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怡
[摘 要]現階段,我國正處于深刻變革的發展階段,調整經濟側供給結構、提升民生項目的建設水平,成為區域產業發展、優化資源配置水平的重要舉措。在此基礎上,以鄉村旅游產業為基礎的精準扶貧工作在偏遠鄉村地區大范圍推廣,一方面,以產業發展帶動區域產業結構升級的策略,為旅游產業的振興發展提供了動力;另一方面,“造血式”的扶貧工作實現了對鄉村價值的合理、有效開發,為偏遠農村區域的教育、交通、住宿等基礎設施的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成為當前階段貫徹精準扶貧理念的重要創新路徑。
[關鍵詞]基礎教育;經濟投入;人才引進
[中圖分類號]F842.6 [文獻標識碼]A
鄉村的產業發展規劃應從區域發展的現實狀況出發,加大對特色產業的扶持力度。旅游產業作為現階段鄉村產業深入開發的振興項目,與精準扶貧進行合理對接,可以轉變以往“輸血式”的民生保障項目建設,以“造血式”扶貧產業經營為核心,深入開發偏遠地區的旅游資源,在最大化效益追求的過程中,平衡生態發展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1 在鄉村區域以旅游產業為核心開展精準扶貧工作面臨的現實問題
現階段,推廣以旅游產業為核心的扶貧工作還面臨著一些現實問題,具體表現為農村地區基礎教育水平相對落后、缺乏專業的人才支持、經濟投入不足、產業結構不合理等,盡管旅游產業的聯動發展帶動了區域產業振興,但實質上農民在旅游產業中很難獲取收益,使得精準扶貧的規劃目標落不到實處。
1.1 基礎教育水平相對落后
偏遠地區的農村教育資源匱乏,基礎教育機制運行不健全,導致農村家庭適齡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相對較少,農民的文化水準普遍較低,提升了精準扶貧工作的難度,利民、惠民的農業政策推行困難。農村基礎教育產業發展滯后的原因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農村地區固有的教育設施、教育環境等落后,部分地區只能提供最基本的義務教育,而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享受的教育資源與發達地區相比有著較大的差距。如,一些貧困地區的學生到初中階段才開始接觸英語教育,基礎較為薄弱,學習的內容通常為簡單的單詞、語法應用技巧,在口語與寫作方面學習水平較差。而發達地區的學生通常在小學階段就開始接觸英語學習,甚至在幼兒園時期接受的就是雙語教學,教育基礎遠高于偏遠地區的學生。另一方面,教師隊伍的專業水平參差不齊。貧困地區在位置、經濟發展、職業待遇、交通條件等方面遠不及發達城市,使得專業教師很難長期留在當地教學。與此同時,大學生支教通常是短時期的,師資力量相對較弱。困難的環境、較低的福利待遇、發展空間狹小等問題,成為阻礙教師提升自身專業水平、全身心投入教育事業的主要問題。
1.2 鄉村旅游產業精準扶貧項目的投入不足
振興鄉村旅游產業,落實“造血式”扶貧目標不僅需要立足區域旅游資源,制定符合區域長效發展規劃戰略需求的建設方案,還需要投入大量的建設資金,完善鄉村旅游的服務功能,吸引更多的游客,推動旅游經濟效益收入與精準扶貧投入進入良性循環。然而,現階段大部分鄉村旅游產業的建設投入有所不足,影響了精準扶貧工作的效率性。通常情況下,部分鄉村地區旅游資源較為豐富,但在住宿、餐飲、消費等方面的配套設施建設卻并不完善,尤其是交通系統閉塞、通信設施使用不便,進一步制約了貧困山區旅游產業的有效發展。無論從長效發展的角度還是預算成本投入層面,鄉村旅游資源的開發效益都很難達到預期。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投入與資源分配,是決定鄉村旅游產業發展遠景的關鍵因素,相關政府部門從全局出發,更傾向于投資地理位置較為優越、經濟結構更合理或具備一等特色資源的地區。如沿海區域的鄉村,處于經濟中心輻射范圍內,可以依托于區域產業資源,更快地實現脫貧的目的。而偏遠區域的農村,由于交通條件較為艱苦、產業開發難度大、基礎設施不夠完善等問題的影響,旅游產業扶持難度較大,脫貧工作任重道遠。
1.3 旅游專業人才儲備不足,缺乏復合型人才
人才的缺失也是影響振興旅游產業、落實精準扶貧目標的關鍵因素之一,貧困鄉村由于教育發展不平衡,農民群體整體受教育水平較低,人才儲備量不足,缺乏專業旅游人才的支持。與此同時,在一些偏遠區域,由于教師師資隊伍建設投入不高、基礎服務設施落后、醫療資源差等原因,導致本地人才大范圍流失,大學生回鄉建設的動力不足。以旅游產業為核心的精準扶貧工作需要更多的專業人才與復合人才的支持,當前階段,鄉村人才培育與引進面臨的實踐問題主要包括兩方面:第一,人才的崗位待遇、工作環境問題。政府與企業提供的崗位待遇對專業人才的吸引力不強,即使利用相關政策吸引部分志愿者參與產業建設與扶貧工作,但現實環境往往較為困難,人才流動性較強;第二,復合型人才的缺失,振興旅游產業對接精準扶貧工作不僅需要旅游相關的專業人才,還需要具備一定管理能力、法律知識、網絡技術等通用技能的復合型人才。但現階段,區域扶貧管理工作缺乏復合人才的支持,人才缺口問題嚴重。
