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俊云



【摘 要】目的:分析偏頭痛伴眩暈癥予以中西醫結合療法的有效性。方法:納入2016年10月至2018年12月收治136例偏頭痛伴眩暈癥患者作平行對照研究,以就診序列單號或雙號分組,68例單號入對照組,68例雙號入觀察組。兩組接受常規西藥治療,觀察組加服中藥湯劑;擬定中醫證候積分、眩暈發作改善情況、臨床療效及其用藥后不適癥發生情況作觀察指標,對西醫單用和中西醫結合療法的應用價值予以評析。結果: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治療后中醫證候積分更低、治療總有效率更高,停藥周期內眩暈發作次數更少、程度更輕(P<0.05),但兩組不適癥發生率數據對比均衡(P>0.05)。結論:偏頭痛伴眩暈癥輔以中西醫結合療法有益于中醫證候的高效緩解,整體療效的提升,可避免病情反復發作,且對機體的不良刺激輕,值得借鑒。
【關鍵詞】偏頭痛;眩暈;中藥湯劑;氟桂利嗪;鹽酸倍他司汀
【中圖分類號】R44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19)22--01
作為一組嚴重干擾正常生活與工作的原發性疾病,偏頭痛受到了臨床的廣泛關注。就現階段研究所知,偏頭痛好發于青春期,遺傳因素、內分泌和代謝因素、飲食和藥物、精神因素均可參與該疾病的發生和發展。更為重要的是,偏頭痛可反復發作,常伴發眩暈癥,加重惡心嘔吐、視覺功能障礙、嗜睡等病癥,令發病者痛苦不堪。盡管按照臨床表現,偏頭痛有先兆型偏頭痛、無先兆偏頭痛、特殊型偏頭痛之別,但僅僅依托于臨床癥狀表現并不能明確病情,仍需腦電圖、顱腦CT、腦脊液檢查等輔助檢查,以便為臨床的治療提供更為確切的參考資料。目前,在偏頭痛的治療方面,并舉預防性治療和發作期治療,且伴隨著中西醫結合理念在各級醫療機構的盛行,臨床多推崇以中西醫結合療法施治。為進一步印證西醫療法與中西醫結合療法的療效差異,從不同的角度提出偏頭痛的中醫治療方案,筆者開展了平行對照研究,現就相關研究成果作如下匯總。
1 資料與方法
1.1 基線資料 納入2016年10月至2018年12月收治136例偏頭痛伴眩暈癥患者作平行對照研究,以就診序列單號或雙號分組,68例單號入對照組,男女分別為27例、41例,年齡區間21-52歲,以38歲者居多,病程年限1-3年,發病2年者居多;68例雙號入觀察組,男女分別為29例、39例,年齡區間23-50歲,中位數為39歲,病程年限1-4年,中位數為2年。以獨立樣本分析法對兩組上述基線資料進行對比均衡可比(P>0.05)。這兩組患者的狀況的描述不一致。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予以西醫療法 以氟桂利嗪膠囊(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30003),5mg/d,睡前服用。鹽酸倍他司汀片(東北制藥集團沈陽第一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1020946),每日3次,5mg /次。治療周期為兩周,療程結束后隨訪三個月,于第三個月末作療效統計。
1.2.2 觀察組予以中西醫結合療法 按照與對照組相同的方法開展西醫療法,與此同時,配制中藥湯劑,精細稱量10g白芷、10g川芎、6g地龍、10g當歸,全藥入水(1000ml)溫火煎煮留汁200ml,分別于早餐、晚餐后溫熱服用100ml。
1.3 評價標準[1] 對兩組治療前及治療后三個月的臨床療效、中醫證候積分進行統計,并對比停藥后一個月內眩暈癥發作的次數以及嚴重程度,用藥期間不適癥的發生率。①偏頭痛伴眩暈的中醫證候積分評價依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由無到輕度、中度、重度依次以0分、6分、12分、18分標記主要癥狀(頭痛和眩暈)、以0分、2分、4分、6分標記次要癥狀(惡心嘔吐、心煩易怒、口干伴苦、夜寐不安);②療效評價以中醫證候完全緩解,三個月隨訪期內病情無復發為治愈,以中醫證候部分緩解,頭疼和眩暈較少發作且持續時間縮短或程度減輕為顯效,病情無明顯的好轉跡象或是呈惡化趨勢視為無效。③眩暈的發作程度視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基本不受影響的輕度眩暈為1分,存在一定不良影響的中度眩暈為2分,無法正常生活和工作的重度眩暈為3分。
