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鷗
[摘 要]進入新時代,社會生活的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人們旅游的要求不但提高,山地旅游的發展更好地體現了人們天性旅游的需求,本文從山地旅游的發展趨勢、山地旅游的產品類型以及發展意義幾個方面討論山地旅游的發展,為促進山地區域發揮資源優勢,發展旅游業,探索“旅游+山地”模式提供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新常態;農村;山地旅游;發展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識碼]A
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旅游業的發展是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體現,旅游產品的供給側改革是打破這種不平衡的基本要求,如何利用好區域領域資源優勢、發展地區經濟,國家相關部門都進行了相應的部署,2014年國家旅游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提出“旅游發展要依托當地區位條件、資源特色和市場需求,挖掘文化內涵,發揮生態優勢,促進旅游產品的開發”。2017 年國家旅游局全國旅游工作報告,提出要“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積極推廣‘旅游+等模式,推進旅游業與農業、林業等相關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山地旅游業要注重因地制宜,同時發展應符合可持續的生態經濟發展的需求,同時根據山地農、林產業的不同,可形成不同的“旅游+山地”模式,實現習近平主席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號召。
1 山地旅游及山地旅游發展趨勢
山地旅游是當今國際旅游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據旅游業相關調查數據顯示: 山地旅游業收入占全世界旅游業收入的15%至20%,每年創造的總產值高達1000億至1400億美元。在北美、歐洲、澳洲得許多經濟非常發達的國家,出游人員中有約四分之一的游客參加相關山地旅游活動,隨著參與人數的不斷增加,投入度的不斷提高,山地旅游年均增長率已達到25%至 30%以上。
1.1 山地旅游內涵
山地旅游作為一種不同的旅游形式,國外有比較多的研究,如Nepal認為山地生態旅游是不破壞山地自然和文化環境,并能為當地政府及居民帶來經濟、環境以及社會效益,同時為旅游者提供高品質體驗的旅游形式。Pomfret構建了山地旅游框架體系,并研究了旅游者生活方式對山地旅游動機的影響,并指出旅游者山地旅游中完成目標后的頂峰體驗及不同階段的情緒特征 。Beedie等分析了山地探險旅游產生過程、特征以及山地旅游者的基本特征 。根據國內外研究成果,本文認為山地旅游依托山地自然環境與人文資源,借助山體山形,地質、水體、動植物景觀,山地多變氣候等自然環境資源,以及長期生活在山地環境下的山區居民,為適應環境所形成的獨特的山地社會文化、山地民風民俗、山地建筑形式、山地農業等人文資源為主要旅游資源,根據旅游消費者需求的不同,以滿足觀光、度假、休閑、修養、科考、運動等為一體的現代旅游形式。通過對消費需求的研究,山地旅游可形成:山地觀光、休閑度假、風情攝影、宗教朝拜等傳統旅游產品,以及健康療養、山居修行、文化體驗的深度旅游產品,同時隨著健康拓展需求的發展,逐步開發出山地徒步、山地越野、攀巖、登山等特種旅游產品。滿足不同旅游消費者 “追求自然、返璞歸真”的心理需求。
1.2 山地旅游發展趨勢
山地旅游的發展是隨著旅游消費者的旅游需求不斷發展的,從大眾旅游到個性旅游、從個性旅游到天性旅游,消費者旅游的需求越來越高,個性體驗越來越豐富,形式越來越多元化,山地旅游發展的趨勢可以體現為:
(1)原生態性:旅游地的真山、真水、原生態的自然和人文資源是當前旅游消費體驗發展的主要趨勢,具有獨特的吸引力。山地旅游開發以區域山地資源特色為基礎,注重生態保護為前提,順勢而為、因地而建、因人居而發展,極大限度保護和傳承當地自然人文環境,實現當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綠色低碳:低碳出行、低碳旅游正逐漸成為社會消費時尚,享受山地綠色生態是人們旅游的重要依據,因此在山地旅游的開發中,遵循山地旅游開發地傳統經濟發展特點,在旅游基礎服務設施、旅游交通、旅游建筑設計中秉承綠色低碳理念進行開發。實現當地旅游業、山地相關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3)以人為本:山地旅游產品多樣,游客消費目的、消費形式、消費層次不同,因此山地旅游在開發中秉承以人為本理念,根據不同游客心理、心理以及安全需求,結合山地資源自身特點,設計觀景、修養、體驗、運動等差異化山地旅游產品,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體驗需求。
