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洪
摘? 要:小學兒童處于青少年兒童的中間時期,這一時期的小學兒童一方面具備了自主選擇及參與體育運動的能力,另一方面仍較大程度依賴家庭及社會提供的體育資源。近年來,隨著陽光體育運動的大力開展,學校體育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但除了學生素質仍存在短板外,相較于學生在校內的體力活動水平,學生在校外的體力活動量明顯更低。學生的校外時間絕大多數是在家庭中度過,而以家庭為主的初級群體一直被認為是兒童成長最重要的情境。因此,家庭中主要成員父母對兒童運動生活方式選擇和決策具有重要預測作用。本文就家庭中父母體育行為及態度對小學生體育參與的影響展開探討,試圖為探究促進小學生參與體育的父母引導方式提供思路。
關鍵詞:父母? 小學生? 體育參與
中圖分類號:G812?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09(c)-0158-04
1? 小學生體育參與現狀
1.1 小學生體育行為現狀
一系列研究表明,定期體育鍛煉對個人健康有顯著的積極影響。經常性的體育運動對兒童青少年達到短期及長期的健康目的都有關鍵作用[1],它的健康益處包括身體、情感、社交和認知等方面[2]。
盡管經常參與體育活動被廣泛認定對健康有益,但學生體育參與現狀仍不容樂觀。宋逸等人[3]對30個?。▍^、市)參加2010年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研的166812名漢族4年級以中上小學生進行體育鍛煉與生活方式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全國僅有22.7%的漢族中小學生平均每天體育鍛煉1h以上,這提示我國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報告率較低。一項近期的應用加速度計的全國性調查顯示,我國9~17歲學生達到體力活動推薦量(每天1hMVPA)的比例僅為9.4%(男生)和1.9%(女生)[4]。歐洲一項研究表明,當到15歲時,孩子參與中高強度身體活動的時間會比9歲時下降一半左右,在美國,15歲孩子這一指標的下降幅度高達75%。綜上,學生體育活動參與率仍繼續下降,并呈現隨年齡增加幅度增大,女生下降速度高于男生的趨勢。
隨著陽光體育等校園體育的大力開展,學生體育參與情況得到一定改善[5],但仍存在學生校內校外參與體育活動量不平衡的問題。一項關于我國青少年體育活動的研究表明,在校外沒有規律身體活動的學生占據了92%。缺乏體力活動的兒童比積極參加體育活動的同齡人更胖,學習成績更差。一項使用加速度計客觀評價方法的研究調查了中國城市2163名9~17歲兒童的日常體力活動。結果顯示,參加調查的兒童在學校的體力活動比周末更多。Treuth[6]和Blaes[7]也使用加速度計作為測量工具來比較學生周末和學習日之間的差異,同樣顯示在學校的體力活動更為活躍。由此可見,學生在校外體育活動時間明顯少于校內。 家庭是小學生成長的重要環境,學生在校內外體育活動的差異與其父母行為應當存在聯系,因此,應進一步研究父母對學生體育參與的影響,以更好促進小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鍛煉。
1.2 學生體育態度現狀
學生負面的運動態度將直接阻礙學生的定期體育鍛煉和正確的體育價值觀的形成。邵秀菊[8]發現大多數初中生對參加課外體育鍛煉的價值有較高的認識,他們對參加課外體育鍛煉持積極態度,同時參加鍛煉的動機積極健康,課外體育鍛煉的意識和習慣逐漸形成。但是,隨著年級的增加,學生對課外體育鍛煉價值的認識會受到他們主觀認識的影響。周玉成[9]等人發現沈陽市區學生目前的體育認知多樣化。但是,能夠充分了解體育價值的學生較少。體育實踐能力弱,對體育課堂學習缺乏興趣,缺乏體育經驗是影響學生認知狀態的主要因素。張榮等學者認為娛樂和健身是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主要動機。周申斌[10]發現雖然大多數學生都知道體育鍛煉有益于健康,但只有少數學生認識到體育鍛煉對增加人際交往的影響,通過團體體育活動,在提高身體心理素質和提高社會適應能力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學生仍然缺乏對體育鍛煉意識的全面理解。
