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紅 田亞慧 楊蘭
[摘 要]土地問題是三農問題的核心,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農業現代化將成為新時代“三農”發展的基本目標。在這一大的背景下,維持農業基本經營制度不變的前提下,發展適度規模農業和實現農業經營方式的創新變得越來越重要。而要實現規模化經營,前提是土地流轉。土地流轉又具有引導性與地方性的特點,在流轉的過程中,政府、公司、農戶又有怎樣的利益關系?土地流轉對農村社會產生了哪些影響?本文試圖以中寧縣舟塔鄉為個例來分析這個問題。
[關鍵詞]土地流轉;規模化;經營;舟塔鄉
[中圖分類號]TU984.113 [文獻標識碼]A
1 土地規模化經營過程描述
土地流轉后,土地的使用權從農戶轉移到合作社,農戶通過使用權的轉讓,獲得租金。土地的確權、流轉、規模化經營,打破了小農一家一戶的經營,從理論上來說,規模化經營能夠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主要體現在資金、技術、管理等現代生產要素的投入。“西方進行資本原始積累是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確立以前,通過暴力等非正當手段使生產者與生產資料分離,使生產資料聚集在少數人手里的過程,是具有歷史必然性的,它為資本主義在西方國家的確立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質條件。社會主義資本原始積累本質上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其目的就是解放社會主義生產力、突破生產方式。而社會主義資本原始積累在本質上是通過積累而取得的資本,其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如何能既能讓農戶受益,不至于淪為農業無產階級,又能充分轉變農業生產方式,解放生產力,完成社會主義的原始積累。土地的確權、有償轉讓是國家農業政策的新探索。
2 土地流轉過程中引導性和地方性特征
2.1 地方政府的引導性
地方政府的服務性角色并不代表政府放任對農業生產進行調節,政府不干涉具體的農業生產過程,但會進行政策的主導。在舟塔鄉政府為了貫徹落實國家推進農業現代化的目標,以村為單位,進行土地流轉。政府的引導性體現在:其一,把緊市場準入門檻。對舟塔鄉的公司的材料進行審核,判斷其是否有資格參與流轉,這一方面是在落實公司的資金實力,只有有資金實力的公司,才能保證農戶流轉費的發放。另一方面,枸杞種植是個精投入的產業,前期的資本投入會讓很多企業望而卻步,會對政府的實施過程造成很多麻煩。這樣的門檻意味著政府在降低農業經營轉型成本的過程中對農業經營者進行挑選,而挑選意味著方向的把握。其二、政府通過資金或補貼來扶持公司進行規模化種植,對舟塔鄉的所有合作社每畝補貼400元,第一年補貼苗木、水費等。村集體合作社可以申請烘干房等設備。這種政策上的傾向鼓勵資本投入到枸杞產業當中,并且在逐漸瓦解一家三畝地的小農經營的土壤。
2.2 地方性特點
其一:在自然條件方面,中寧舟塔鄉是有名的枸杞之鄉。舟塔鄉地理上處于內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的過渡帶,屬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光照充足,有效積溫高,晝夜溫差大。黃河過境,苦水河從這里入黃河,不僅給當地帶來灌溉便利,苦水河攜帶的大量礦物質,使砂質土壤呈現堿性,特別有利于枸杞生長,并產生復雜的礦物質和生物轉化。舟塔的土地平坦,交通便利而且人均耕地面積少,便于開展規模化。
其二:在社會條件方面,費孝通對中國鄉村的基本概括是“鄉土性”在經歷了革命、改造、改革和市場化發展的今天,我國農業經歷由計劃轉向市場的過程,這一基本性質已經發生一定的變化,陸益龍將這一特點概括為“后鄉土性”,從費孝通講的中國的農村是一個“熟人社會”,這個熟人社會并非僅僅是信息對稱,而且有公認的一致的規矩,以至于語言的溝通都變得不必要了。這種信息全對稱以外的公認一致的規矩,可以稱之為“地方性共識”,但在當前社會這種“地方性共識”卻已經瓦解或者陷入變動當中,新的共識未定型。吳重慶將當前的農村社會稱為“無主體熟人社會”。所謂無主體,一是農村中青年大量外出務工經商,不在村里,村莊主體喪失。二是農村社會已經喪失過去的自主性,變成了城市社會的依附者。
3 土地流轉過程中的利益主體矛盾
3.1 農民與公司的矛盾
