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第一次巴林危機在金融危機史上屬于一次地方區域性質的危機,可以說在他開始危及英國貨幣市場平穩之前就被英格蘭銀行與羅斯柴爾德勛爵的措施所解決。然而雖然這只是一場地方區域性質的小規模危機,但在這次危機之后,阿根廷與英國都在這場危機后獲得了許多正面的收益:英格蘭銀行的貼現政策可以更加有效地控制債券市場;阿根廷則直接地強化了本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關鍵詞】 阿根廷 巴林危機 債務擔保
緒 論
英國的巴林銀行創建于1763年,創始人是弗朗西斯·巴林,1806年,弗朗西斯·巴林的兒子亞歷山大·巴林加入巴林銀行并成立 “巴林兄弟公司”,成為銀行旗下的一個辦事處。這之后的數十年內,巴林銀行憑借著成功的投資逐漸在英國取得了重要的地位。1995年的一月發生了第二次巴林銀行破產危機,這次源于管理漏洞的一次破產危機演變為巴林銀行破產的事實,此后巴林銀行為荷蘭國際集團收購徹底倒閉,第二次巴林危機也成為近些年來期貨交易的典型案例。
而在1995年一月巴林銀行徹底破產之前,1890年也發生過一次的巴林破產危機。類似地,這次破產危機源于巴林銀行在阿根廷地區對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與阿根廷西部鐵路的建設的過量投資,加之巴林公司派遣的聯絡員尼古拉斯鮑爾的失職,在1890年阿根廷的通貨膨脹期間,由于阿根廷政府無力償還巨額欠款,巴林銀行資金周轉陷入危機之時,俄羅斯威脅取出自己在巴林銀行賬戶的存款,導致巴林銀行面臨宣布破產的境地。
為了防止巴林銀行破產影響整個英國金融市場,英格蘭銀行介入并為巴林兄弟公司提供了擔保,在得到英國首相的承諾幫助后,由英格蘭銀行主持建立,羅斯柴爾德勛爵為主席的委員會向阿根廷政府籌得了兩筆資金,在這兩筆資金的幫助下阿根廷政府恢復了一定的償付能力,巴林兄弟公司也在獲得了擔保之后,順利破產重組為有限責任公司,巴林銀行則與巴林公司分離,繼續其原先的業務。隨后在收到了阿根廷銀行的償債年金后,順利解決資金周轉問題,巴林危機在英格蘭銀行與倫敦金融體系的幫助下被化解。
在金融危機史上,巴林銀行危機只是一場小規模的危機,一些學者在比較過阿根廷周邊拉丁美洲國家與世界其他地區的國家這一時期的經濟數據后發現,排除干擾因素后發現,世界其他地區的國家,包括北美,歐洲,亞洲,完全沒有因為巴林危機產生經濟上的起伏,可以說,巴林危機只是一場被限定在幾個國家內的小規模危機。然而在巴林危機之后,可以明顯地發現,阿根廷的產出與出口額都有明顯的上升,英國貨幣市場也對英格蘭銀行的貼現率調節有了更明顯的反應,因此巴林危機雖然是一場經濟周期中的破壞性質的危機,但英國與阿根廷卻因禍得福從中得到了好處。
一.巴林危機發生的起因
巴林危機爆發的是一場由于信息不對稱而過度投資而導致的破產危機。和大部分歐洲投資者類似,在拉丁美洲的西班牙統治被逐漸顛覆之后,將資金投入這些剛建立急需錢的國家中,獲得巨大的潛在收益。然而最初的巴林銀行卻對自己對阿根廷的注資非常謹慎,在1857年與阿根廷政府確定合作關系后第十年,才向阿根廷政府出售面值55萬英鎊,發行價值為其75%的一個債券,給出了一個相當保守的現值;三年后在1870年向阿根廷貸款面值250萬英鎊,并給出了一個更低的現值:72.5%。巴林銀行起初對阿根廷的注資都保持著非常謹慎的態度,所有貸款都有一定的實物或信用做擔保。阿根廷在盧薩斯時代后,為建設西部鐵路與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城市地下水設施,阿根廷政府發行了大量債券募資,而巴林銀行在1885年之前也并沒有大規模投資。
政府公共工程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像阿根廷的西部鐵路與城市供水排水設施,都是需要他們在徹底完工之后才能為政府提供稅收與其他財政收入。然而在這些工程完成之前,所有投入的資金都不會得到收益。在阿根廷地區貨幣制度還不穩定的情況下,顯然這種投資還是很有風險的,在1885年之前,倫敦的巴林銀行負責人顯然也發現了這一點,因此沒有大規模的向其中注資。
