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瀟月
[摘 要]優化村鎮空間有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有助于加快推進農業鄉村現代化、有助于做好新時期“三農”工作,所以,有意識地對縣域村鎮空間結構演變實施人為引導與干預過程。本文基于新時期鄉村振興戰略視域下,以成都市村鎮空間優化為研究對象,探討新型鄉村內部空間結構優化的相關模式,即功能轉型、功能整合、功能分區。
[關鍵詞]成都市;村鎮;功能優化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識碼]A
鄉村振興戰略自中共十九大提出后,踐行鄉村振興戰略作為對新鄉村建設的升華及跨越,是落實美麗鄉村建設的必然選擇。基于村鎮功能以及村鎮結構關系而言,村鎮功能作為村鎮存在的實質特點,是村鎮體系對外部環境的秩序與作用。村鎮功能的改變作為村鎮結構改變的導向,決定著村鎮結構的重構及變異。村鎮結構調節也推動著村鎮功能的更換,促進新功能與其互相配合。從這一意義上而言,村鎮功能的持續創新對促進村鎮結構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我國村鎮空間架構正處在重要的歷史轉型階段。這一轉型,一方面,對村鎮功能要求更高,推動著村鎮空間結構的整體變革。另一方面,需要經過完善以及調節村鎮空間結構來落實村鎮功能的再造。成都市村鎮空間的優化,先將一鎮、一村作為單元進行優化,再擴展到整個縣市整體考慮。這也是現階段將社會主義新鄉村作為統籌城鄉協同發展中的主體,以及地方政府在村鎮空間優化中基本的價值取向。
1 村鎮空間優化的意義
1.1 有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農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是基于對中國城鄉關系、變化趨勢和城鄉發展規律的綜合分析的跨時代戰略,小康社會是我國多年發展的追求、是全國人們的期望,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同樣是一項重要的發展目標,村鎮空間的優化有助于高質量、高效率地實現“三農”建設,同時緩解我國現階段發展矛盾,改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短板,提高鄉村人們的生活水平,為確保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做出安排。
1.2 有助于加快推進農業鄉村現代化
新中國成立至今,“三農”問題一直處于社會發展的核心位置。從毛澤東同志領導農民走農業合作之路到鄧小平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直至近年習近平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都全面展示了“三農”對國內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的影響。目前,中國農業發展取得了一些進展,鄉村建設煥然一新,人們的收入穩步提升;但不可否認經濟、社會、科技等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我國“三農”問題依舊有待完善,而優化村鎮空間功能,有助于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幫助鄉村發展,更好地實現“五位一體”和“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促進我國經濟均衡發展,更好地改善鄉村發展短板問題。
1.3 有助于做好新時期“三農”工作
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是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現階段“三農”問題做出的新戰略、新部署和新要求,該戰略同樣也是幫助農業發展、鄉村繁榮和農民增加收入,也是一項基本政策,在社會發展進程中,鄉村為城市發展建設的貢獻有目共睹,極大地促進了城市的繁榮發展。然而,過度地支持城市發展導致鄉村自身的發展受到了影響,各方面基礎設施建設、人們生活福利等問題遠遠落后于城市,最直觀地體現在教育、科技、社會保障等方面。鄉村發展想要真正“趕上來”,就必須跟緊時代及社會發展的步伐,就必須保障“鄉村振興戰略”從實際出發,為農村的自身發展制定的合理舉措,優化村鎮空間功能,也是城鄉一體化發展過程中把鄉村放在首要位置這一發展理念的具體體現,加快農業和鄉村現代化,為我國農業和鄉村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2 成都市村鎮空間功能優化模式