土地流轉后農民與合作社的關系呈現出:第一,土地租金。農民的土地只是流轉到公司使用,并未入股,故無法實現土地的增值收益,只能獲得相當于農作物種植收益的土地租金,租金能否順利發放,與公司的經營效益直接相關。如果公司經營效益不好,不能及時將流轉費交到村委會,村委會就不能及時發放流轉費。第二,少量的就業機會。涉農產業經濟效益低,公司+合作社所需的勞動力有限,土地流轉后,農民成為典型的“失地農民”。一次性釋放出大量勞動力,公司+合作社無力吸納和安排就業。公司和合作社都是季節性吸納勞動力,像經營最好的鴻盛枸杞商貿有限公司雇傭量也僅僅20人左右。其余的雇傭量僅十幾個人。所以大部分農民直接選擇外出務工。可見,一方面,農民依附于公司和合作社生存,土地租金是大部分家庭的主要收入。另一方面,公司做大做強與農民的收入增長和福利增加關系較弱,除了保留的戶口和住房外,農民與公司和村莊的關系已經非常疏遠,當公司經營不好,棄耕后,政府補貼安裝的滴灌設備都被農戶挖掉賣錢。公司棄耕后,農戶不得不重新使用自己的土地種植青貯。那么如何建立公司與農民之間的利益連帶機制,就是重點研究的問題。
3.2 農民與政府之間的矛盾
(1)對村集體合作社的認同感低。從國家與社?會的角度來說,國家權力下沉到鄉村社會,是國家公權力的集權過程,同時也是推行人民當家做主的過程,當“人民當家做主”的政治原則在農村缺少足夠完善的實踐機制時,復又加上基層干部和普通農民“自下而上”有一套“為民做主”的觀念,才使得干群矛盾加深。
從鄉村層面來看,集權的政治變革,會發現舟塔鄉的農民是肯定國家集權的,農民普遍認為國家政策是好的,有些老年人肯定人民公社,認為那才是真正的人民的公社,對舟塔鄉的合作社僅用“村集體的合作社”或者“某位老板的合作社”來描述。農民沒有心靈的歸屬感。他們對國家推行枸杞產業規模化的政策是認可的,認為看看人們都進城了,以后肯定沒人愿意繼續留在農村,但是作為老一輩人,沒有其他工作,留著土地作為“保命”的底線。那國家推行的土地流轉,農民有土地承包權,也有將土地的經營權有償轉讓的權力,也算給農民吃了一顆定心丸。但是農民的思想觀念還很落后。對國家發動的“人民當家做主”,也即“民主”,即使自己使用“人民當家做主”這個政治話語時,實際上想的卻是“為民做主”。
(2)土地流轉過程中的干群關系。善治是很難達到的,因為政府了解掌握的情況有限或者調研不充分,自上而下制定一些嚴重脫離社會基礎的制度,這些制度有時候不僅不能帶來社會秩序,而且因為破壞了社會內在資源的基礎,而將社會自身的基礎也破壞掉了,中國的后發外生性現代化的實質,使政府從外面拿來的制度與社會本身的資源有著嚴重的互斥性,自上而下的制度與自下而上的慣例在相遇的時候也會碰地火星直飛。有時慣例消解了制度。舟塔鄉的農戶對付政策的對策是晚上燒秸稈。政府出臺文件,禁止焚燒秸稈,并在各個路口立標志:“禁止焚燒秸稈,違者罰款200元到1000元。”然而農民依舊避開政府的眼界,繼續焚燒。當被教育時,也只能說“不焚燒,那秸稈去哪兒?”政府給出的答案是秸稈還田。但對于農戶來說,在輪耕制度中,秸稈并不能轉化為肥料,反而影響耕作。“秸稈還田”從資源利用的角度來說是治理舟塔鄉秸稈的最好方式,政府推行秸稈還田也是一項好的制度。但是這個制度不能與舟塔鄉的客觀實際相容,舟塔鄉人多地少,人均0.8畝地,而且實行輪作制度,生硬的秸稈并不能在第二年種植時腐化成肥料,反而影響耕作。而政府采取的措施不是去調查農戶焚燒秸稈的原因,而是采取發布禁令的方式去制止農戶。結果破壞了農戶對政府的信任,不但沒有達到治理農民“焚燒秸稈”的行為,反而因為晚上焚燒秸稈,大氣密度大,不容易擴散加劇了污染的程度。
4 總結
在振興枸杞產業的過程中,枸杞產業能否發展好,是處理土地流轉后干群關系、公司與農民的關系、鄰里關系的重要因素。舟塔鄉可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舟塔鄉的招商引資能力,讓省外資本進入枸杞產業發展當中,延長枸杞加工生產的產業鏈。一方面枸杞的加工生產會帶動舟塔鄉基礎設施的建設,會拉動建筑、農機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增加就業機會。另一方面讓枸杞的深加工企業入駐舟塔,也是為舟塔鄉的經濟發展注入活力,先進的企業文化對于塑造全新的產業理念,帶動本土企業成長將發揮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焦長權,周飛舟.資本下鄉與村莊的再造[J].中國社會科學,2016(01).
[2] 鐘真.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成長、演化與走向[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8(04).
[3] 張龍.農業經營轉型中的引導性與地方性——對河北D市一個規模經營案例的分析[J].社會建設,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