而在此時,位于倫敦的公司受到了派遣員工的錯誤引導,巴林兄弟公司繼續向阿根廷投入了大量的資金,然而城市排水系統工程無論是完成度還是完整度都顯得并不成功。1885年,新阿根廷總統塞爾曼上臺,塞爾曼總統改變了原先緊縮的貨幣政策,放寬了對銀行的限制,這使得原本就對黃金有大量需求的阿根廷市場過熱,金價也上漲到了原來的兩倍以上。
突如其來的變故使得阿根廷政府與巴林銀行方面來不及反應,隨后阿根廷政權更迭,雖然新政府承諾不會放任巴林銀行的貸款成為壞賬,但由于通貨膨脹金價漲為兩倍以上,償還貸款的費用仍然用金價來衡量,那么實際償還的貨幣也同樣增加為原來的兩倍多。即使阿根廷政府盡量開源節流,但在沒有外來幫助的情況下,也無法回購所有巴林銀行于阿根廷首都公共設施的債權,這時阿根廷的主要貸款來源的巴林銀行因為在困境中再沒有余力繼續向阿根廷投資。
從1890年1月阿根廷通貨膨脹爆發到1890年9月,情況始終沒有改觀,巴林銀行吸收了來自國際與國內的援助,但始終于事無補。1890年10月,俄羅斯政府向巴林銀行申請分期取出自己的300萬英鎊的存款,而巴林銀行在支付了第一期后便無法繼續償還,至此,巴林銀行徹底崩潰,面臨破產的邊緣。此時謠言也開始在市場流傳,巴林兄弟公司的票據在英格蘭銀行的貼現率越來越高,一旦巴林銀行宣布破產,所有巴林兄弟公司未貼現票據都將成為壞賬。這與1720年南海泡沫事件如出一轍,巴林銀行的倒閉將會沖擊整個英國市場,這在金融市場更加復雜的情況下,造成的損失只會比1720年更大更嚴重,這在當時歐洲政治局勢非常緊張的背景下,后果是無法預料的。
二.巴林危機發生后英國與阿根廷方面所采取的挽救措施
巴林銀行爆發時的英國處在自由主義時期,英國政府對市場的措施以不干預為主,英國貨幣市場的調節由當時實際上的英國中央銀行:英格蘭銀行來維持。即使在首相索爾茲伯里的馬奎斯認識到巴林銀行破產會產生毀滅性的沖擊后,他仍然表示“無法提供太多的幫助”。1890年11月,英國首相馬奎斯,英格蘭銀行行長林德代爾與巴林銀行代表弗朗西斯巴林等數位相關人士會面,討論危機的解決措施。由于英格蘭銀行儲備不足以彌補如此巨大的漏洞,英格蘭銀行行長也轉向尋求政府的幫助。在激烈的談判過后,林德代爾獲得了首相的一個相對模糊的允諾:”從現在開始到第二天下午兩點,這期間為了解決危機所采取的措施,如果有損失則由政府來承擔。”
獲得了這份允諾后,英格蘭銀行迅速建立了擔保基金并從各界募集了超過1000萬英鎊的資金,期間英格蘭銀行也為阿根廷債權持有人貼現巴林兄弟公司的票據,避免了市場恐慌的進一步擴大。同時得到了英格蘭銀行的擔保,巴林公司迅速完成了清算重組,新成立的巴林銀行繼續原來的業務,待貼現的票據也被順利清算,市場逐漸穩定,巴林銀行也重新獲得的公眾的信任。
穩定了倫敦市場的同時,英格蘭銀行組織成立了一個委員會處理阿根廷債務,由羅斯柴爾德勛爵為主席,并召集了歐洲的眾多商人銀行家加入。羅斯柴爾德采取了一項在當時看起來不可理喻的措施:繼續向阿根廷注資。這種仿佛拆東墻補西墻的行為受到了諸多指責,但在羅斯柴爾德的個人影響力的推動下,還是得到了通過。得到了資金援助的允諾后,阿根廷方面和羅斯柴爾德在1893年簽署了阿根廷歷史上非常重要的羅梅羅協定:阿根廷需每年支付1565000英鎊的年金,并在5年內償還所有債務,六年內清算所有利息費用。得到了新資金注入的阿根廷收購了首都公共設施的股權,并將其完成,使其可以提供財政收入。
三.巴林危機對英國與阿根廷的影響
盡管巴林危機只是一個小范圍,小規模的金融危機,既沒有沖擊到市場穩定,也沒有影響到英格蘭銀行在金本位體系中的核心地位,但在兩國的政治經濟領域卻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對英國,則是證明了英國金融市場合作關系下的穩定性,與英格蘭銀行儲備不足的一些問題。而對阿根廷來說,巴林危機成為了自身發展的跳板,對比危機前后阿根廷的狀況就可以看出,巴林危機對阿根廷并非災難而是福音。