(4)社區參與:山地旅游一般以山地居民所居住的村落或鄉鎮為旅游集散地,旅游人群比較分散,居民與游客的直接互動較多,山地旅游開發應以當地居民生活改善、經濟利益提高為基本出發點,調動當地社區居民參與的積極性,形成自發、主動的服務意識,不斷提高旅游服務質量,為游客提供最為原生態的民族風情體驗。實現居民與游客各自利益的的共贏。
(5)國際合作:山地旅游已逐步成為當前國際旅游發展最快的旅游形式,國際上一些發達國家在發展中不斷探索、研究山地旅游消費者需求,已形成了一些山地旅游發展模式和產品系列。因此,在我國的山地旅游產品開發過程中,可借鑒國外成熟的發展模式,在認真研究與消化的基礎上,結合開發地的山地特點、人文特色與發展基礎,積極尋求國際合作,在資源利用、發展模式、產品開發上進行創新與深度開發。
2 山地旅游產品類型
我國旅游消費理念的轉變主要以下有幾個階段,(1)1978—1992年精英旅游階段。主要是政府官員和商人在發達城市和名勝風景區進行旅游消費,旅游是比較奢侈的消費,是小眾人群的消費。(2)1993一2005年大眾旅游階段。在這期間,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及收入較高的部分農村居民加入旅游消費。消費內容逐漸從以城市觀光、游覽名勝景區為主到休閑、娛樂為主。(3)2006開始個性化旅游階段。這一階段,生態、健康、個性體驗旅游成為時尚,特別是80后、90后的成長,自助游能力的改善、戶外拓展的流行。天性旅游成為當下旅游者和旅游研究者的主要內容。
山地旅游的發展應結合山地區域特點,游客消費需求發展層次,有針對性地進行產品開發,做到產品的差異化與多元化,從游客的消費需求的發展來看,主要有以下幾類產品形式:
2.1 大眾旅游產品開發,滿足觀光、休閑、度假需求
山地旅游資源區域很多已作為風景區、自然保護區進行建設、規劃。山地生態環境自然、空氣宜人,大眾閑暇之余,可進行春游、觀景、深呼吸、慢跑健身、四季攝影等不同的旅游休閑活動,通過身臨其境的體驗達到身體與心靈的休閑與放松。滿足大眾觀光、休閑需求。
2.2 深度旅游產品開發,滿足體驗、修養、禪悟需求
體驗經濟強調消費行為的參與性、價值性、持久性,傳統旅游消費的基本要素為“吃、住、行、游、購、娛”,隨著體驗經濟的發展、旅游消費經驗的不斷豐富,旅游消費者不斷地尋求更好的“個性體驗、審美體驗、文化體驗、心靈體驗”,不同區域山地的環境資源、人文資源各有所長,因地制宜進行差異化開發,滿足消費者個性體驗需求。
2.3 天性旅游產品開發,以滿足自助、拓展、極限運動需求
天性旅游研究時間不長,是一種基于人類健康、天性、心靈探索的旅游文化。主要特點可以概括為:(1)人類對自由心性與情性的追求;(2)生命境界中真、善、美、愛的探求;(3)自然環境下,人類對自身極限的認識;(4)體驗、探索不同文化,享受大自然的饋贈;(5)通過自然與身體的融合,喚醒內心的愉悅和美好。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自助旅游能力的提高,山地自然資源、人文資源的豐富性、獨特性為天性旅游產品的開發提供了豐富的物質基礎。結合國內外對人類天性旅游研究成果開發相應的產品,以滿足人類天性探索的需求。
3 山地旅游開發的意義
我國不同類型的山地分布極廣,其間分布著不同民族的居住地,發展山地旅游,促進了山地間分布的村落經濟發展,豐富了旅游產品的供給,同時帶動了鄉村經濟發展與鄉村村民俗文化的發展。有利于美麗鄉村的建設。對旅游業與鄉村經濟有重要意義。
3.1 帶動相關產業共同發展
旅游業帶來人流、物流,山地旅游的發展對于促進山地的特色產業具有宣傳、帶動作用,“旅游+山地產業”的產品開發,無疑為山地農、林產業走出大山提供了新的思路,各自在利用現有產業發展的基礎上,互相補充、互相融合,拓寬相應的產業鏈,豐富產品內容,產業間實現共同發展。
3.2 擺脫旅游業門票經濟的約束
山地旅游的發展,由于山地的廣闊性、分散性,可開發的旅游產品與山地特征的結合比較密切,如有的適合徒步、有的適合漂流,還有的適合攀巖、滑翔傘運動等,產品先天具有多樣性的特點。以傳統的景區開發,收取門票為主要經濟收入的旅游業發展模式顯然不符合消費者的需求。旅游業如何在山地旅游開發中得到發展、獲得效益,為旅游業發展模式的探索提供了新的機遇。
3.3 促進社區居民的積極參與
旅游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同時山地旅游的發展不同于景區開發,主要依托分布于山地間的的鄉鎮與村落,游客的旅游集散地相對地落戶在這些鄉鎮與村落,山民自然地承擔了旅游接待與服務的功能,在傳統山地生產的同時,可以通過旅游接待服務增加收入,無疑促進了社區居民參與的積極性,同時自覺地改善與提高服務意識。