一系列研究表明,學生對運動價值的認識更高,對體育活動的興趣更大。但往往存在隨年齡增加態度減弱的趨勢,并呈現體育鍛煉價值認知不夠全面,體育意識水平優于體育行為水平的現狀。Amensisa Kebede Legesse[11]等人在體質與運動技能項目中對學生體育態度的研究發現,課程設置問題、課堂氣氛冷淡、運動設施設備匱乏、學生自我感覺差等因素將直接導致學生鍛煉態度下降。Wang Y[12]等人研究發現父母的過度保護以及低身體滿意度都對學生的體育態度起消極影響。綜上可見,在青少年兒童時期都有較為積極的體育態度,但隨著生長發育及周遭環境變化,學生的體育態度容易發生改變。除客觀條件外,家庭環境對學生體育態度的影響極其顯著,只有在體育價值觀塑造的這一敏感時期培養積極的體育態度,才能為其終生體育奠定扎實的基礎。
2? 父母對兒童影響的主要因素
有研究表明,影響兒童行為發展最重要的為家庭因素,在我國包括家庭結構類型、父母情況(文化水平、經濟收入、夫妻關系、父母行為和人格)和親子關系[13]。其中,父母的行為對孩子的成長和習慣形成有顯著的影響。大量的評論和薈萃分析證明了父母參與與兒童學業成就之間的關系[14-17]體育方面,父母的行為態度對兒童的影響主要包括:(1)情感參與。兒童參加體育運動時的情感鼓勵,使兒童在參加體育運動時得到支持。(2)角色榜樣。父母通過積極參與體育運動,在兒童中發揮示范作用,鼓勵兒童參加體育運動。(3)時間投入。投入更多時間在陪伴子女進行體育運動上,如觀看子女參加的體育比賽、陪同子女一起進行某項體育運動。(4)物資支持。如給子女購買體育相關服裝、器材以及圖書、影音資源,給子女報某項體育興趣班[18-19]。成語中的“耳濡目染”也正可形容兒童在家庭中父母行為對其的影響,而父母體育行為、態度與兒童體育參與的量效關系仍有待進一步探索。
2.1 家庭環境
家庭中的社會學習與家庭環境的影響是分不開的,不同結構類型,交流方式和主導模式的家庭將表現出不同的動態互動。影響兒童參與體育運動的家庭因素包括父母的教育水平、職業、家庭經濟收入、父母體育經歷、父母直接和間接的體育參與。張鳳敏在長春市小學生體育參與調查中發現,家庭收入、父母教育和兒童參與體育運動與兒童參與體育活動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20]。陳金鏊等發現,家庭貧困或富裕的兒童會更多地參與體育運動,有運動習慣的父母,孩子更有可能積極參加體育運動[21]。Elder發現,父母體重與兒童體重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與正常體重兒童的父母相比,肥胖兒童的父母可能本身受教育程度低,在撫養孩子時不會采用科學指導方針,更不會注重身體和體育鍛煉帶來的健康益處。張鳳民[22]等人發現,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和職業在兒童的體育認知上存在顯著差異,結果呈現出父母有較高教育水平的孩子體育認知和理解的能力越強,家庭經濟收入對兒童直接參與體育的影響也越來越大。也就是說,高收入家庭的兒童也會更多的直接參與體育運動。此外,父母體育態度對兒童直接和間接體育參與的影響尤為突出,父母過去的體育經歷對兒童直接和間接的體育參與影響顯著,并對兒童直接體育參與產生了重大影響。
2.2 榜樣學習
兒童的健康行為是以父母為榜樣傳遞,包括:(1)通過觀察父母的行為來觀察學習;(2)觀察和分析積極或消極的結果,以獲得做類似行為的可能結果;(3)通過觀察父母的行為,作為判斷他人類似活動的相應標準。張鳳民[22]調查長春市4~6歲的學生和他們的父母各900人,發現父母過去的體育經歷對兒童的體育愛好、直接和間接的體育參與產生了重大影響,尤其對兒童的直接體育參與產生了重大影響。Freedson[23]等人讓30名5~9歲兒童及其親生父母連續佩戴3d加速度計,發現在家庭中父親和兒童體力活動行為相似度達67%,母親和兒童體力活動行為相似度達73%。Moore[24]等人使用CalTrac加速度計對100名兒童及其父母體力活動進行了為期1年的跟蹤調查,結果發現,有積極身體活動母親的孩子身體活動是母親身體活動不積極孩子的2倍,父親身體活動積極的孩子的活動量是父親不積極的孩子的5.8倍。Fredricks[25]等人發現,父母的榜樣應該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父母行為的榜樣,另一部分是父母情緒反應的榜樣,這兩種模式都可能對預測兒童的運動行為產生影響。父母的言行會以微妙的方式影響孩子的成長,父母的日常生活行為和習慣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因此,有著積極鍛煉態度和行為的父母所起到的榜樣效應也會使孩子受益。
2.3 前因、結果變量及家庭階段時間維度
