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霞
[摘 要]近年來,在基層治理的實踐中出現了“三位一體”的治理模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本文通過分析鄉村治理目前面臨的困境,以及德治、法治和自治三者的具體內容和其各自在鄉村社會中實施的優勢和不足分析,認為:德治是自治和法治的基礎,法治是自治和德治的保障,自治是德治和法治的最終目標,將三者有效地應用于鄉村治理中有利于提高鄉村的自治水平,健全自治、德治、法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推動國家治理體系的發展。
[關鍵詞]德治;法治;自治
[中圖分類號]D422.6 [文獻標識碼]A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許多地方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積極探索和推進地方治理現代化,取得了積極的成效。新時代我國鄉村治理方式有了新要求,在相對封閉的鄉村社會中,對德治、法治和自治之間的關系進行深入分析,有利于自治、德治和法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的實際運用和完善。
1 鄉村治理現狀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建立國家治理體系和地方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的要求,各地都在積極地探索和實踐。我國鄉村社會實行村民自治制度,大大提升村民的政治參與積極性,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鄉村社會的面貌。但是距離形成地方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還有很大的差距,并且面臨著一些困難。鄉村是一個熟人社會,具有相對封閉的特征。幾千年的封建王朝乃至民國期間,由于國家治理能力的不足,政權力量無法延伸到鄉村社會,基本上都是沿用了“皇權不下縣,縣下皆宗族,宗族皆自治”的國家治理體系。鄉村治理主要依靠村規民約等非正式制度,即由生活在這塊共同區域的人們經過長時間的探索而形成的被普遍認同和接受的規則。現代時期,鄉村社會的人情關系依然嚴重,遇到事情首先想到的是通過制度外的方式解決問題,與依法治國的要求不符。鄉村自治流于形式,取得的效果不佳。為了保障農村村民實行自治,由村民群眾依法辦理自己的事情,發展農村基層民主,促進農村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我國自1998年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規定“村民委員會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使我國的村民自治得到了制度保障,但是在實際運行中卻出現了種種問題:鄉政府與村委會成員之間相互串謀,妨礙村民自治,謀取私利,損害農村村民的利益,使國家的一些惠民政策得不到正確執行,難以取得預期的效果,出現了國家政權的內卷化;村民本身的民主參與意識不強、習慣被管理、被剝削而默默承受利益損失,沒有認識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這些困難都對我國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提升地方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提出了挑戰。
2 德治、法治與自治在鄉村治理中的關系
2.1 德治、法治、自治的具體內容
2.1.1 德治的具體內容
我國一直是一個禮儀之邦,強調以德服人、睦鄰友好。德治是指“用道德規范人們的行為,調節個人與家庭、社會與國家的關系,管理國家事物的治國方式”。德治思想主要是由儒家提出,它強調治理國家和社會要通過內在精神來約束外在行為,要不斷地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 強調禮儀和秩序,主張愛人,與周圍的人和睦相處,在國家治理中屬于一種“軟實力”。德治有著不容忽視的社會功能。它能夠通過引導的方式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促進公民個人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利于構建和諧文明的社會。
德治不同于法治,不依靠外部的強制力量對違反既定規則的人們進行懲罰,而是通過無形的道德輿論壓力使其自我反省和改進,是一種比較溫和并能夠根治不法行為的方式。而法治則是比較強硬并且大部分情況下都是針對某次具體的行為進行的處罰,不涉及其內心深處,所以是一種“治標”的方式。
2.1.2 法治的具體內容
法治是相對于人治而提出的一種治理國家的方式,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標志。依法治國是我國的基本方略之一,它強調利用明確的法律條文來治理社會和國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存在特殊群體,是一種理性的國家治理工具,屬于一種正式的制度。由于法律條文是由國家相關立法部門制定的,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所以法治具有程序的規范性和較強的執行性。依法治國的幾個關鍵要求為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進程中,一定要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法治是調節社會利益關系的基本方式,是市場經濟國家進行社會治理的基本準則和手段。 法治的社會功能主要在于解決社會中的各種糾紛以整合社會、保障社會的法律秩序、維護公平正義。法律條文涉及了人們社會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可以調節人們之間的利益沖突,利于形成良好的社會秩序。同時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在生活中,人民的權益受到他人或者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侵害時,可以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利于緩和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的穩定。
2.1.3 自治的具體內容