3.4 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旅游業發展“吃、住、行、游、購、娛”為其基本要素,發展旅游業無疑將對旅游地所在的鄉鎮、村落進行規劃、建設,山地村落、鄉鎮多為民族聚居地,具有民族建筑、生活特點,還有不少的村落為國家保護的古村落。在規劃、建設的同時保護好地方村落特色,也將滿足旅游業與村民生活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美麗鄉村建設的基本目標“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與旅游業發展的基本要素非常契合,發展山地旅游可為美麗鄉村建設引資搭橋,促進美麗鄉村建設的可持續進行。
3.5 促進對外交流合作
從旅游消費的發展過程和山地旅游的發展水平、類型來看,發展水平越高,對山地旅游的設備、旅游模式的創新要求也就越高,借鑒發達國家、地區山地旅游的成功經驗,促進本地區山地旅游經濟發展的合作也就越廣泛,山地旅游活動的交流也越充分,對地方經濟的貢獻也就越大。
4 山地旅游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4.1 政府引導,完善基礎設施建設、資源保護
在山地旅游發展中,政府根據山地區域的特色做好地區山地旅游總體發展規劃,做好旅游不同區域基礎設施建設,保障相關投資的順利實現。同時在旅游地開發中明確資源開發建設標準、制定相關開發標準與規范。合理利用和保護好山地生態資源,保護好山地村落原生態的民族特色,使開發有序、有利、可持續。同時杜絕旅游開發對生態資源及人文資源的破壞。為開發明確方向、制定標準。
4.2 產業融合,實現投資渠道多元化、產業鏈拓展
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文件中明確提出,當前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拓寬農民增收渠道、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重要舉措,是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開拓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山地農業+旅游”“旅游+特色山地產業”為山地旅游的開發帶來了多元的投資渠道,也為相關產業的發展拓寬了空間,互利互惠,有機融合。
4.3 產品導向,滿足不同旅游消費需求、產業持續發展
旅游消費水平的提高與進步,帶來了對旅游消??費產品供給的不同需求,山地區域的特點與資源的豐富性,使得產品的開發具有多元的基礎,各地區、村落根據山地自身的特點,打造“一山一特色”“一村一產品”,滿足不同的消費人群需求,分散游客的集中消費,實現真正的慢游體驗,逐步回歸天性旅游。旅游業實現可持續的發展。
4.4 旅游營銷,促進山地區域整體形象提升、帶動相關產業發展
旅游是山地經濟最好的營銷名片,游客的親口所嘗、親眼所見、親身體驗以及對以上感受的“親自發布”是對山地旅游的最好營銷,而山地旅游所依托的山地農業產業、農業產品、山貨可根據游客的消費特點開發出相應的“伴手禮”,在旅游之末,隨手攜帶,自用、送人又進一步對山地產品進行了營銷。擴大了山地旅游地及相關山地產業產品的知名度,產業與旅游業互相補充、相輔相成,有機融合。
4.5 國際合作,促進山地旅游品質提高、提升產品知名度
山地拓展、山地極限運動都是當下流行的山地旅游項目,我國在這些方面還剛起步,旅游的設備、設施產品質量、功能上都還需要不斷提高,山地旅游業發展的模型也還需要不斷嘗試,與歐洲、美國等山地旅游業發展水平較高的國家交流合作,能盡快提高我們的山地旅游發展水平,一方面有力地宣傳了我國的山地旅游產品。另一方面實現不同國家山地旅游愛好者與我國旅游業發展的共贏。
我國有豐富的山地旅游資源,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自助游能力的增強,人們越來越趨向于山地旅游的不同產品體驗,同時國家大力進行鄉村旅游發展、美麗鄉村建設,而我國許多村落、鄉鎮分布在群山之間,因地制宜,因資源而開發相應的山地旅游產品,是實現山區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不錯選擇。
[參考文獻]
[1] 程進.山地旅游研究進展與啟示[J].自然資源學報2010(01).
[2] 胡葉星寒.國內外山地旅游研究綜述[J].河北旅游職業學院學報,2013(09).
[3] 張小軍.何謂旅游——旅游人類學視角的思考[J].旅游學刊,2017(32).
[4] 余大富.山地資源的特點及開發策略[J].山地學報,2001(10).
[5] 陳興,中國西部山地旅游可持續發展戰略思考[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