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英
[摘 要]經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歷了歷史性的飛躍,中國的基本國情和人民的需求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為了滿足我國目前的需要并且解決我國現有的矛盾,我們需要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進程,讓全國人民更加公平地享有基本公共服務的權利,消除地區以及城鄉及其他地區的發展不平衡,以便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關鍵詞]公共服務;均等化;對策
[中圖分類號]D630 [文獻標識碼]A
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指由政府制定相關的規章制度,使得公民享有地基本公共服務更加均等,確保各地區、城鄉和各階級人民能夠平等的享受改革開放帶來的經濟發展成果。它需要中央和政府的財政能力均等化,只有各地政府的事權與財權均等化,才能更好地促進服務的發展,才能更好地落實各族各地的人民共同平等地享有國家的成果。 這就需要完善公共財政體系,讓各級地政府財政權力均等化,這樣才能更好地服務人民,使得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滿。
1 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內涵
所謂的公共服務,一般是指直接關系到民生問題的基本公共服務,例如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或者它指的是除了基本服務之外的一般公共服務,例如國防和行政等。我國的基本服務是與國情密切相關的,在經濟不發達階段,國家的財力相對不足,無法滿足人民的各種基本需求,因為公共服務范圍較小,在我國強起來的時候,我國財力充足,公共服務的范圍也隨之擴大。
均等化從字面上可以理解為公平、平等,但是這需要一個過程來協調與平衡。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是為了讓每個公民享有平等的權利,使每個公民享有的服務在數量和質量上都能基本相同。而所謂的基本公共服務意味著政府為公民提供符合當前發展水平的基本公共服務,能夠反映每個公民的公平和公正。它的含義是國家應該制定統一的基本公共服務的規則和條例,使公民享有平等機會,結果大致相同。而且公民具有自主選擇權及知情同意權等,要使得公民享有的公共服務的差距在可接受的范圍內,它的服務重點應放在貧窮和偏遠地區。基本公共服務通常有三個標準:最低標準、平均標準和相等標準。第一種是指政府能夠對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務有一個最低限度的保證,讓所有公民都能享有;第二種意味著這些國家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務達到中等水平,公民享有的權利差距在可接受的范圍內;第三種即是最高標準,使得公民的基本公共服務結果相等。它所能夠達到的標準與國家的經濟情況息息相關,隨著國家經濟的繁榮,政府所能提供的相關服務的標準也會隨之升高。
2 我國目前的情況
中國的基本公共服務工作已經開展,并且已經做出了實現均等化的努力,但在這個過程中仍然存在許多問題。
2.1 地區發展不平衡
改革開放初期,中央提出讓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再帶動其他地區的發展,進而選擇了幾個臨海城市作為試驗點展開計劃,在這些試驗點的方針政策上是有一定的偏斜的,目的是為了使這些地區先發展起來。可是,現如今,臨海城市和西部地區的發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貧富差距尤為懸殊,雖然西部地區的地理位置不佳,但是因為相關的政策不夠使得西部的經濟發展緩慢,遠低于東部和中部地區,而基本公共服務與經濟情況也是相似,同樣也是低于中部和東部。
2.2 城鄉發展不平衡
我國的城市和鄉村之間制定的制度和管理條例一直以來都是大不相同的,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這種差異并沒有消除,因而隨著改革開放計劃的開展,城鄉之間的差距也越發嚴重。與城市相比較,農村地區的教育、醫療和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遠遠少于城市。而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基本就是財政的問題,政府在事權與財權上的不平等,以及各地各級政府之間的責任不夠明確,最終導致了地區和城鄉的發展不平衡。國家沒有明確強調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稅收分享制度改革中的支出管理責任,導致財政權力集中在最高水平。但是,各級地方政府的權力使得地方政府似乎不足以提高基本公共服務的經濟能力,難以實現均等化。因此,在實現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過程中必須重視以上這些問題,只有重點著手去解決這些問題才能更早地實現目標。
