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彝族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豐富多彩的中華文化的一種體現。而火把節作為彝族最有代表性和最具特色的節日之一,是彝族傳統文化的重要體現。在“全球一體化”與“文化多樣性”矛盾的背景下,應該如何運用法律手段保護彝族火把節,明確彝族火把節法律保護的原則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 彝族火把節 時代背景 法律保護
一、彝族火把節法律保護的背景與意義
1. 彝族火把節法律保護的時代背景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發展與深化,世界范圍內的各種文化越來越處于一種開放的狀態,各種文化在不斷滲透與融合。世界文化呈現一體化發展趨勢。而彝族火把節也不例外,在旅游業的發展與外來人口和外來文化的影響與沖擊下,彝族火把節有被新穎的一代漸漸淡忘的危險。人們過火把節的熱情在不斷降低,彝族火把節也在不斷的失去自己的民族特色,在往著舞臺化和官場化發展,失去了原本的樸素。從長遠來看,這是不利于火把節的生存和發展的,照這樣下去,火把節將被遺忘甚至消逝,彝族文化的發展也將會受到阻礙。
2.彝族火把節法律保護的意義
彝族火把節是最完整、最豐富的一個,它保留了彝族群體文化演變的歷史軌跡。它的
主題一直是對人類生命再生產的頌揚和對群體生命理想的寄望。因此火把節也逐漸成為了研究彝族民族文化和思想的一個重要角度?;鸢压澴鳛槭⒋蟮膫鹘y的彝族佳節,表達著一種樸素的民俗精神,也傳達著簡單素樸的生命觀和生活態度。彝族地區被稱為“火之鄉”,彝族人民不僅可以唱歌跳舞,還傳承著祖先千百年傳承下來的音樂舞蹈和口頭藝術,在火把節習俗形成的曲調、以及火把節中的史詩表演等傳說也是“人類口頭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重要遺產。
二、彝族火把節法律保護現狀分析
(一) 傳統火把節的立法保障
1.加強了國內立法保護。我國在《憲法》《刑法》《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等不同法律上都明確規定了保護民族傳統文化以及如何對民族傳統文化開發利用的原則,對嚴重破壞民族傳統文化的行為也規定了刑法上的處罰與制裁。這些法律的規定促進了對彝族傳統文化的保護,火把節也受益其中。
2.廣泛開展了“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近年來國家更加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彝族火把節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已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涼山彝族火把節作為中國十大民俗節日和四川十大名節,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審批項目”。
(二),火把節保護中存在的立法缺陷
1.立法保護不夠全面。國家對火把節的保護力度雖在增強,但是在立法保護上不夠全面,多半是一些抽象性的保護,缺少具體實施細則,具體的保護條例以及具體保護措施有待完善。需要不斷完善立法來保障火把節的傳承與發揚。
2.司法實踐操作困難。關于彝族傳統文化以及火把節的立法規定沒有詳細的實施細則,因此在司法實踐中難以引用,可操作性不強。
3. 實施機關責任不明確,沒有把責任落到實處,難以避免互相推諉和重復工作,導致工作效率低,立法價值沒有得到更好的實現。因此在立法活動中需明確責任主體,責任內容。讓各部門各司其職,提高工作效率。
三、完善彝族火把節法律保護的對策建議
1. 從政府方面來說要做到積極引導,引導民間火把節觀念及習俗的發展與創新,豐富節日文化內涵。調動彝族人和其他當地居民參與彝族火把節的積極性,加大對彝族火把節的宣傳力度,引導彝族人民認同彝族文化,自發保護彝族文化。創新傳承方式,促進繼承的途徑從傳統走向現代化,便捷有效的傳承發揚彝族火把節。加強立法工作,建立健全彝族火把節文化的普查登記、教育培訓、管理保障等機制;發揮立法保障,制度扶持、資金扶助、宣傳引導等的作用;形成政府、學者、彝族居民、社會公眾等多主體協調互動。對火把節傳承方式、傳承內容,傳承主體的立法保護,保證彝族火把節的有序開發和保護。
2. 完善火把節法律保護體系。強化政府對民間傳統文化保護的行政管理職能, 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傳統文化保護工作。重視民間傳統文化遺產的保護,對一味追求經濟效益而不惜破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行為追究法律責任,來限制對傳統文化過度開發利用。保持民族傳統文化包括火把節的樸素與民族特色。
3.在制度保障的同時,加大對火把節保護的財政支持。除了中央政府的補助以外,政府應該設立彝族火把節保護傳承和發揚的財政預算,扶持鼓勵彝族火把節的發展。
4.大力發展文化產業,讓文化產業帶動民族文化的發展,發揮文化產業的保護作用。
5. 最后,加強火把節的宣傳教育力度,尤其針對彝族居民,讓他們認識到彝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激發他們對火把節的認同,自覺學習了解保護彝族傳統文化,參與彝族傳統文化活動。
總之,彝族火把節保護的法律問題不容忽視,應合理開發并有序保護,不能一味地開發利用,完善有關火把節的立法工作以及火把節的法律保護,將會最大程度的保護與傳承彝族火把節。
【參考文獻】
[1] 《彝族火把節》.李瑤.黑龍江少年兒童出版社
[2] 《涼山彝族火把節整體性保護路徑研究》李錦? ?2016.12.19
[3] 《淺析彝族火把節的“傳統”和“創新”》余莎莎.秦惠琴等
[4] 《彝族火把節》朱文旭? 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9
[5] 《斷裂與整合—中國的傳統節日文化》. 韓曉東.廣西黨史,2006年2期.
基金項目:本文系西南民族大學研究生創新型科研資助項目“論彝族傳統文化的法律保護–以火把節為例”;項目編號:CX2019SP76
作者簡介:沈伍呷(1993),女,彝族,四川,碩士,西南民族大學,法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