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中榕
[摘 要]環境友好是在社會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間矛盾逐漸凸顯的背景下提出的一種先進發展理念,作為人口大國,發展農業對我國來說非常重要。目前,促進農業經濟穩定健康發展的首要策略就是環境友好農業技術創新。因此本文重點分析環境友好農業技術創新與農業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研究其中的問題和解決措施,促進我國農業逐漸向現代化、技術化、生態化發展。
[關鍵詞]環境友好型;農業經濟;技術創新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識碼]A
引言:面對不斷提高的農產品需求和逐漸緊缺的耕地資源,通過技術創新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促進農業經濟發展成為世界各國重點關注的問題。將技術轉化為最重要的生產力是保證農業在新時期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條件。就我國環境友好農業技術創新情況來看,還存在很多的問題,對農業經濟增長的推動力沒有被充分發揮,需要對該問題進行重點分析。
1 環境友好農業技術在推動農業經濟增長時的問題
1.1 技術研發缺乏創新觀念
農業技術開發目前已成為我國農業發展進程中的重點工作,但總體看來,我國環境友好農業技術創新發展的起步較晚、發展時間不長。目前,很多高新技術都需要借鑒、參考國外的研究成果,存在較高的技術依賴性,農業技術研發創新意識缺失。在此背景下,我國的農業技術想要改革、優化非常困難,且沒有明確的技術發展方向和目標,國家和各級政府對農業技術創新的支持力度有限,存在一定的經費限制。因此環境友好農業技術創新發展的速度緩慢,發展過程阻礙重重。另外,在新的農業技術被研發于世之后,由于推廣普及體系不健全,導致技術的實際應用效率不高。我國每年獲取的農業科研成果在7000項左右,其中大概只有1/3的項目能夠獲得相關的科研獎項,這之中可被順利推廣的項目不到800項。在發達國家,農業科研成果轉化率高達80%,我國僅為發達國家的一半。
1.2 技術研發本身難度大
前文提到,我國環境友好農業技術研發工作還處于初級階段,很多高新技術需要依賴于國外的優秀研究成果。在借鑒、模仿的過程中,一些不適合我國農業發展情況的元素也被納入其中。由于國內對農業技術研發的重視程度不夠,單純地將國外技術學習過來,但并不了解其中的原理和實質,也就是說,我國環境友好農業技術的創新水平、科研水平比較低。環境友好農業技術創新服務于農業經濟增長,也應匹配我國農村發展的實際需求,而我國環境友好農業技術的發展水平還達不到這一點,技術研發難度較大。當前比較嚴重的一個現象是農業科研項目中,有關種植的比例過高,農業科研經費中50%以上被用于種植業科研項目的研究。從經費的分布就能看出,我國農業技術科研工作開展均衡性和全面性不足,直接導致農業經濟發展出現不平衡。受到技術水平和創新意識的限制,環境友好農業技術的研發往往需要耗費較長的時間,進而影響其應用效率,不利于我國農業經濟發展。
1.3 技術應用的經濟風險高
農業技術應用所面臨的經濟風險主要是由其研發、創新過程中耗時多、研發效率低造成的。農業技術研發前期投入的成本越高,在應用實踐時面臨的風險也就越大。一旦發生環境友好農業技術與農業生產活動不相適應的情況,不光會導致整個研發工作成本投入損失,還會對農業經濟增長造成阻礙。新技術的研發過程中也會面臨諸多不確定因素,進而影響環境友好農業技術的順利應用,技術所發揮的效率無法準確預估,農民的接受程度也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農民的收入完全依靠土地和農業生產,若環境友好農業技術相對應的經濟效益無法確定,并伴隨較高的經濟風險,新技術的推廣普及也會受到巨大阻礙。
2 促進環境友好農業技術推動農業經濟增長的措施
2.1 推動技術創新成果轉化
