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俊青
[摘 要]金融機構在服務鄉村振興戰略中,肩負著提供資金支持的重任,為三農發展源源不斷地提供動力。本文結合德州市鄉村振興戰略的實踐,找出金融機構在鄉村振興工作中的實踐,結合“互聯網+”這一背景,探索金融服務機制,為穩步推進德州市金融服務鄉村振興攻堅行動提供參考。
[關鍵詞]鄉村振興;金融服務機制;德州市
[中圖分類號]F323.3 [文獻標識碼]A
1 德州市農業發展現狀
1.1 農業發展水平總體呈現上升趨勢
《2018年德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18年末,農林牧漁業實現了359.2億元的增加值,按可比價計算,增長3.7%。其中,農業增加值190.1億元,增長3.3%;林業增加值13.8億元,增長4.5%;牧業增加值101.8億元,增長1.3%;漁業增加值14.4億元,下降1.0%;和農林牧漁相關的服務業增加值為39.1億元,增長14.9%。
糧食產量略有下降。糧食總產量比上年下降1.8 %,為729.95萬噸。夏糧產量361.15萬噸,下降1.9%;秋糧產量368.85萬噸,下降1.6%。棉花產量2.08萬噸,增長31.4%。蔬菜及食用菌產量632.58萬噸,增長4.7%。
高標準農田數量面積增加。建成23.4萬畝高標準農田,新增8萬畝水肥一體化農田,新增6.2萬畝設施蔬菜、18.1萬畝青貯玉米,16萬畝漁業生產面積、259處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區。“放心農場”總數達到67家,現代化農業產業園達到263個,農產品抽樣調查合格率達到98%以上。
禽肉蛋奶供應充裕。全年豬出欄量為548.48萬頭,羊出欄量為182.47萬只,牛出欄量為70.16萬頭,活禽出欄量為1.71億只;肉類總產量達80.16萬噸,奶類產量達30.18萬噸,禽蛋產量達40.95萬噸。
居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2018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761元,比上年增長8.8%;人均消費支出14052元,增長8.2%。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562元,增長7.8%;人均消費支出16272元,增長7.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64元,增長8.8%;人均消費支出11681元,增長8.3%。
1.2 德州市農業發展總體規劃
德州市是山東省唯一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的城市,也是入選國家第三批現代農業示范區的城市,為此德州市制定了系列措施,例如現代農業十大工程、六十二類重點項目,總投資約560億元,將從糧棉生產、生態畜牧健康養殖等多個方面向農業現代化改革。德州市規劃在全國率先建成“生產生活生態融合、生產銷售互動”生態信任農業先行區;重點打造農業科技創新與信息化高地和農產品加工與物流配送高地;五大基地,即全國優質糧綠色高產創建示范基地、京津冀都市經濟圈中央廚房供應基地、區域優質特色農產品出口基地、全國高端工業級設施農業展示生產基地和全國農產品加工轉型升級示范基地。
2 德州市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2.1 農業產業結構處在調整中,問題突出
德州市是傳統農業大市,但是傳統農業的科技水平低、農產品質量和安全有待提高、規劃經營水平低、資金投入有限、產業鏈條短等問題,制約了向現代化農業發展的速度,農民收入水平低,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在可支配收入和消費支持方面差距依然存在。
2.2 現代農業產業化、專業化程度較低
德州市農業結構相對單一,主要是糧棉、畜牧、蔬菜、林果、水產。作為京津冀“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農業結構調整滯后于市場需求的變化,不能夠很好地滿足市場對于高品質、多樣化的農產品的需求。而且農產品深加工、品牌化程度低,不利于農產品收入的提高。
2.3 農業投入資金相對不足
地方政府對于農業的資金支持有限,農民本身收入偏低,再加上金融機構給予農民的信貸額度小、貸款手續繁瑣、審核通過低,使得農民根本沒有足夠的資金投入到農業中去,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農業發展。資金問題成了限制農業發展的難題。
