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趙輝越 王琦 沈瀅
[摘 要]吉林省糧食產量排名歷來位于我國各省前列,是我國的農業大省以及重要的商品糧基地。近年來,國家大力推動城市群、產業集群的發展,吉林省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緊縮發展趨勢,憑借自身的農業原材料優勢,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產業集群,以期能帶動自身經濟的發展,提高區域經濟競爭力,打破區域經濟發展的僵局。本文基于區位商理論,研究分析了吉林省農產品加工業及其產業集群的發展現狀,指出目前制約吉林省農產品加工業產業集群優化升級的四大因素,并給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希望能對吉林省未來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產業集群提供些許借鑒。
[關鍵詞]農產品加工業;區位商理論;產業集群
[中圖分類號]F326.5 [文獻標識碼]A
1 引言
作為一個農業大省,農業現代化是吉林省“三化”的重中之重,推動農產品加工業現代化及產業鏈條化是吉林省優化產業結構升級、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舉措。農產品加工業是指一切以人工生產和野生的動植物資源總和為原料,進行原料生產加工的工業性活動。但為了方便統計,我國在統計農產品加工業相關數據時,采用狹義的農產品加工業概念。狹義的農產品加工業,是指以農、林、牧、漁產品及其加工品為原料所進行的工業性生產活動。我國在對農產品加工業進行統計時,把與之相關的行業分為12個,它們分別是: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制造業;酒、飲料和精制茶制造業;煙草制品業;紡織業;紡織服裝、服飾業;皮革毛皮羽絨及其制品和制鞋業;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業;家具制造業;造紙及紙制品業;印刷和記錄媒介復制業;橡膠制品業。其中橡膠制品業和塑料制品業在2010年后合并處理。
產業集群是一種近年新興的產業組織形式,這種產業組織形式能夠有效增加企業的生產利潤、促進技術創新與研發、提高產業競爭優勢。農產品加工業產業集群是對產業集群的一個細化分支,是指一批農產品加工企業及其上下游產業和相關支撐機構依據一定的技術經濟聯系,集中在某一特定區域內,展開專業化的分工協作,形成一個類似生物有機體的、有共性和互補性的產業集合體,使區域經濟更具競爭優勢的現象。
依據區位商理論,計算吉林省農產品加工業2000-2015年的區位商,分析發現吉林省農產品加工業確實存在產業集群現象,產業專業化水平超越全國平均水平,但近年來發展遇到瓶頸,出現停滯情況。現階段,吉林省的農產品加工業雖然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產業集群規模,但仍存在產業集群空間發展不均衡、產業集群技術水平偏低、產業集群品牌競爭力薄弱、政府扶持政策和體系有待完善等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如何打破吉林省農產品加工業產業集群的瓶頸狀態?是值得思考和研究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夠幫助吉林省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邁向更高水平。
2 吉林省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發展現狀分析
農產品加工業的產生與發展遵循客觀規律,取決于環境資源條件和經濟發展水平以及技術進步等因素。吉林省農產品加工業大致經歷了零散起步、規模成長、整合擴張、高效發展以及轉型階段五個階段的發展,為吉林省區域發展貢獻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吉林省地處中國東北,東部是長白山區,中部是松遼平原,西臨科爾沁草原,氣候屬溫帶大陸季風氣候,適宜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依托自身地理區位,吉林省在東部地區形成了以參茸、中藥等特產品為主的產業區域,在中部地區形成了以糧食作物為主的加工區域,在西部形成了以乳制品、畜牧品為主的優勢區域。近年來,吉林省充分發揮自身得天獨厚的環境資源優勢,使農產品加工業取得巨大發展,具體情況如圖1所示。
圖1反映了吉林省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的變化趨勢及對經濟總產值的貢獻程度。吉林省近年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勢頭強勁,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逐年增加,占第二產業產值比重逐年上升,整體上對吉林省經濟總值的貢獻度逐年提高,但近幾年對吉林省GDP貢獻度處于停滯不前狀態,說明農產品加工業發展遇到瓶頸。2003年吉林省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為348.6238億,經過十三年發展到2016年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已高達6382.3966億元,雖上升速度有所放緩但仍呈現明顯上升趨勢。經過對農產品加工業涉及的十二個行業數據分析得出,對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貢獻率較高的子行業有農副產品加工業、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業、飲料制造業、食品制造業(具體數據見表1)。以2016年為例說明,2016年農副產品加工業、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業、飲料制造業、食品制造業的產值分別占農產品加工業產值的51.53%、15.2%、9.86%和8.81%。
