拜者寫祈求內容的老先生等,在廟里面,有正在誦經的蓮池會的老媽媽們,也有一些老媽媽們正在準備一些祭拜的祭品(殺雞等),還有學者正在進行一些研究,除此之外,也有少量的游客在廟里觀看儀式,還有攝影師在拍攝儀式。經過訪談一位老媽媽得知,一進廟門,左手邊的第一座廟,左邊的是藥王,中間的是火官,右邊的是水官。左手邊的第二座廟進去左邊的是主城隍,中間的是縣城隍,右邊的是孔子。
在調研的第二天筆者去了神都慶洞(這被學界視為繞三靈儀式的第一天)。在通往神都之前有一條很長的路,于是在這天這條路就形成了一個集市,有很多商家在這里擺攤。大致有幾類商家:賣光盤的、賣衣服的、賣小孩玩具的、賣飲品的、賣零食的、賣飯的、還有牽著駱駝來供游客拍照的等等。在神都外面有一個舞臺,有民眾在表演,這些民眾來自附近的各個村落,她們在展示著舞蹈。在舞臺的下面和周圍有很多在做祭拜儀式的老媽媽們,除此之外有在拍這些祭拜儀式和舞臺表演情況的攝影師,也有一些學者在訪問做儀式的老媽媽們和參與舞臺表演的演員等。
六月七號是田野調查的第三天,筆者來到了河矣城的仙都。經過筆者的觀察和訪談可以得知,河矣城的仙都和慶洞的神都一樣,它們的附近都有集會,但是河矣城的集會無論是規模大小還是熱鬧程度都遠不如慶洞,除了集會還有信眾,香火也是一樣的,河矣城的都不如慶洞。仙都附近集會上的商販有一些是在昨天神都那里見到的,比如說賣皮帶、賣圖畫、賣零食的攤販。根據筆者所做的對比這里集會的規模只有神都的五分之一。
六月八號是田野調查的第四天,筆者來到了馬久邑。筆者大約是早上九點到的,到了之后,就先去洱海邊上的一個廟里看儀式,在那里也有一些信眾在祭拜、有老媽媽們在念經、有游客在看儀式、有攝影師在拍、也有學者在訪談做學問。在看完這個儀式之后,筆者就回到了馬久邑的廟里,在那里看洞經會的演奏。等到中午一點多快兩點鐘的時候,筆者就重回洱海邊上的廟里去參加接保安景帝回來的儀式,在接的過程中,一路上都有舞獅的、吹嗩吶的、打鼓的。除此之外,還有小孩子拿著旗子穿插在隊伍的中間等等。
二、“繞三靈”儀式的基本概述
“繞三靈”,三靈是指“神都”圣源寺,“仙都”洱河祠,“佛都”崇圣寺。相傳起源于唐代時期西南地區的南詔國。每年的農歷四月二十三日到二十五日,洱海周圍地區上百個村寨的人們,各村為一隊,從大理城出發,到洱海邊的河矣村終止,歷時三天,二十四號和二十五號是“繞三靈”儀式的高潮,會有更多的人來參與。
大理白族的“繞三靈”儀式與劍川白族的“耍海會”有很大的不同,也不同于永寧地區納西人的“耍海會”,并且與彝族的“三月三”節,苗族的”花山節”都有著很大的差異。究其根本在于“繞三靈”是有著將功利性和藝術性合而為一的組織。古代“繞三靈”活動的組織和儀式因無文獻可征,父老不傳,所以無法可考,但它的基層組織或許是因為農村公社的穩定性所以才存在到解放前后。這點,《滇中瑣記》[1]提到,即“男婦璧集殆千萬人,十百各為群,群各有巫現領之”,“鬢于庭中,百其群即百其灶”。
三、總結
鮑德里亞[2]的符號消費理論深刻的揭露了現今符號化社會中的種種現象:符號拜物教、符號化的社會、文化消費符號化等,這種對資本的控制在之前是未曾被發現的,鮑德里亞所解釋的符號拜物教直接道破了其中的秘密,符號化消費是資本統治社會大眾的一種新的形式。這一發現對當今人們的社會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根據鮑德里亞的符號消費理論和筆者在前面陳述的訪談資料可以得知,訪談對象可以分為以下幾類:學者、商家、攝影師、游客、信眾、老媽媽們等,雖然來消費的都是同一事物(“繞三靈”這一符號),但是對于這同一文化符號,每個人所消費的內容是不同的。比如對攝影師來說,他們來參加“繞三靈”儀式主要消費的是白族的傳統文化(這些文化可以給他們帶來精神上的愉悅感),除此之外,他們還可以通過約片來賺取一些額外的收入;對游客來說,她們來觀看“繞三靈”儀式消費的主要是白族的傳統文化和民間信仰等,希望能夠保她們平安,除此之外,還滿足了她們對于“他文化”的“獵奇”心理;對于記者來講,他們來參加“繞三靈”儀式,消費的就是白族的傳統文化、民間信仰還有就是為了宣傳儀式和白族的文化,使它能夠得到傳播,并且最終能夠很好的保存和發展;對于商家來講,她們來參與“繞三靈”儀式主要消費的就是其背后所隱藏的經濟效益(在這個集市上有很多的人,并且他們有消費的需求)。對于老媽媽來講,她們來參加“繞三靈”儀式,主要就是來“消費”儀式的民間信仰,以求平安。
【參考文獻】
[1] [法]讓·鮑德里亞. 消費社會[M].劉成富、全志鋼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4.
[2] 楊瓊.《滇中瑣記》,繞山林會。
作者簡介:靳予爭 (1995---),女,漢族,河南鄭州,碩士研究生,云南民族大學,中國少數民族藝術專業民族文化產業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