前因變量包括家庭的經濟和社會條件,例如提供運動器材和設備。結果變量是行為出現后的評估和支持線索。家庭階段時間維度是由于在不同時間,家庭對兒童健康生活習慣的要求以及父母撫養孩子的方式都跟隨家庭生活周期而變化。在鼓勵孩子參加體育活動時,父母還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金錢和精力,例如支付運動訓練、體育相關書籍、音頻和運動器材等費用。許欣[26]等人研究發現,父母在物質及精神上的鼓勵均能為促進子女的體育參與起到積極作用。而Stein[27]等人研究認為,父母投入過多支持反而對兒童體育參與產生消極影響,當父母支持過多時無形中增加子女的壓力,從而產生負面情緒,降低兒童體育參與興趣??傊改感袨橹С旨扒楦泄膭钍莾和瘏⑴c體育的關鍵積極因素,但父母責任及要求會隨著子女成長及家庭生命周期變化而產生變化。因此,在兒童發展的不同階段應采取何種有針對性的鼓勵措施,是未來干預研究的重點。
2.4 父母教養方式對兒童的影響
兒童的成長與父母的教養方式密不可分,教養方式相對穩定,不會隨著時間、背景等因素改變。不同類型的教養方式可能對兒童和青少年的社會心理健康,行為和幸福感有不同的影響。對學習成績差或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的大量研究[28]表明,除了學習成績和智力因素較差外,他們還與家庭環境和教養方式等因素密切相關。他們父母的懲罰是嚴厲的,并且拒絕否認和父親的過度干預幾個因素明顯高于學業優秀的學生,而溫暖的情感和理解則相對較低。教養方式也對兒童自尊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父母對兒童和青少年采取“熱情和理解”的方法,將促進兒童自尊的發展,提高他們的自尊心。
周喜華[29]等人通過研究學生孤獨與教養方式和體育參與的關系,發現父母的熱情和理解與學生的孤獨感呈顯著負相關。父母的拒絕、否認,母親的懲罰與學生的孤獨感顯著正相關;學生體育參與程度與其孤獨感呈負相關,間接反映了父母教養方式對學生體育參與的預測作用。汪啟榮等學者[30]發現,積極的教養方式與學生的高自我概念呈現正相關。后來,羅雅利[31]進一步研究了自我概念和運動態度因素之間的顯著相關性,這也驗證了父母教養方式對大學生鍛煉態度的影響。張玉強[32]對安徽省的大學生進行了調查。探討教養方式對其鍛煉態度的影響,結果表明,母親的情緒溫暖對大學生的鍛煉態度有直接的積極影響。父親的懲罰、過度干涉、過度保護對大學生運動態度的有間接的負面影響。
國外對體育的研究表明,教養方式對兒童有顯著影響。在2009年和2011年,霍爾特和其他學者對養育方式與兒童體育參與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初步探討[33-34],并得出結論:(1)自立型父母可以為子女提供適當的活動,讓他們參與決策,他們會積極主動地與孩子交流、溝通;(2)控制型父母不會提供孩子的自主權,不會對孩子情緒敏感,也不會聽從孩子的想法;(3)在許多家庭中,父母養育方式不一致;(4)父母在不同情況下會表現出不同的教養行為;(5)兒童的行為和父母的行為可能相互作用;(6)在體育領域,高度權威的養育方式將對健康完美主義方向起到積極作用。
一系列國內外研究均證明了家庭中父母對兒童體育參與的顯著影響,包括父母經濟狀況、父母文化程度及職業水平等方面與孩子體育參與的關系,但在父母層面的干預研究還相對缺少有針對性的量化數據支撐。因此,本文就家庭中父母體育行為及態度、父母教養方式對小學生體育參與的影響展開探討,試圖為探究促進小學生參與體育的父母引導方式提供新的思路。
參考文獻
[1]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port and Physical Education [J].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2010.
[2] Miller K S,Boyer C B,Cotton G.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Health,1997,20(1):652.
[3] 宋逸,張芯,楊士保,等.2010年全國中小學生體育鍛煉行為現狀及原因分析[J].北京大學學報:醫學版,2012,44(3):347-354.
[4] Wang C,Chen P,Zhuang J.A national survey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sedentary behavior of Chinese city children and youth using accelerometers[J].Res Q Exerc Sport,2013,84(Sup2):S12-S28.