環境友好農業技術創新成果轉化是對技術創新目標的一種明確,只有將技術創新與農業經濟增長高度相連,技術創新的價值才能被體現。相對應的,經濟成果會促進環境友好農業技術創新與研發高效率進行。例如,當農民發現環境友好農業技術使用后,作物質量和單位產量大幅度提高,全年的經濟收入顯著上升,就會促使其主動購買、使用新的作物種子和現代化農業設備。農民對環境友好農業技術的認識和接受度的提高,能夠有效促進技術創新活動的開展。近年來我國大力發展農業經濟,為農業技術研發注入更多的資金和人力資源,并且已經取得一些的成果。但在技術成果轉化上還存在一定的問題。環境友好農業技術被研發之后,只有將其轉化為最直接的農業經濟,其價值和意義才能實現。例如,很多農業科研單位在技術研發過程中投入了大量成本,但由于國家缺乏有效的成果轉化體系,對環境友好農業技術的宣傳推廣不夠重視,前期投入無法得到相對應的回報,大大打消了科研人員進行農業技術創新的積極性,也就導致我國環境友好農業技術創新始終處于初級發展的過程中。為此,國家必須重視環境友好農業技術創新成果轉化,搭建技術科研與技術實踐之間的橋梁,努力進行新技術的應用示范,真正實現環境友好農業技術創新對農業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
2.2 完善技術創新管理政策
為了全面推行環境友好農業技術,必須要從國家政策的角度出發,通過出臺技術創新與應用管理政策,強制環境友好農業技術的實施,大力發展健康農業、生態農業,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穩定增長。建立完善的技術創新保護機制,為相關科研單位提供更多資金支持和政策保護,保證環境友好農業技術?創新順利實施。環境友好農業技術創新研發過程需要耗費較高的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為了保證各項資源在技術研發過程中得到充分的利用,需要對研發過程進行長期的跟蹤與監管。但就目前來看,我國并沒有完善的環境友好農業技術創新投入管理制度,導致很多科研項目因資金缺乏而無法繼續,造成極大的科研浪費。因此有必要通過政策創新,為環境友好農業技術創新活動提供可靠的資源扶持。例如,要求地方政府優化農業資金使用結構,將更多的資金用于環境友好農業技術創新上,并對技術研發過程進行實時監管,及時了解科研工作的進展情況,幫助科研單位解決研發阻礙,督促科研單位積極開展科研工作。
2.3 重視創新技術應用實踐
要將環境友好農業技術創新與農業經濟增長相聯系,充分實現前期技術投入所創造的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就要重視創新技術的應用實踐,加強技術宣傳推廣,提高農民對環境友好農業技術的認識,培養更多農業生產技術指導人員,保證環境友好農業技術深入到農業生產活動中,逐漸提高我國農業生產的環保性和技術性,創造更多農業經濟收益。首先,多渠道、全方位進行環境友好農業技術宣傳推廣活動。例如,某縣在研發一種最新型抗病害玉米品種時,在研發過程中就對該項目進行了宣傳。通過本縣農業信息化平臺,定期展示項目的最新成果,讓農民對該玉米種子的研發過程和原理有全面的了解,明確抗病害玉米能夠在種植過程中節約大量農藥使用成本,減輕耕地維護工作量,同時還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對環境的影響。其次,培養一批專門的農業技術指導人員。各級政府的農業管理部門應在環境友好農業技術推廣過程中,加強農技人員培訓,并將技術指導人員下派到田間地頭,幫助農民解答一些技術問題,傳授技術使用方法,對農業生產過程進行全方位的指導,促進環境友好農業技術創新成果的轉化。
3 結論
環境友好農業技術創新已成為解決耕地資源緊缺、生態環境惡化的主要措施。為了不斷提高我國環境友好農業技術創新科研能力,促進我國農業經濟持續、健康增長,相關部門應從推動技術成果轉化、完善創新管理制度、促進技術應用實踐等角度出發,保證環境友好農業技術被充分應用到農業生產活動中,提高農民收益,全面提升我國農業生產技術水平。(通訊作者:李詠梅)
[參考文獻]
[1] 張偉成,殷宏元.環境友好農業技術創新與農業經濟增長關系研究[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9(08).
[2] 許海英.環境友好農業技術創新與農業經濟增長關系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9,30(04).
[3] 張松梅.試析環境友好農業技術創新與農業經濟增長關系[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