2 應對新時期精準扶貧鄉村旅游產業建設問題的有效對策
2.1 注重鄉村區域基礎教育系統的建設工作
當前階段,為平衡不同發展地區教育資源水平,提升農民群體整體受教育水平,應加大對基礎教育人力、物力的投資力度,為農村兒童、青少年提供更優越的學習條件。具體來講,政府應從師資力量投入與教育環境投入兩方面出發,一是注重專業教師隊伍的培養。教師作為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擔者,是保障鄉村基礎教育綜合水平的基礎。目前,由于部分鄉村義務教育階段的師資力量匱乏,部分教師往往承擔多門課程的教學任務,教師精力不足,容易顧此失彼,只能承擔基礎教育職責。二是改善教育環境。鄉村的教學環境普遍較差,不止缺乏現代化的教學用具,部分學校的桌椅、教材、黑板與輔導用書等基礎教學設施也存在破損、短缺現象。由于學校與家之間距離太遠,甚部分學生甚至需要長途跋涉、披星戴月地趕往學校,教育環境極為惡劣。為此,相關教育、扶貧等管理部門應該從鄉村教育的薄弱點出發,提升基礎教育的整體水平,為精準扶貧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基礎。
2.2 拓展投資渠道,增強旅游產業的扶持力度
精準扶貧產業振興與旅游產業的聯合,不僅是由于旅游產業具備較強的包容性、整合性,能夠更快地實現產業融合,同時,還因為旅游業有扶貧和富民的功能,同時旅游業也是思想扶貧。鄉村旅游業對于精準扶貧意義重大,政府扶貧部門必須加大資金投入,在扶貧資金投入中占據主導地位。政府在扶貧資金分配時,要做到公平,甚至要加大貧困地區的投資。但是,扶貧所需資金僅僅依賴政府是不夠的,必須依靠社會上的多元化社會資金。對于社會企業家要多動員、多宣傳,推動他們為扶貧事業做出自己的貢獻。只有以政府扶貧資金為主,多元社會資金為輔助,才能減緩鄉村旅游精準扶貧出現的資金不足這一困境。
2.3 構建高效、合理的人才培育、引進制度
人才是鄉村旅游精準扶貧軟實力的象征,鄉村旅游精準扶貧要取得長足的實效,就必須要做好旅游業相關的人才儲備。貧困鄉村地區面臨的困境之一就是留不住人,為了能留住人才,必須不斷完善人才引進機制。完善人才引進機制,第一,要提高人才相關待遇。現在大學畢業生滿腔熱血報效祖國,但也必須考慮現實生活情況。不僅是靠著滿腔熱血就能維持生存,生存下去必須以足夠的物質條件為保障。一旦鄉村引進人才待遇得到提高,對大學生有了足夠的吸引力,就會減少大學生的后顧之憂。第二,要有相關基層政府部門對引進人才進行管理。有部分大學畢業生自愿到貧困鄉村地區支援,但把他們分到鄉村相關部門就不管不問了,后續工作做得不到位,人才流動性大幅度提高。可見,只有完善人才引進機制,才能留得住人才。
3 結語
振興鄉村區域的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產業發展,緩解民生問題帶來的矛盾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需要政府單位、企業與農民群體長時間、系統性地投入關注。鄉村旅游產業改革發展面臨的教育系統不健全、人才引進與培育機制缺失、經濟投入不均衡等方面的問題,需要立足于農村旅游資源開發的具體特征,精準定位扶貧工作在新時代的戰略地位,合理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構建多元化的投資平臺,為精準扶貧民生保障事業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王云燕,何曄.精準扶貧背景下鄉村旅游公共服務供給的困境與對策研究——以黃山市祁門縣歷溪村為例[J].安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01).
[2] 龔藺,賀夢婷,江丹,等鄉村旅游對接插花式貧困戶精準扶貧的操作路徑研究——以四川省平昌縣和都江堰市為例[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7(07).
[3] 劉清洋.河南省鄉村旅游精準扶貧實施路徑與實證模式研究——以洛陽市欒川縣重渡溝村為例[J].經營與管理,2018(10).
[4] 劉陽.景村融合理念下旅游精準扶貧路徑探索——以花山巖畫核心區耀達村為例[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