[5] 喻堅,黃敏,鄭磊.中小學生參與陽光體育運動現狀調查研究.體育研究與教育,2012,27(4):62-66.
[6] Treuth M S, Catellier D J,Schmitz K H,et al.Weekend and weekday patterns of physical activity in overweight and normal-weight adolescent girls[J]. Obesity, 2012,15(7):1782-1788.
[7] Blaes A,Baguet G,Praagh E V,et al. Physical activity patterns in French youth—from childhood to adolescence--monitored with high-frequency accelerometry[J].Am J Hum Biol,2011,23(3):353-358.
[8] 邵秀菊.煙臺市初級中學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現狀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3.
[9] 周玉成,于秀.中學生體育認知狀況調查研究[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1(7):201-205.
[10] 周沈斌.中學生體育認知與體育鍛煉滿意度調查研究[J].教學與管理,2012(12):90-91.
[11] Amensisa Kebede Legesse,Wondimagegn Demissie,Dr. Sirak Habtmariam Kelelaw.An overview on students' attitude towards a physical fitness and sports skills program: the case of Ethiopian higher institutions[J]. Arts & Education,2013.
[12] Yang W,Rui M,Yifei L,et al.Influence of communication media on university students' sports attitude and behavior. Bulletin of Sport Science & Technology,2015.
[13] 李雪榮.現代兒童精神醫學[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
[14] Cox, DianeD.Evidence-based interventions using home-school collaboration[J].School Psychology Quarterly,2005, 20(4):473-497.
[15] DesforgesC,Abouchaar A.The impact of parental involvement, parental support and family education on pupil achievement and adjustment: Research report 433[M].London: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Skills,2003.
[16] Fan X,Chen M.Parent involvement and students academic achievement: a meta analysis[J].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2001,75(1):1-22.
[17] Jeynes W H.A meta-analysis of the relation of parental involvement to urban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 academic achievement[J].Urban Education,2005:237-269.
[18] Brustad R J.Who will go out and play parental and psychological influences on children's attraction to physical activity[J].Pediatric Exercise Science,1992(5):210-223.
[19] 李濟仲,廖主民.父母的運動熱情對子女運動參與信念和行為的影響[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2009(7):262-308.
[20] 張鳳民.家庭因素對小學生體育參與影響的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5.
[21] 陳金鰲,陸阿明,尹明坤.家庭視域下兒童體育參與影響因素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4,28(6):78-83.
[22] 張鳳民,徐欣.父母體育態度和行為與兒童體育參與的關系[A].全國體育科學大會.2011第九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C].2011.
[23] Freedson Patty S, Evenson Sherrie.Familial Aggregation in Physical Activity[J].Res Q Exerc Sport,1991,62(4):384-389.
[24] Moore LL,Lombardi DA,White MJ,et al. Influence of parents' physical activity levels on activity levels of young children[J].Journal of Pediatrics,1991,118(2):215-219.
[25] Fredricks JA,Eccles JS.Parental Influences on Youth Involvement in Sports[J].Developmental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A Lifespan Perspective,2004:145-164.
[26] 許欣,姚家新,楊劍,等.兒童運動期望價值信念對運動行為的影響:以兒童感知父母運動投入程度為中介變量[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3,47(3):53-58.
[27] Stein GL,Raedeke TD,Glenn SD.Children's perceptions of parent sport invovment:It's not how much,but to what degree thats import[J].Journal of Sport Behavior,1999(22):591-601.
[28] 何鵬.兒童學習困難的家庭影響因素探討[J].中國學校衛生,1999,20(4):270-271.
[29] 周喜華,符明秋,于志濤.孤獨與父母教養方式、體育參與的相關性研究[J].體育學刊,2004,11(3):127-128.
[30] 汪啟榮,胡??。顟颜洌?高中生自我概念與父母教養方式的相關研究[J].中國學校衛生,2006,27(11):953-954.
[31] 羅雅莉.大學生鍛煉態度與自我概念、鍛煉行為的關系性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0,26(1): 68-71.
[32] 張玉強,徐曉飛.父母教養方式對大學生鍛煉態度的影響.體育文化導刊,2014,1(1):141-144.
[33] Holt N L, Tanmiinen K A,Black D E.Youth sport parenting styles and practices[J].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2009(31):37-59.
[34] Sapiejia K M,Dunn J G H,Holt N L. Perfectionism and perceptions of parenting styles in male youth soccer[J].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2011,33(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