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巴蜀文化作為中國三大文明之一,其演化進程十分特別又極具研究性,巴蜀文化在其發展過程中受到神話、巫術、道教、佛教等文化的影響,其發展軌跡也呈現多樣化的特點,讓宗教文化成為巴蜀文化中一顆不可忽視的因素,同時也對巴蜀文化整體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 宗教文化 巴蜀文化 巫術 佛教 道教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三星堆進行了初次發掘,開啟了近代巴蜀文化的研究歷程,隨后深入的發掘將宗教力量在三星堆文化中的巨大作用呈現在世人眼前。而后幾十年間,隨著對白馬寺、成都羊子山遺址、成都平原寶墩文化、成都永陵、商業街戰國早期船棺葬等考古遺跡的不斷深入研究,又讓巴蜀文化以不同于三星堆文化的全新面貌呈現在世人面前,同時爭論也不斷充斥在學術圈,其實縱觀20世紀前人對巴蜀文化的研究,表明了巴蜀文化早期形成時具有多線進化的特征,其與秦隴文化、中原文化、楚文化相匯交融,甚至對滇黔文化都有影響,以至于形成南北文化融合的具有多層次、多方向的文化綜合體。巴蜀文化十分特別又極具研究性,與齊魯文化、三晉文化構成了燦爛的華夏文明。探究巴蜀文化與宗教文化的關系與影響我們還要從歷史的發展進程及巴蜀文化多線進化的特點來研究。
一、神化、巫術對古代巴蜀文化的推動作用
“古蜀宗教以自然崇拜為主,古蜀盛行薩滿文化,巫師以酒精飲料處于麻醉狀態,與天神相交接,據此主宰民意”[1]。“也有人認為,古蜀國統治下的諸民族信奉的是一種統一的宗教,至少各族的統治者在形式上皈依了這種宗教”[2]。在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青銅直目人面像,他們有非常相似的共同特征,便是其凸出的眼睛,一對斜著伸出的大耳,高高挺直的鼻梁,還有夸張的大嘴,神秘形象讓不少研究者百思不得其解,三星堆遺址展現出與中國其他地區甚至巴蜀當地其他地域完全不同的文明,由此可見三星堆文化是巴蜀文化的一個重要分支路線,這也體現了巴蜀文化是一個復雜的文化綜合體特征。目前三星堆文化已經成為巴蜀文化中最突出的形象,是巴蜀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已融入到中國文明的大家庭中。關于青銅直目人面像目前主流學說有以下幾種:“其一認為是源自民間傳說中‘千里眼順風耳神仙的再現;其二則認為這是傳說中的古蜀國國王蠶叢氏“縱目”的寫照;另外還有一種認為這是古代蜀國圖騰崇拜的象征”[3]。上述觀點都一致認為神話、巫術與古巴蜀文化的起源、發展都有密切的關系。巫術和宗教本身便是復雜的文化現象,兩者相互貫穿于彼此。在古巴蜀文化興起之時,巫術給予了巴蜀文化發展的源動力,鞏固了古代宗族的政治權利,作為權利凝聚的象征,賦予了族群獨特的意義,加強了神圣性。宗教信仰對古巴蜀人王權象征與集權鞏固有著巨大影響,對古巴蜀文化形成有著主導作用[4]。
二、道教文化對巴蜀文化影響
道教作為我國的傳統宗教,發源之地位于巴蜀青城山,由張道陵在這里創立“天師正一盟威”之道,又名五斗米道,即后來傳遍全國的道教。五斗米道含有大量巴蜀文化內容,經過不斷的演變,而后在中國各地廣為流傳,進而讓巴蜀文化被中國其他地域的人民所接受,巴蜀文化也從此走向了新的方向并成為中國文明的一部分。五斗米道的創建以及在中國范圍的廣泛傳播是巴蜀文化融入華夏文明的過程寫照和縮影,如今在巴蜀已存的道教早期文化遺址除青城山外,還有青羊宮(原名青羊肆)、豐都鬼城、三臺云臺觀、綿陽西山觀、劍閣鶴鳴山、彭山縣仙女山、新津老君山等。
道教文化對巴蜀的藝術領域,道德領域、民間技藝乃至科學技術、政治領域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與影響。如道教早期形成了大量的神話傳說以及神鬼題材,創造了許多神仙故事,這些都為早期的巴蜀文化增添了許多神秘色彩,并在民間得到廣泛流傳,由此創作出許多的文學作品,對文學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再如,道教在全國各地不斷發展演變,逐漸形成了許多民間習俗,如城隍、土地、灶君的崇拜和祭祀,幾乎傳遍了各個民族乃至各家各戶,當然也傳回到道教的發源地巴蜀地區,促進了巴蜀文化與華夏文明的融匯,讓道教力量在巴蜀文化發展進程中起到不可動搖的作用。
三、佛教文化對巴蜀文化的影響
佛教傳入巴蜀的時期是在東漢時期,佛教的傳入主要是通過西域、南海和滇緬五尺道、牦牛道幾個方向傳入,交匯處便位于古巴蜀,佛教南傳與北傳在這里融匯,這也不可避免的使巴蜀地區佛教文化呈現出多樣性的特點。
隋唐至宋代是我國佛教發展最輝煌時期,先后出現天臺宗、華嚴宗、凈土宗、法相宗、禪宗等,并逐漸擺脫外來因素的影響,形成了自己的獨立發展之路。巴蜀地區佛教在這一時期也處于鼎盛階段,其巴蜀地區佛教主要特點呈現以禪宗為主。但在唐宋時期,密宗卻逐漸消失,然而在巴蜀地區的安岳和大足石刻中確有不少密宗佛像,目前研究顯示,在五代到南宋末年這400年間,密宗在巴蜀一直有流傳。清朝巴蜀佛教活動發展迅速,朝廷對佛教寺院恢復建設給予了大力的支持,特別是康熙、雍正、乾隆時期,峨眉山、昭覺寺、文殊院得到了許多賴賜,清代中期巴蜀地區的佛教寺廟擁有一萬多座。禪宗對巴蜀文化影響極大,禪宗所倡導的叢林制度也是在巴蜀地區得到完善和光大,向有“言禪者不可不知蜀”之說,禪林在巴蜀成為了佛寺的主流。佛教的廣泛傳播給中國古代繪畫、建筑、雕塑的發展帶來了很大的契機,尤其在巴蜀地區發展更盛,巴蜀佛教圣地峨眉山,世界第一大石刻佛像樂山大佛,世界文化遺產、世界八大石窟之一大足石刻都是繪畫雕塑藝術的遺跡勝地,巴蜀地區在佛教的影響下,修建許多著名寺院,昭覺寺至今仍被日本禪宗臨濟宗尊為“祖庭”,同時佛教建筑也成為具有中國民族風格的造像藝術,是我國偉大的文化遺產。在哲學方面,佛教諸如“六道輪回”、“因果報應”等思想逐漸得到了民眾的共識,直至今天,佛教信仰仍在起著作用,仍在規范著許多人的生活習俗和倫理道德觀念。
【參考文獻】
[1] 林向. 蜀酒探原——巴蜀的“薩滿式文化”研究之一[J]. 南方民族考古, 1987.
[2] 劉弘. 蜀巫與滇巫[J]. 中華文化論壇, 2001(2):35-41.3.
[3] 黃永林. 三星堆青銅直目人面像的歷史文化意義研究[J]. 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4(5):715-720.
[4] 江騰飛. 古代神話與政治權力研究[J]. 萍鄉高等??茖W校學報, 2013(5):1-4.
作者簡介:唐偉(1985—),男,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視覺傳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