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愛云
[摘 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保障農民財產權益,壯大集體經濟”。建設“流轉順暢”的農村產權交易市場,是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重要內容,是讓歸屬清晰、權能完整的農村資產進入市場“動”起來、“活”起來的主要途徑。2016年12月孝義市率先成立孝義市農村產權交易中心,并正式啟動運行。
[關鍵詞]農村產權;交易現狀;問題和對策
[中圖分類號]F302.6 [文獻標識碼]A
1 工作現狀
截至今年5月底,共受理業務422宗,交易總額達26745.32萬元。其中:土地流轉交易類成交28宗,涉及16405.73畝土地(包括:承包地6639.72畝,機動地1744.13畝,四荒地7374.67畝,未利用地647.21畝),涉及農戶1106戶,交易金額2175.55萬元,所涉28村村集體年可增加收入127.46萬元,農戶年可增加收入209.69萬元,戶均1895元;集體工程建設項目招投標類共計81宗,交易金額20133.65萬元,節約村集體資金431.12萬元;集體資產類共計301宗,交易金額4200.89萬元,節約村集體資金157.07萬元;社會中介服務類12宗,交易金額235.16萬元,節約村集體資金10.44萬元。
2 存在問題
盡管我市農村產權交易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受到了上級和省內同行的表揚認可,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表現為:
2.1 權能釋放不充分
交易權能沒有得到充分釋放,現有交易品種不能夠充分釋放農民的產權權能,對解決農業生產經營過程中資金短缺有一定的困難;不能有效利用好社會中介機構提供的評估、財務、造價報告,做到結果共享共用。
2.2 宣傳力度不夠
農村產權交易市場缺乏應有的影響力,應占主導地位的土地流轉交易有待進一步引導進場,進場交易的規模面積遠遠低于實際流轉數量;農民對交易不積極,許多交易沒有簽訂正規合同,交易年限也不符合規定,對政策法規、交易流程、交易信息不了解,不能帶動更多的交易主體進場交易。
2.3 應進未進,監管失軟
尤其是涉及財政獎補的農村一事一議工程建設項目和美麗鄉村項目以及土地流轉規模化經營的事項,存在不進場履行招投標程序、不進場實行規范流轉,相關職能部門未能協調聯動,充分發揮監管職能,導致大部分應進場交易的項目未能進場。鄉鎮級產權交易機構大多數僅限于掛牌成立,尚未實際運轉,上下不銜接,宣傳力度和工作推動難以同時跟進。
3 主要做法
3.1 先行探索,“三二一”思路布局全盤
形成了“三點、一線、兩面”工作思路,布局全盤,開展工作。
“三點”,以開展我市農村產權現狀調研為基點,全面掌握我市農村產權交易市場需求,分析研判開展工作的目標方向。以借鑒學習外地先進經驗為支點,總結提煉,在實踐中探索完善各類交易品種的辦法、流程和規則,使其更全面、更規范、更具有可操作性。以做活交易市場為落點,形成了“以土地流轉交易為基礎,以農村集體工程建設招投標為重點,以農村集體福利采購為抓手,以社會中介服務為特色”的交易格局。
“一線”,將市、鄉、村連成一線。在市級平臺建設同時,發揮引導作用,督促各鄉鎮成立農村產權交易機構,要求出臺辦法、定崗定責、規范管理;建立村級聯絡員制度,各村根據實際業務需求選拔聯絡員,專門負責溝通宣傳工作,村級聯絡員推介信息,鄉級前臺綜合受理,市鄉兩級后臺辦理,三級平臺良性互動,健全市域農村產權交易體系。
“兩面”,一面抓鄉級試點建設,選擇兩個鄉鎮為鄉級農村產權交易工作試點,積極促進試點地區開展產權交易,為其他鄉鎮的工作開展提供經驗和做法;一面抓市級開展工作,對尚未具備開展工作條件的鄉鎮,將其交易項目統一吸納進市交易中心進行交易,確保群眾交易需求得到滿足,優先形成市級經驗;建立責任考核機制,對各級平臺工作進行考核評分,完善管理體系。以點帶線,以線促面,為激活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占領先機。
3.2 做活市場,規范市場交易行為
(1)以土地流轉交易為基礎,規范農村資產盤活,實現共同增收。一是落實“三權分置”辦法,推進適度規模經營,實現農村集體、農民個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共惠共贏。二是創新土地流轉模式,推動農業產業發展。
