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新棟
[摘 要]當今社會,信息是重要的戰略資源和財富,農村信息資源的匱乏直接導致了農村的信息貧困。信息貧困成為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應積極宣傳,加大投資力度、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為農民獲取信息提供物質保障和信息渠道,通過農業科學技術信息的推廣和應用,不斷提高農民信息素養。
[關鍵詞]農村;信息貧困;對策思考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識碼]A
1 農村信息貧困的概念
農村信息貧困是指在信息化時代,由于受客觀環境條件或者主觀發展落后的制約,導致當地在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信息資源開發運用、信息技術推廣和更新能力上顯著低于所處歷史時期的一般發展水平而形成的新的社會貧困現象。
從辯證角度看,信息貧困分為絕對的信息貧乏和相對的信息貧困:絕對信息貧困指信息貧困地區對信息基礎設施的占有量、信息服務的享有權處于絕對低的水平,無法滿足日常最基本的需要;而相對的信息貧困主要體現為“數字鴻溝”,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城鄉或者區域內的信息化及階層信息化差距。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關系著我國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與穩定,決定著整個社會的發展水平。農村信息貧困嚴重影響了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農民經濟的收入,消除農村信息貧困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
2 農村信息貧困的成因
農村信息貧困主要表現在農民擁有媒介資源少,接觸媒介種類和信息內容單一,適于農民的信息偏少、農民缺乏信息資源。其主要原因是媒介的產業屬性、廣大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滯后、農民科技文化素質較低、政府扶持力度不夠等。通過對農村信息貧困的成因進行分析,才能找出農村信息貧困問題的解決對策。
2.1 農村基礎設施薄弱
農業基礎設施是指為我國農業生產過程所提供的基礎性服務,是從事農業生產所必需的設施,對農業生產發展影響巨大。從發展實際情況來看,農業生產基礎設施的投資在農業內部基本設施建設的比重較小,一些地區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性認識缺乏,對農業生產基礎設施投資范圍還局限在傳統農業基礎設施領域,新型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沒有得到財政的足夠支持,在無形中減緩了新興農業基礎設施發展速度。由于缺少可利用的信息基礎設施,農民不能有效利用信息資源,造成了農村的信息貧困。
2.2 農民的信息能力有待提高
農民信息意識方面比較薄弱。由于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及經濟水平相對落后,農業信息資源數據庫建設不足,共享性不強,造成農民對信息的分析、處理、利用能力較低,對一些農業生產信息難以獲得,造成了信息貧困。調查顯示:占67.4%的農民能夠認識到信息及信息技術的重要作用,但對信息的重要性認識上仍停留在淺層次上,在信息獲取的主動性上及信息技術使用的行為傾向性上表現出明顯的不足,91.2%的農民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是廣播電視,很少利用網絡媒體查詢生產、生活信息。大部分農民的信息利用能力尚不適應信息社會的基本要求。
2.3 農村信息人才匱乏
在我國不少農村普遍存在著信息閉塞、信息滯后等現象,存在著農村信息專業人員年齡層次偏大,學歷層次偏低,對信息的分析、利用和處理不及時,在生產和生活中對信息的搜集、分析、轉化能力不夠;能夠使用智能手機獲取需要的農業信息,主動下載、保存、利用農業信息的農民很少,大部分農民希望獲得一些計算機網絡方面的技能,但缺少信息專業人才的幫助,急需招收各類專業人才加強農村信息化建設隊伍。
3 農村信息貧困問題解決對策思考
針對農村基礎設施薄弱、農民信息意識淡薄、信息人才匱乏等問題,應積極宣傳,加大投資力度、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為農民獲取信息提供物質保障和信息渠道,通過農業科學技術信息的推廣和應用,不斷提高農民信息素養,改善農民生活水平,消除農村信息貧困。
3.1 積極宣傳,提高農民信息素養
信息素養是在信息化時代人們具備的一種基本能力,它包括判斷什么時候需要信息,如何去獲取和評價信息,以及更有效利用信息。農民的信息素養是實現自身全面發展的客觀要求,要使農民適應現代信息社會環境,就要培養和提高農民的信息素養水平。農民只有提升信息素養,樹立信息意識,掌握現代信息技術和信息利用技能,才能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對個人需求的信息進行發掘、評價和加工。并且充分利用信息渠道,獲得致富的真經,找到致富的路子。擺脫信息貧困的制約,從根本上消除信息貧困和信息鴻溝的現象。
3.2 加大投入,加快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帶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基礎,基礎設施的改善和增加是農村信息環境發展的有力支撐。應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通過投資主體多元化促進激勵機制的建立或健全,鼓勵社會資本參與農村基礎設施投資運營,確保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擁有足夠資金的支持。激勵各類經濟主體參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鼓勵和支持民營資本在道路建設、灌溉基礎設施、大型農產品交易市場、農田耕種設備以及信息和通信技術設施等重?點領域加大投資力度。
3.3 科學整合,多渠道加強農村信息資源建設
農村信息資源建設直接影響著信息是否被有效傳遞。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是解決農村信息貧困的根基。第一,建立最基本的硬件基礎設施包括因特網、移動通信基站等,推動光纜進村、寬帶入戶,實現以涉農信息為主的綜合信息交互式服務,提高各鄉鎮村莊的網絡覆蓋率;第二,加強農村信息化站點建設,將農民手中的各種信息設備有機融合,建立完善的信息網絡服務體系。并對網絡信息進行適合農村用戶特點的有效分類導航服務,使農民充分了解到農業有關政策信息、農村勞務信息、農業氣象信息、農產品市場價格行情、農作物銷售信息、養殖技術信息等,通過綜合服務信息平臺形成一條農村信息服務鏈。
3.4 培養人才,加強信息化建設隊伍
對農民進行文化教育、技能和信息素質方面的培訓,使農民懂得如何利用網絡獲取信息并對信息進行處理、分析和利用,為推進新農村建設提供人才智力支持,對解決農村信息貧困具有重大意義。第一,加強農村信息化人才的培養。組織專家舉辦農業信息技術培訓班,利用遠程教育和短期培訓等形式對農業科技人員、農民技術員及有興趣的農民進行培訓,編寫便于農民閱讀的網絡資源使用指南小冊子等,以提高他們組織開展農村信息體系建設的能力和自身的服務水平。第二,利用大學生寒、暑假時間的社會實踐活動。大學生具備培訓農民信息技術的素質,寒暑假時間與農民的閑暇時間較為一致,可以為農民普及電腦使用知識、對農民進行信息技術的指導與培訓。
[參考文獻]
[1] 吳名勇,周建良 孫昌東.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現狀[J].科技視界,2018(23).
[2] 李靜,王建軍.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中農民信息素養現狀及對策研究[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5(03).
[3] 張孟嘉.基于農村信息貧困的安徽農村信息環境調研及分析[J].農業網絡信息,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