3 互聯網+背景下德州市金融服務鄉村振興機制研究
3.1 德州市現有金融服務鄉村振興政策
各金融機構積極推行金融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出臺多項政策,如德州市武城農商銀行“雙保惠農貸、土地產權貸、農保通”、德州農行開發區分行“魯擔惠農貸”、郵儲銀行德州市分行“信用村貸款”、人民銀行德州市中心支行頒布《金融服務鄉村振興信貸產品手冊》,這些措施加大金融資源投入,踐行普惠金融理念,破解三農融資難題,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金融支持。
3.2 互聯網+背景下德州市金融服務鄉村振興機制探索
“互聯網+”是一種技術形態,更是一種經濟形態,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發揮著優化和集成的作用,現在也形成了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的經濟形態,深度融入經濟和社會領域。在鄉村金融服務鄉村振興戰略中,互聯網+也必將起到積極的作用。德州市金融服務鄉村振興工作,既要挖掘德州市“三農”工作中的問題與瓶頸,又要集合德州市農業發展現狀和城市建設規劃。金融機構對“三農”的金融供給應該持續增加,從金融產品多元化、創新化、金融服務高效化、實用化出發,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現提出以下建議:
3.2.1 資金集聚,精準扶貧
金融機構提供的信貸產品要有針對性,能夠切實解決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實際問題。金融機構在設計金融產品前必須先進行調研,將三農中所出現的問題以及農民迫切需要解決問題調查清楚,做到有的放矢。積極推進金融互助政策,發展把服務農村信發展為主要業務的新型金融機構,比如農村信用社、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村鎮銀行和農村資金互助社,這類銀行立足于農村市場,服務于農業發展,網點設置遍布于村鎮,可以通過采取流動服務等形式金融服務。
3.2.2 引入互聯網+,強化金融科技水平的提升
金融服務鄉村振興戰略中要引互聯網+、大數據、云技術現代化的技術,利用網絡數據,傳播政策、辦理業務,部分取代傳統的柜臺服務,打破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性,實現金融機構和農民信息資源的共享與第一時間的互通,優化農村地區非現金支付工具受理環境,提升農村地區非現金支付工具普及率。利用互聯網和手機等移動終端為農民提供金融服務。在農村設置電子自助服務設備,把服務網點深入農村,農民可以在家門口辦理一些簡單的金融業務,實現“綜合支付服務不出村”。
3.2.3 持續增加資金投入,從農民需求角度推動金融產品創新
多數金融機構都認可把“兩權”、林權、應收賬款等納入抵質押物范圍,激活農村生產要素的活力,把這些沉睡資本喚醒。金融機構要主動考慮哪些農民有貸款需求,為其開發特色專項貸款。例如現在很多農村青年、返鄉創業大學生、職業農民貸款需求大,他們往往把傳統農業生產和電子商務銷售等現代技術結合,因此可專門為這些從事農村電商創業的人員提供專項貸款。
3.2.4 破除“畏貸情緒”,宣傳農村金融誠信,為鄉村振興提供融資融智服務
很多農民沒有錢用于農業生產和擴大,但又不想或者不敢向金融機構貸款。分析可知,一方面是認知問題,農民從未嘗試過從正規金融機構申請貸款,除了覺得貸款手續麻煩等原因外,很大一部分農戶沒有表現出對大額借款的需求;另一方面是經濟發展水平的問題,農村經濟不活躍、市場不發達;第三方面就是金融機構不重視農村市場,城市對金融的需求激增,對農村金融資源產生虹吸效應,資金大量涌向城市。
金融機構首先為農戶普及金融信貸知識,打破“畏貸情緒”,在廣大農村地區增加服務網點;通過政府、風險補償基金為農民提供擔保,提高貸款成功率。對制約農村金融的誠信問題要高度重視,做到百分之百地采集農戶信息,加強農村金融信用建設,完善農民信用記錄,建成農村信息服務中心,最終形成全國范圍的信息網,在國家政策法規的引導與監督下,農戶遵守誠信原則,為農村金融營造良好的氛圍。
[參考文獻]
[1] 林宏山.創新金融服務鄉村振興戰略路徑研究[J].福建金融,2019(03).
[2] 孫學立.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互助金融體系構建研究——以山東省為例[J].山東行政學院學報,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