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啟祥


【摘 要】目的:超聲聯合神經刺激儀定位引導臂叢神經阻滯麻醉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在我院收治的68例上肢手術患者,將患者均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各有34例。對照組開展超聲定位引導臂叢神經阻滯麻醉,實驗組行超聲聯合神經刺激儀定位引導臂叢神經阻滯麻醉。結果:實驗組患者治療的優(yōu)良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結果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實驗組患者操作平均時間、阻滯運動神經有效、阻滯作用完善時間明顯少于對照組患者,結果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超聲聯合神經刺激儀定位引導臂叢神經阻滯的麻醉效果非常理想,具有持續(xù)時間長、起效快、阻滯完善、穿刺準確及并發(fā)癥少等優(yōu)點,前景廣闊,值得在臨床上推廣。
【關鍵詞】超聲;神經刺激儀;定位引導;臂叢神經阻滯麻醉;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R614.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19)22-0-02
臂叢神經阻滯(brachial plexus block,BPB)是理想合理安全的麻醉方式,主要通過將局麻藥物注入臂叢神經干周圍,起到阻滯其所支配區(qū)域神經傳導地作用[1]。超聲引導定位能通過超聲成像技術直接觀察到肌間溝臂叢神經及其周圍組織結構,并能引導穿刺針接近目標神經,且能觀察到局麻在神經周圍的擴散[2]。我院為了分析超聲聯合神經刺激儀定位引導臂叢神經阻滯麻醉的臨床效果,作出以下報道。
1 資料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在2017年1月~2019年2月作為研究時間段,在我院收治的68例上肢手術患者,將患者均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各有34例。[3]排除凝血功能異常、精神障礙、語言及聽力障礙、穿刺部位皮膚破損或感染、患肢鎖骨外傷及神經外傷史、外周神經疾患及糖尿病。本次研究對象和家屬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本次研究經過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對照組男19例,女15例,年齡22~73歲,平均年齡(43.27±3.12)歲;實驗組男21例,女13例,年齡24~74歲,平均年齡(44.25±4.15)歲。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數據差異為P>0.05,不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開展超聲定位引導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患者取仰臥位,頭偏向對側,患肢外展90°,前臂外旋,肘關節(jié)屈曲,手背貼床呈行軍禮狀,進行常規(guī)消毒。探頭置于鎖骨上窩,根據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檢查情況確認鎖骨下動脈及第一肋,鎖骨下動脈外側緣確認鎖骨上臂叢神經;將探頭調節(jié)到合適的位置,垂直于臂叢神經走行,成像清晰后進行平面外技術穿刺,左手維持探頭,右手持穿刺針和探頭長軸垂直,前、中斜角肌間溝進針,進針角度和超聲束平面之間呈現45°,利用超聲觀察穿刺針移動情況。實驗組行超聲聯合神經刺激儀定位引導臂叢神經阻滯麻醉。先以頻率2Hz、電流1.0mA進行神經刺激,當出現明顯的肌肉震顫后逐漸減小電流至0.4mA仍有明顯的肌肉震顫,緩慢退出針芯,進針時根據神經刺激儀來確定最佳藥物注射部位:在超聲引導下見穿刺針尖快接近患者神經時,降低刺激電流,同時調整針尖方向及深度,直至電流降低到0.3~0.4 mA參數時仍有明顯肌肉收縮,進行穿刺針的固定,回抽未見血液、腦脊液或者是氣體時,注入局麻藥0.4%羅哌卡因25 mL。
1.3 觀察指標 (1)本次研究中兩組患者麻醉效果判定標準如下:①優(yōu):患者在術中沒有出現疼痛感;②良:患者在術中出現輕微疼痛感但不影響手術的進行;③差:患者在術中疼痛感強烈,對手術產生影響,需要應用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2)觀察兩組麻醉效果:操作平均時間、阻滯運動神經有效、阻滯作用完善時間對比。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數據均采用SPSS 24.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單位用()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比較兩組患者的麻醉優(yōu)良率 詳情如表1。
2.2 比較兩組患者操作平均時間、阻滯運動神經有效、阻滯作用完善時間 詳情如表2。
3 討論
臂叢神經阻滯效果是否滿意的關鍵在于給藥部位的準確性,傳統(tǒng)的依靠體表解剖標志定位進行半盲探的方法,因精確度較差易誤傷血管和神經組織,近年來已逐漸被淘汰。既往研究報道神經刺激儀引導下鎖骨下入路臂叢神經阻滯的成功率在44%~100%,這可能與定位目標運動的方法、定位成功的標準以及手術部位有關。
Williams等應用超聲聯合引導進行鎖骨上臂叢神經阻滯,可以明顯提高阻滯效果,通過實時監(jiān)測顯像可以在神經周圍多點注射局部麻醉藥,形成環(huán)形給藥的方式包繞神經,提高阻滯效果[7]。避免了傳統(tǒng)的異感定位法定位的盲目性,提高阻滯效果,降低穿刺相關并發(fā)癥及神經損傷的發(fā)生率。當前醫(yī)療技術不斷提升,超聲技術也不斷引入到臨床中,在超聲引導下為患者實施臂叢神經阻滯麻醉的方法由于具有較多的優(yōu)勢而被廣泛應用于臨床中,雙重引導下的神經阻滯具有定位精確,操作簡便等優(yōu)點。這樣麻醉師的視野更加清晰與開闊,提高了麻醉成功率,減少了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本次研究顯示,實驗組患者治療的優(yōu)良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結果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實驗組患者操作平均時間、阻滯運動神經有效、阻滯作用完善時間明顯少于對照組患者,結果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超聲聯合神經刺激儀定位引導臂叢神經阻滯的麻醉效果非常理想,具有持續(xù)時間長、起效快、阻滯完善、穿刺準確及并發(fā)癥少等優(yōu)點,前景廣闊,值得在臨床上推廣。
參考文獻
李鵬,蔡兵,李美亭.超聲聯合神經刺激儀引導兩種臂叢神經阻滯定位方法的比較[J].臨床麻醉學雜志,2015(7):644-646.
敖程斌,黃月紅,胡戰(zhàn)兵.超聲聯合神經刺激儀定位引導臂叢神經阻滯麻醉的臨床分析[J].臨床超聲醫(yī)學雜志,2017(1).
陸云梅.超聲聯合神經刺激儀引導臂叢神經阻滯的效果[J].江蘇醫(yī)藥, 2016,4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