英格蘭銀行在自由貿易時期的英國是唯一的宏觀調控手段,政府不干預市場,英格蘭銀行的貼現率就成了取代關稅或是其他財政政策的平衡武器,巴林銀行在英格蘭銀行的努力下得到了完美解決,這極大地提高了英格蘭銀行的信用,使英格蘭銀行的貨幣政策在國家貨幣市場上更加有效。而英格蘭銀行在此次危機中其儲備不足的問題也暴露了出來,雖然此次危機在國內國際合作的影響下得到了順利解決,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后,諾曼行長嘗試重建金本位制時,英國成了國際貨幣體系中第一個放棄黃金本位的國家。倫敦貨幣市場的穩定從巴林銀行危機后不再是靠英格蘭銀行,而是依賴于倫敦金融體系間的合作。這種合作關系使倫敦可以脫離政府實現金融穩定,但未來重建金融體系時,英格蘭銀行就力不從心了。
而對于阿根廷來說,巴林危機則可以說是其經濟發展的一個重大轉折點。在大量外國資金涌入的情況下,阿根廷寬松的財政政策與擴張的貨幣政策保證了阿根廷經濟的繁榮。保持債務而不丟失國家信用也給阿根廷政府提供了公信力的支持。最關鍵的是,阿根廷在巴林危機期間為了償還債務而收購的公共設施的股權,并讓這些設施最終建設完畢,使得阿根廷國家財政收入,社會生產力有了極大的提升,經濟的擴張和阿根廷產品在歐洲市場上的成功,出現了在價格水平下降的情況下,阿根廷股票在股票交易所的價格反而有所上漲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危機期間的償債基金在1895年被清算完畢后,由于阿根廷股價上漲,巴林銀行已經不愿意再轉讓阿根廷的債權了。1897年,阿根廷提前一年償還羅梅羅協定的所有債務,并順利地建立了基于阿根廷比索的金本位制,經濟的繁榮使得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阿根廷黃金的流入大于流出,只在一戰期間金價有過10%左右的波動。直到1930年,阿根廷的貨幣市場保持著相當的穩定,就儲蓄價值手段來說,阿根廷比索與英鎊,法郎和美元體系相當。這一時期,沒有受到戰爭的威脅與沖擊,阿根廷已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十個國家之一,也是世界上最穩定、最和平的開放社會之一。
四.巴林危機對世界貨幣市場的影響
巴林危機的解決不但是一次成功的避免危機,在世界金融市場上,這則是一次成功的債務擔保實踐。英格蘭銀行在獲得了政府的無條件承諾后,召集11家私人銀行共同建立了一個基金為巴林公司的債務提供擔保,在取得俄羅斯國家銀行的同意暫時不取走在巴林兄弟公司的存款后,從各地募集了超過1000萬英鎊的基金額度。在獲得了這項擔保的情況下,巴林公司才可以順利完成倒閉并重組,期間沒有引發混亂和恐慌。
林德代爾提出的債務擔保是金融史上一次著名的金融擔保案例,也為未來中央銀行解決類似問題提供了先例參照。在某一家銀行或是金融機構會面臨破產,這是由于機構種種原因降低了公眾對機構權益的預期收益,持續清算未到期票據,避免因機構無法償還債務而遭受損失。在這時獲得了債務擔保之后,可以極大地改變公眾對機構的未來預期,使得擠兌現象得到緩解,可以給予機構足夠的時間調整周轉。之后許多破產危機都采用了這種債務擔保得到了解決。
1998年美國美聯儲采取了類似的手段,在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瀕臨破產時,美聯儲行長召集了數十家主要的金融機構,共同出資收購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的股權,在獲得了以美聯儲為主的數十家金融機構的擔保后,長期資本管理公司避免了破產,也避免了市場陷入混亂。
結 論
巴林危機反應出來的是倫敦金融市場的獨特之處,即通過合作來維持問題的特殊金融體系,這是倫敦金融市場相比大陸其他國家更加成熟的體現。正因為如此,發生在阿根廷的一次通貨膨脹的損失被倫敦的金融市場所自主消化掉,在這場危機之中,也可以看出倫敦金融體系穩定的一面與不穩定的因素。順利地度過了巴林危機的阿根廷則為之后的繁榮埋下了伏筆。
