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忠縣要建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示范縣,必須依靠改革開放來推動。忠縣處在長江上游的三峽庫區腹心,是“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重要節點城市,建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示范縣的首要任務就是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實踐結果就是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更好發揮忠縣作為“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重要節點城市的重要作用。
一、探索歷程:改革開放以來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階段
改革開放以來,生態文明建設得到了我國四代領導人的高度重視,特別是在十八大將建設生態文明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對生態文明建設有了進一步的強調。生態文明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重要目標,也是我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奮斗目標。這些都表明,生態文明建設已經上升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貫徹執行新時代中國綠色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
(一)起步階段:確立環境保護的基本國策
在生態環境保護的偉大實踐中,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深化了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生態理論的認識,以生態環境保護為目的提出了一系列更加系統的生態思想。1982年,鄧小平在總結植樹造林活動時提出:“植樹造林,綠化祖國,是建設社會主義、造福子孫后代的偉大事業。”1990年,《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環境保護工作的決定》中確立了“環境保護,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這既體現了鄧小平對生態環境的高度重視,也說明環境保護和每位中國人民息息相關。
(二)發展階段: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在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的傳統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下,生態環境問題難以真正得到解決。以江澤民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在繼承了毛澤東、鄧小平生態思想的基礎上,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生態理論,提出了 “可持續發展戰略”。1997年,可持續發展戰略寫入黨的十五大報告;1999年,提出要依靠科技進步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2001年,提出要促進人和自然的協調與和諧發展,使人們在優美的生態環境中工作和生活,堅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三)成熟階段:提出科學發展觀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繼承和發展了江澤民的可持續發展思想,并明確了生態文明的科學概念和基本要求。至此,我國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高度,來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工作。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首次提出 “建設生態文明” 的戰略,并清晰界定了建設生態文明的定義與內涵,同時賦予了生態文明建設與其他四大建設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同等重要的地位,為中共十八大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五位一體”的總布局和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成熟完善提供了良好前提。
(四)升華階段:黨的十八大以來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新詮釋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新一代領導集體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到了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的高度,中國將建設美麗中國作為國家發展的重要目標之一,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基本思路和方向,最終目的是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平衡的雙贏,促進中國社會的全面進步。總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生態文明邏輯思路沿循鄧小平時期的 “確立環境保護的基本國策” 到江澤民時期的 “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再到胡錦濤時期的“提出科學發展觀戰略”,最后到習近平時期的“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戰略”演進。這體現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對生態文明規律性解讀日益深化,并揭示了生態文明邏輯思路的合國情演進之必然性。
二、忠縣為例:建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示范縣的意義
(一)是深學篤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生動實踐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集中體現為:“生態興則文明興”的深邃歷史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自然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觀、“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基本民生觀、“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的整體系統觀、“實行最嚴格生態環境保護制度”的嚴密法治觀、“共同建設美麗中國”的全民行動觀、“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之路”的共贏全球觀。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刻回答了“為什么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什么樣的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是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遵循,必須將這些重要理念長期堅持貫徹。