(2)以工程建設招標為重點,規范項目建設,節約集體資金支出。我市規定,50萬元以上的農村集體工程建設項目必須入場交易,進行公開招投標,由接受委托的代理機構發布招標公告、接受報名及資質預審、組織開標評標,全程處于中心監督指導之下;評委由中心在開標前數小時隨機抽取并密封,確保交易公開、公平、公正。通過公開交易,有效改變了過去農村集體工程建設項目存在的無預算、無決算、無施工圖紙、施工單位無資質、不進行招投標和無規則、無秩序招投標、施工單位和施工價款由村干部說了算的現象,規范了農村集體工程建設、保障了農村集體組織及其成員權益。
(3)以福利采購交易為抓手,規范集體行為,服務基層民生。農村集體福利采購量大、面廣、資金多,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通過入市交易,一是杜絕了舉債發放福利的現象;二是防止借節日之際多購、送禮等弄虛作假現象;三是交易公開,質優價廉,村干部買得清白放心,老百姓吃得安全放心。(下轉頁)
(上接頁)
(4)以中介服務交易為特色,規范制度建設,服務基層管理。梧桐鎮、驛馬鄉、南陽鄉3個鄉鎮共計61個村通過公開招投標,引入有資質、專業化、講誠信的第三方開展農村干部任期與離任經濟責任審計,進行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涉及的賬面資產、債權債務清理等清產核資工作,收效良好。
3.3 規范工作流程,公平公開全程留痕
交易過程中,中心嚴格按照“提出申請、材料審核、信息發布、組織交易、簽約鑒證、歸檔備查”的流程操作,規范交易行為,防范交易風險,增加交易透明度。
發布信息“公開四同步”。即:在嚴格執行“五議兩公開”工作法基礎上,運用平臺優勢,擴大公開范圍。信息在孝義市農村產權交易網、微信公眾平臺、市民服務中心LED大屏幕、申請方所在村村務公開欄同步公示,一是保證民主決策和公開透明,二是保證信息充分曝光,三是方便群眾監督。
產權交易做到“兩個必須”。一是組織交易必須全程留影像。開標、評標全程納入視頻和音頻監控,中心與市民服務中心高效對接,以月匯報開標情況,截取保存完整影像資料備案。二是交易過程必須留痕入檔案。交易工作全程留存影像資料,公開發布信息影像跟隨交易內容歸入交易檔案,交易過程中的影像形成工作掠影,其它影像以工作動態和中心信息的形式呈現,全程留痕,規范入檔。
4 設想建議
4.1 搭建綜合交易平臺
平臺的搭建由市級層面進行統籌和協調,在整合農辦、國土、房管、農委、水利、林業、農經等各相關職能部門資源的基礎上加快搭建農村產權綜合交易平臺,讓農村產權在政府引導下實現規范有序流轉,促進確權成果在市場流動中實現增值。全力以赴推進信息系統整合共享工作,建立市級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綜合共享平臺要統一交易平臺、統一交易規則、統一信息發布、統一交易鑒證、統一監督管理,實現各部門數據共享。
4.2 規范提升交易標準
在業務交易工作中,嚴肅會場紀律,應從思想、行為和制度三個方面進行全面提升。首先思想上要高度重視。負責業務、交易的工作人員在業務操作過程中必須強化責任意識、風險意識,妥善保存各類交易資料;其次行為上要規范統一。要嚴格遵照中心工作人員行為守則和操作流程,加強預判,及時制止各交易主體和評標專家不良行為的發生。最后在制度上要進一步深化完善并強化落實,對開評標現場發現的異常情況認真記錄,并及時通報和處理,確保信息發布及時準確。
4.3 賦能創新交易品種,煥發市場活力
拓展豐富產權交易種類,加大交易品種創新力度,加快出臺《管理辦法》,助推農村土地經營權、集體股份經濟組織股權抵押貸款;穩慎開展宅基地制度改革;探索農村集體建設用地、集體林權抵押貸款模式和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交易。
4.4 強抓中介機構規范
一是加強行業規范,推動中介機構落實相關義務責任,嚴格審查中介組織的從業資質,包括是否具備必要的設施條件,法定代表人及從業人員是否具備應有的從業資格條件。二是創新監管方式,構建市場規范管理長效機制。進一步加強市場信用分類監管;繼續深化誠信市場創建活動;做好日常監管與專項整治相結合;提升監管的科學化水平;強化自律,支持中介機構健康發展;三是加強協同配合,不斷提升監管效能。
2019年中心將進一步破解鄉村振興發展中的資金制約、資源分散等問題,激發農村發展活力和動力,助力鄉村發展,扎實推動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切實發揮農民在鄉村振興中的主體作用,促進農民持續增收,不斷提升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