目前吉林省形成了5個具有代表性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集群,包括玉米加工型企業集群、大豆加工型企業集群、畜禽業加工型企業集群、中藥特產品加工型企業集群以及綠色食品加工型企業集群。與此同時,吉林省已經有34個省級以上農產品加工示范基地,具體空間分布情況如圖2。
圖2列舉了吉林省農產品加工業示范區在空間上的數量分布情況。由圖2可以看出,吉林省農產品加工業產業集群在吉林省東中西部均有分布,但在數量上東中西存在差異,僅長春松原兩市就在數量上占據50%,長春和松原兩市產業集群發展較好,產業集群產值較高,但其他地區的產業集群相較這兩個地區發展較薄弱。吉林省產業集群在各市州分布不平衡是由自然資源稟賦與環境、交通區位情況、人口規模與結構、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政策制度等多因素決定的,吉林省未來應該注重農產品加工業產業集群的空間合理布局及均衡發展。
3 吉林省農產品加工業產業集群實證分析
為了進一步提升吉林省農產品加工業產業集群水平,借助區位商理論對吉林省現階段農產品加工業產業專業化水平進行分析。區位商是衡量一個地區某產業相對于一個參考區域該產業的集中度的度量,通常選擇全國為參考區域。區位商常用來判斷一個產業是否為主導產業、構成地區專業化部門,具體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Eij表示i地區j產業的產值,Ei表示i地區總產值,Ekj表示k國家j產業的產值,Ek表示k國家總產值。當LQij>1 時,說明j產業是i地區的專業化部門、主導產業,j產業或其產品可以對外擴張或者輸出,區位商越大,集群效應越大;當LQij<1時,說明j產業在i地區的專業化發展水平較低,專業化水平低于全國,以進口為主要導向;如果區位商LQij= 1,則認為i地區j產業專業化水平與全國不相上下,j產業是i地區的自給性部門。
選取2000—2015年的吉林省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吉林省GDP、國家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和國家GDP數據,運用區位商的公式進行計算,根據計算結果繪制了圖3。
由圖3可以看出,進入21世紀以來,吉林省農產品加工業區位商均大于1并逐年增加,這表明農產品加工業是吉林省的主導優勢產業,產業專業化水平逐年提升,優勢逐年擴大,對外出口和擴張的實力日益雄厚。吉林省農產品加工業之所以取得如此進展既得益于吉林省的客觀區位優勢,又得益于吉林省政府的大力扶持。從吉林省農產品加工業區位商走勢看,近年來吉林省農產品加工業集群發展遇到瓶頸,產業專業化發展停滯。根據研究分析,產業集群空間發展不均衡、產業集群技術水平偏低、產業集群品牌競爭力薄弱、政府扶持政策和體系有待完善是目前制約吉林省農產品加工業產業集群發展的主要因素。
4 結論與建議
根據對吉林省農產品加工業現狀的分析以及其產業集群的實證分析,可以知道目前制約吉林省農產品加工業產業集群發展的四大主要因素如下:首先,農產品加工業產業集群在吉林省各市州融資水平、人才水平等要素空間發展不均衡,互聯互通性較差;其次,產業集群在農產品精深加工方面技術水平較發達地區存在差距、科研創新水平低、產業鏈條短;再次,產業集群品牌競爭力薄弱、品牌培育意識差,缺乏標準化產品質量體系;最后,政府對農產品加工業的扶持政策和體系有待落實和完善,要繼續加大對農產品加工業的全方位多層次支持。針對以上這些問題提出了以下建議:
(1)促進省內優勢資源流動,發揮地區優勢,合理配置資源,促進產業集群區域協同發展,空間均衡發展。在農產品加工業產業集群發展的空間布局上,繼續推進四大特色區域的構建,以長春農產品加工業產業集群為主體,充分發揮長春市技術和人才優勢的溢出效應,帶動吉林省其它地區的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形成吉林省全域內農產品加工業產業集群均衡發展、合理布局的局面。
(2)鼓勵和支持企業采用產學研合作模式自主研發農產品加工技術,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鼓勵農產品副產物精深加工,提高農產品加工業附加值,提高資源利用水平,延伸產業鏈,鼓勵加工企業和新型經營主體打造全產業鏈,最終實現循環經濟的農產品加工業產業集群模式。
(3)提升吉林省農產品加工產品品牌價值,引入“互聯網+”思維,創新經營模式,擴大宣傳力度,打破區域限制,變區域市場為全國市場,打造“吉字號”品牌,向更高市場競爭層次進軍。與此同時,推動農產品加工業與其他產業進行深度產業融合,打造農產品加工業教育、工藝體驗、文化設計創意等新業態,深入挖掘農產品加工業的附加價值和文化內涵。
(4)吉林省政府要加強對農產品加工業的財政支持,落實稅收政策,支持農產品物流業發展,提高農產品加工業企業的準入門檻,促進農產品供給側改革,爭取在融資、財政、稅收、用地、用電、環保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以便形成更大范圍內的產業集群效應。
[參考文獻]
[1] 周濤.吉林省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發展模式及對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3.
[2] 李銳,郝慶升,高可,等.吉林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特點、存在的問題及穩定措施[J].黑龍江畜牧獸醫,2015(24).
[3] 王敬鋒.吉林省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發展研究[D].吉林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