3 實現相關服務的基本要求
平等公共服務的基本要求是在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前提下,去調動政府領導下的公民積極性。建立健全的相關體系,使得各城區、鄉村間的公民都能享有大致相同的基本公共服務。
第一步是要能夠確定基本公共服務的標準。我國的各地區發展極度的不平衡,對于基本公共服務的提供上也是如此,因此需要有一個標準來衡量各地區所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務達到何種水平,究竟還需要加快和改進多少才能實現它的均等化。在這個標準中應該明確指出基本公共服務所提供的范圍、最低標準等,并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安排到各階級政府嚴格落實。
第二是基本公共服務的財政資源,在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開展過程中,財力是極其重要的因素之一。在公共財政的支出上進行完善,改進相關制度,保障政府的預算多于實際所需用度,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事權和財權上進行合理的規劃,它將使地方政府能夠更好地平衡相關基礎服務。
第三是要建立明確的基本公共服務的供給模式。基本的公共服務是由各地方政府所提供的,在這個過程中可以鼓勵民眾多參與,進行創新改革,以此來調動民眾的積極性,更好地?開展服務,實現政府來主導,市場為引導,社會充分參與其中的供給模式。
第四是要制定系統的相關服務制度。只有制定相關的規章制度,才能更有效地促進基本公共服務的實施,加快實現均等化。制度的建立需要考慮到國情,調動各政府和各階級的積極性,考慮各個方面的方針政策,充分考慮到民眾的需求和所能實現的最大范圍,促進優化、限制、重點和禁止開發的功能,進而才能提高服務效率和質量,使得公民享有的服務更加全面。
4 如何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4.1 推進政府職能的轉變
要轉變政府的職能,推進公共服務型的政府,將中央和各級政府的事權與財權安排妥當,讓其相匹配,使財政體制得到完善。在市場經濟中政府是主導地位,政府需要對市場發揮自己的作用,把工作的重心放在為市場主體服務、為公民服務以及創造好的發展條件,使得市場經濟更加繁榮發展。改變政府的發展理念,建立堅持以人為本、堅持全面協調的可持續發展觀的理念,將經濟的發展與社會的發展都放在首要位置,不厚此薄彼,并不僅僅是對政治、經濟和文化進行改革,政府也有責任加速社會的發展。
4.2 政府間支付力度的轉移
要想基本公共服務能夠實現均等化,政府間支付力度的轉移是必需的,它可以實現支付目標以及收入的再分配,使得各地區以及城鄉間的服務能夠均衡地發展。對于不發達的西北地區以及鄉村可以作為政府重點扶持對象,給予足夠的資金以提高他們的基本公共服務的能力,讓轉移支付能夠滿足服務的均等化,以消除各地區及城鄉間的發展不平衡。
4.3 構建社會公共化服務
在社會的發展中,動員各種社會力量例如各種民間組織、社會群體加入基本公共服務,可以使得公共產品的供給能力得到發展,從而使得公共產品的數量及質量增加,最終得以提高公共服務的水平。基本公共服務不僅僅只能完全依賴于政府,作為社會中的一員,大家應該主動自覺地加入到社會的建設中,為社會的發展做貢獻,使得大家能夠共同享有社會發展所帶來的成果,提高基本公共服務,最終才能實現我們的均等化目標。
4.4 完善制度及相關法律法規
在開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過程中,需要建立相關的條例和法律法規,從而能夠使得政府在其中的責任得到規范,能夠明確政府的職責范圍,重點關注公共服務方面,不花過多的心思在其他經濟建設領域中。逐步建立基本公共服務相關法律法規,并在現行法律法規中加以完善。 對于基本公共服務的重大項目,政府應加強社會各組織之間的聯系,明確政府在后續服務中的責任,并依照法律法規處理公共財政。
5 總結
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需要從中央與政府的事權與財權上的不匹配入手,重點關注地區與城鄉間的發展不平衡,改善政府的職能,轉變支付方式,呼吁社會的各種組織共同參與社會的基本公共服務中來,再用相應的制度和法律法規來約束,以使得這個目標能夠更加快速地實現。
[參考文獻]
[1] 孫德超.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基本原則[J].地方財政研究,2017(54).
[2] 遲福林.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J].中國改革發展研究院,2016(53).
[3] 張秀清.淺議積極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J].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54).
[4] 張輝.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問題研究[J].經濟學,201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