與傳統以政府為單一的管理主體相比,人民由被動地位轉到主動地位,對涉及自身利益的事情可以通過協商的方式自我解決、自我管理,切實實現了人民是國家的主人的承諾。歷史證明,基層人民有著較強的創造力,將屬于他們的事務管理權返還給他們,不僅節約了政府的管理成本,而且提高了基層人民的活力、自主性,增強了國家和政府的合法性。自治是社會治理現代化的目標,但是目前我國基層社會實現自治的條件還不是很成熟。自治強調的是人民的充分參與和利益表達,要求有多元主體存在。而目前我國基層人民的民主參與意識以及表達能力有待加強、基層社會的社會組織培育不夠充分,自治并不能取得較好的成效。
2.2 德治、法治與自治的關系
2.2.1 德治是法治和自治的基礎
德治是法治和自治的基礎。一方面,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鄉村地區也出現了一些違背孝道、知法犯法等道德滑坡等不利于鄉村社會和諧發展的現象,降低了村民的幸福感。對待這些突出的社會問題,如果不從社會治理的核心“人”入手,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村民的道德素質,發揮其內在精神約束外在行為的作用,而僅僅針對鄉村社會中出現的某項具體的事情而采取措施解決,那么鄉村治理的成效將十分有限,并且可能會提高治理成本,從經濟學的角度看,是一種不經濟的現象。
另一方面,由于在社會的快速發展中,鄉村社會有著相對封閉的特征,故其保留下來了部分被人們高度認可的村規民約。在現代的鄉村治理中依然在發揮著作用,這些“遺產”是德治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歷史角度看,在鄉村社會中,村民對于法律有著敬畏的心理。一般只有涉及侵犯他人的生命權或者偷盜巨額財產等觸犯國家規定的法律時,村民才會被按照法律處罰,其它的基本是本村內部由族長依照村規進行處罰。在這樣的背景下,如果采取強制手段要求必須適用法律的方法來解決村民之間的問題,不僅會大大破壞鄉村社會原有的淳樸民風,動搖鄉村治理的根基,還會帶來社會人情冷漠的負面影響,危害社會的穩定。故在當代的鄉村治理中,筆者認為德治是一切治理方式的基礎。
2.2.2 法治是德治和自治的保障
法治是地方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也是地方治理現代化的重要表現形式。法律是維護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在鄉村治理中,法律為德治和自治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對這些人來講,如果僅僅用道德譴責來處罰,顯然是無效的。這時就需要運用法律的方法來懲罰不法分子,來保護其他村民的合法權益。故從這一層面看,法治是德治最有力的保障。同樣,我國有明確的法律條文規定,我國基層農村實行村民自治制度。村民擁有較大的自主權,進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雖然與市場經濟相配套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但全社會的法治意識、法治思維還沒有較好地樹立起來,這影響了社會治理的績效和市場經濟的健康運行。我國的政治體制中有5級政府,鄉村社會處于最底端,中央政府制定的惠農政策往往在下傳的過程中變樣,甚至大部分鄉政府對鄉村的自我管理進行干涉,侵害了其自治權。村民自治實踐中出現此類現象的原因有多方面,最主要的原因是基層公務人員和村民的法治意識不強,缺乏嚴格執法和用法的能力。在鄉村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時候,村委會班子要帶領村民運用法律武器進行維權,還鄉村完整的自治權利。為了更好地發揮法治在鄉村治理中的作用,目前基層政府應加大法治宣傳力度,提高基層公務員的法治意識和執法能力,培養村民的法律意識,提升鄉村治理的自治水平。
2.2.3 自治是德治和法治的目標
自治是現代社會治理的基本目標。我國的自治制度實施較早,但是由于在實踐中因為政府的大包大攬,對鄉村社會治理干預較多,壓縮了村民自治的空間。并且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中出現了海量的信息和多元的社會需求,由于政府自身管理能力是有限的,無法對大量的社會事務進行有效管理,尤其是面對鄉村問題時,很難準確地了解村民的利益訴求,僅僅靠政府來進行利益調節明顯是不經濟的。那么這就需要村民自身、社會組織和志愿者等第三方主體參與進來,與政府一同治理鄉村,自治是未來鄉村治理的主要方向。
鄉村社會有適宜自治制度生長的土壤。由于村民長期生活在一個特定的區域內,有著深厚的社會資本基礎。費孝通先生認為鄉村社會是一個熟人社會。熟人之間的關系是“強聯系”,在這種聯系中會產生一種“厚信任”,鄉土社會這種由“強聯系”而產生的信任,翟學偉教授把他叫做“關系信任”。傳統的鄉村治理方式——德治在農村社會中形成了一種非正式權威,在鄉村的公共事務治理中往往比法律這種正式權威有效。無論是使用道德還是法律的方式來治理鄉村社會,它們的目標是一致的,即營造更好的鄉村秩序,在法律框架內實行有效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自治是德治和法治的最終目標。
3 結語
“三治”體現了一種鄰里守望、民眾自決、社會自治的愿景。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蘇竣說,法治、德治、自治相結合是社會基層治理的一次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和集成創新,其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人民群眾,實現了政府服務、公民自治、道德共建的有機互動,也實現了法律與村規民約的互動。本文通過對德治、法治和自治內涵的介紹以及在鄉村治理中的相互關系分析,認為在鄉村實行“德治、法治和自治”三位一體的新型地方治理模式是有效的。相關政府和部門應該積極向浙江省桐鄉市和德清縣學習先進經驗,加大法治宣傳力度,強化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法治建設體系,建立以評立德、以文養德、以規促德的德治建設體系,完善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監督的自治建設體系,激發鄉村社會的治理活力,形成多元化的治理格局。
[參考文獻]
[1] 章榮君.鄉村治理中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的關系解析[J].行政論壇,2015,22(03).
[2] 陶克強.桐鄉首創的“自治、法治、德治”寫入十九大報告[N].嘉興日報,2017-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