伴隨我國經濟的進步,傳統村鎮邁向新型村落進程正在加快。從功能結構層面而言,建設新型村落的中心觀念主要彰顯兩個中心:以生態作為中心與以人作為中心。以生態作為中心重視對自然環境的保護與尊重,而以人作為中心則注重村落建設對生活功能便捷與完善的突顯。從功能實現層面而言,農村住區單元將聚落通道與有序集聚合理延伸發展,農村建設空間雖收縮卻不萎縮。社會文化提升、環境保護價值彰顯、網絡保障水準增強以及農村聚落居住環境價值可充分展現。
2.1 功能轉型
功能轉型,主要針對地處成都城鎮化以及高度工業化區域城鎮,或者工業園區邊緣的村落。這一種類的村落,多受城鎮化與工業化深遠影響,擁有非農業勞動群眾比例高、耕地資源較少,以及非農業經濟較為活躍等特征。這一類型的農村,其功能結構已產生本質上的改變,主導功能從農業生產轉型為非農業生產。為保障這些村落主導功能的落實以及成功轉型,應對其內部空間架構實施徹底轉型方式的優化,即從農村型村落轉型為城鎮型社區。例如,新津縣安西鎮永豐村和大安村等。在空間布局層面,城鎮型社區作為組團式布局,每一個組團均由生活服務功能以及居住功能作為中心,并配備停車場、公共綠化以及公共活動空間等便民的公共服務設備。組團與組團間通常擁有更大的活動空間,并配備商業金融、文化教育、健身場地、醫療衛生等相對健全的公共服務設施。除此之外,在居住形式層面,城鎮型社區多將多層公寓形式的住宅作為核心,以此來提升居民承載功能以及土地集約化使用。然而,社區周邊住宅多將庭院式住宅?作為中心,主要滿足少數從事農業生產領域群眾的生活與生產需要。
2.2 功能整合
功能整合,主要針對成都市鄉村建設欠缺統籌規劃以及科學管理,致使居民生產與生活不便捷,互相影響較大,以及矛盾與沖突過多的鄉村。例如,部分區域農宅建設雜亂無章與各自為政,甚至公共服務設施分配缺乏合理性。同時,人文景觀缺少一致的脈絡,和農村自然景觀以及生活環境不協調等。基于此,可融合當地存在的較為突顯的問題、自然條件、住宅布局、網絡、道路,將鄉村居住功能空間、生活功能空間以及生產功能空間實施系統化處理,推動生活現代化、居住集中化以及公共服務便民化。生產衛生巷在空間層面完全脫離生活巷,形成相較獨立的生活與生產空間。農業生產者積糞池均貼近生產衛生巷進行設置,居民生活污水直接排進生產衛生巷管道中。這一方式,不但環保,也節約一定成本。整合公共活動場所的重點,在于解決居民生活空間與公共活動空間之間的關系。若濱水空間是平行模式,應注重在兩者間設置綠化帶,并設計固定進入濱水空間的出入口,防止圍湖、圍河污染現象。針對公共活動場地,應融合居民住宅布局以及綠化,盡量形成圍合空間,強化空間吸引力及向心力。
2.3 功能分區
功能分區,主要是針對成都市那些村落內部功能結構不合理,導致住戶生產功能和生活功能之間發生沖突較多的村落。解決好這一問題的辦法就是要處理好生產功能和生活功能之間的關系,將影響居民日常生活的生產功能空間從生活功能空間中分離出來。比如,農村養殖家禽的傳統方式基本上是把家禽散放在的宅院中,如果沒有有專人及時清理衛生,很容易給家庭衛生環境帶來不良影響,嚴重的話還會導致疫情的發生和擴散。一些村落工業生產活動十分活躍,特別是一些有特色文化支撐的地區鄉村家庭式的小生產十分普遍,這在促進該村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容易帶來環境污染問題,這種情況下,可以借鑒如崇州市五星村、溫江區幸福村等的做法,從家庭小單位做起,注重村容村貌的整潔、環境的秀美,采取功能分區的方式進行優化,將工業生產活動空間與居民的生活空間分開,減少兩個功能間的沖突對村民生活的干擾。
本文基于新時期鄉村振興戰略視域下,對成都市村鎮空間優化的價值取向和模式進行了研究,探索農業、工業、服務業服務主導型的鄉鎮功能架構特征、優化空間途徑與目標,并提出成都市縣域村鎮空間優化模式,即功能整合,以及功能轉型、功能分區,以期對成都市鄉村振興的實施提供一定的參考。
[參考文獻]
[1] 劉靜雯等.社區整合視角下徽州民居的文化功能探究——以安徽省宏村鎮為例[J].廣東蠶業,2019(03).
[2] 張小林.鄉村空間系統及其演變研究——以蘇南為例[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3] 馮獻,崔凱.中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內涵與同步發展的現實選擇和作用機理[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3(03).
[4] 羅靜.信息網絡與農村空間結構優化[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