英格蘭銀行行長林德代爾在解決巴林危機所采取的措施是非常成功的,這也得益于巴林銀行開始崩潰時阿根廷所作出的一系列配合政策。如果沒有阿根廷銀行業和財政政策的徹底改革,那么英格蘭銀行調動金融資源以及英國政府承諾的有限援助或許將收效甚微。此外,此次危機解決的獨特之處在于英國首相自始至終都拒絕對阿根廷進行任何政治干預。巴林危機只是一場市場內部的危機與調整,而不是帝國主義的沖突與斗爭。
【參考文獻】
[1] H. S. Ferns, “The Baring Crisis Revisited”, Journal of Latin American Studies, Vol. 24, No. 2 (May, 1992), pp. 241-273.
[2] Kris James Mitchener and Marc D. Weidenmier, “The Baring Crisis and the Great Latin American Meltdown of the 1890s”,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Vol. 68, No. 2 (Jun., 2008), pp. 462-500.
[3] R. H. Palgrave, Bank rate and the money market,London: John Murray, 1903, p.27.
[4] J. E. Norton, “The Bank of England and the Money Market”,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Vol. 36, No. 3 (Sep., 1921), pp. 433-453.
[5] A. K. Cairncross, Home and Foreign Investment, 1870-1913, Cambridge: Cambridge Unversity Press, 1953, p.94.
[6] John Clapham, The Bank of England: A Histo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45. pp. 324-330.
[7] 約翰·H·伍德:《英美中央銀行史》,陳曉霜譯,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11年。
[8] 查爾斯·金德爾伯格:《金融危機史》,葉翔,李偉杰譯,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17年。
[9] Ramaa Vasudevan, “Quantitative easing through the prism of the Barings crisis in 1890: central banks and the international money market”, Journal of Post Keynesian Economics , Vol. 37, No. 1 (Fall 2014) , p.91.
[10] David Dana and Susan P. Koniak, “Bargaining in the Shadow of Democracy”,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Law Review Vol. 148, No. 2 (Dec., 1999), pp. 473-559.
作者簡介:韓思遠,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17級碩士,研究方向為英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