(二)是貫徹落實“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方針和“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的內在要求
忠縣準確把握“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和“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內涵,“共抓大保護”就是全流域共同抓好生態環境保護,全方位加強生態系統治理;“不搞大開發”就是不搞建設性破壞,實現高質量發展;“共抓大保護”和“生態優先”講的是生態環境保護問題,是前提;“不搞大開發”和“綠色發展”講的是經濟發展問題,是結果;“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側重當前和策略方法;“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強調未來和方向路徑,彼此是辯證統一的。建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示范縣,就是貫徹“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導向的重要舉措,就是對“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的探索實踐,就是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
(三)是加快推動忠縣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的迫切需要
忠縣第十四次黨代會以來,縣委堅定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方針,大力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主動融入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經濟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新突破。2018年以來,忠縣特色工業、現代服務業、現代山地特色效益農業等綠色經濟加快發展,特色中等城市和美麗鄉村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發展速度名列全市前茅,發展質量和效益穩步提升;生態環境持續向好,全縣和長江兩岸森林覆蓋率分別達50.3%、70%,長江干流忠縣段水質穩定在Ⅲ類標準,2017年萬元GDP能耗下降6.28%。生態環境保護事關能否實現高質量發展,事關能否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三、實踐探索:建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示范縣的路徑
(一)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保護“綠水青山”底色
1.優化生態空間格局
構建以長江干支流,精華山、貓耳山、方斗山為骨架,以重點生態功能區域為支撐,以點狀分布的禁止開發區域為重點,以交通廊道、城市綠地為補充的生態空間格局,構筑保障生態安全的主體功能區域和國土空間保護與開發的綠色本底。
2.保護好三峽庫區和長江母親河
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以持續改善長江水質為中心,推進水污染防治、水生態修復、水資源保護“三水共治”。實施長江岸線整治保護工程,合理劃分岸線功能,把水安全、防洪、治污、港岸、交通、景觀等融為一體,有效保護和有序利用長江岸線資源。改造或取締長江沿岸污染企業,徹底根除長江污染隱患。
3.推進國土綠化行動
保護與修復森林生態系統,加大植樹造林力度,在25度以上坡耕地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推進長江防護林三期、天然林資源保護、封山育林等重點工程,種好景觀林帶、產業林帶、生態林帶,爭取國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全面開展農村林旁、水旁、路旁、宅旁植樹,形成“綠帶、綠廓、綠楔、綠心”等城鄉綠化結構,構建立體綠化系統,推進森林培育由單一綠化向整體綠化與美化、高效化轉變。
(二)將“綠色+”融入產業發展,提升“金山銀山”成色
1.發展特色工業
把發展特色工業作為發展綠色經濟的重要內容,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推動工業轉型升級。聚焦大數據智能化,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行動方案,促進大數據智能化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大力引進智能制造、綠色制造、高端數字化制造等項目,積極發展工業互聯網,培育壯大醫藥、新材料、智能裝備、資源加工四大特色產業,不斷延伸產業鏈、拓寬產業幅、打造產業群。
2.發展現代山地特色效益農業
充分利用地、氣、水等山地資源,創新農業現代理念、現代技術和現代制度,念好山字經、種好搖錢樹、打好特色牌,努力實現農業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同步提升。做強做大柑橘、筍竹、生豬、曬煙、白茶、三峽生態魚等產業。充分發揮無公害、綠色、有機等優勢,大力培育農產品品牌,狠抓市場開拓和產銷對接,不斷壯大特色效益農業規模,推動農業“接二連三”發展。
3.推行綠色生產方式
著力減少單位產出物質消耗,推進企業循環式生產、產業循環式組合、園區循環式改造,推動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綠色化、低碳化、循環化。完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推進“城市礦產”、農林廢棄物、建筑垃圾、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積極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保障體系,因地制宜發展節能環保、清潔生產、清潔能源等產業。加強自然資源資產管理,探索建立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推進碳排放權、排污權、用水權等交易補償,開展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推動城鄉自然資本加快增值。
(三)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彰顯“詩意山水”亮色
1.打造生態城市
完善忠縣城市總體規劃,強化綠線、紫線、黃線、藍線“四線”管控,確保城區天際線、山脊線、水岸線整體協調。抓緊實施特色中等城市建設行動方案,保護利用好城市中的山體、水體、植被、岸線等自然資源,建好濱江景觀帶、城市公園和城周森林屏障,凸顯山城、江城生態特色,注重小品小景、彩化亮化,打造高品質環境。實施城市立體綠化工程,對城區裸露土地全部覆綠,構建“一步一景、人移景換”的城區立體綠化系統和立體畫卷。
2.提升鄉村顏值
加快推進“一興四美·七彩大地”美麗鄉村建設,為老百姓留住鳥語花香的田園風光,把田園風光、秀美鄉村變成聚寶盆。持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實施農村廁所革命。深入開展農村危房改造,推進房前屋后、路旁水旁、閑置空地等綠化,讓農村院落“顏值”更高。“三峽橘鄉”田園綜合體用好“金字招牌”,立足“田園”本質,做好“綜合”文章,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加快建成首批23個美麗鄉村示范村。
作者簡介:梁銳(1990—),女,漢族,重慶巫山人,副主任科員,法學碩士,單位:中共忠縣縣委黨校,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