1.4 統計學分析 本研究數據統計使用SPSS18.0這一軟件進行分析,對計量、計數指標分別以()、[n,(%)]表示,依次以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統計治療前后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的變化,見表1。
2.2 統計停藥后兩組患者眩暈發作情況,見表2。
2.3 統計兩組整體治療效果,見表3。
2.4 統計兩組用藥期間不適癥發生情況
兩組不適癥主要表現為消化道不良反應,每組各2例,對照組另有1例輕微嗜睡,觀察組不適癥發生率與對照組相當(2.94%VS4.41%),數據對比均衡(P>0.05)。
3 討論
現代病理學將偏頭痛歸為神經血管性慢性疾病,但就其發病機制仍有血管學說與神經學說爭論,前者將偏頭痛的發病歸結于顱內血管收縮,只是視覺神經元對缺血的敏感性明顯高于其他神經元,故發病后最早出現的先兆以視覺為主[2],而其他神經系統的病變則會在神經元功能受損的進展中一一出現;后者將神經功能的改變視為偏頭痛發作的首要因素,而繼發性改變主要體現于血流量的變化,故擴展性皮層抑制被認為是偏頭痛發病先兆,其中5-羥色胺參與頭痛的發生和發展。事實上,隨著臨床對偏頭痛研究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學者支持血管和神經系統病變雙雙作用于偏頭痛的觀點,這為偏頭痛的規范和科學治療提供了理論依據。
眩暈癥是一組以自身旋轉或外物旋轉為主要特征的病態癥狀,因發病時可產生天旋地轉感,難以起身,嚴重者可出現惡心嘔吐,故可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產生嚴重干擾,應予以重視。在偏頭痛伴眩暈癥的西醫治療中,鹽酸倍他司汀、氟桂利嗪均有著廣泛的應用,前者適用于美尼埃綜合征、大腦血液供給短缺所導致的眩暈、頭暈、嘔吐等癥狀,是組胺類血管擴張藥物[4],后者適用于多種血氧供給不足的神經系統疾病的治療,且在偏頭痛的臨床治療中的應用效果被證實優于苯噻啶,在眩暈癥的臨床治療中應用效果優于桂利嗪[5]。二者基本上均是通過對血管收縮的長效抑制、阻礙鈣離子的大量內流以及前庭的抑制等發揮藥效,達到毛細血管穩步擴張、大腦微循環改善、前庭并耳蝸血流量提升的目的。
祖國醫學將偏頭痛稱之為“厥頭痛”,其病機歸結于氣血失調、痰瘀阻弊經絡,在活血的同時化痰祛瘀是治療的的首要原則[6-7]。在本次研究中,我們所擬中藥方劑內含四種中藥材,其中白芷可活血排膿、解表止痛,川芎可活血祛瘀、祛風止痛,地龍可清熱通絡、活血化瘀,當歸可補血活血、調經止痛,共用四物有利于糾正逆亂的氣血,疏通阻滯的脈絡,消散互結的痰瘀,可有效改善偏頭痛伴眩暈癥。通過本次研究發現,治療后觀察組中醫證候積分降至(8.68±1.96)分,對照組降至(14.01±2.20)分,觀察組降幅更為明顯(P<0.05),提示在常規西藥基礎上加用中藥內服療法可在循序漸進中改善病癥;觀察組停藥一個月內眩暈發作次數少于對照組,發作程度更輕微,這主要得益于常規西藥與內服中藥的協同作用得到強化,故更利于眩暈癥的控制和緩解;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4.12%,高于對照組的80.88%(P<0.05),在肯定了西藥單用療法的有效性的同時,充分印證了中西醫結合療法較西醫療法單用的優越性;用藥期間觀察組不適癥發生率與對照組不適癥發生率為2.94%比4.41%,數據對比均衡(P>0.05),提示在西藥基礎上加服中藥并不會增加不良反應的發生風險,是對中西醫結合療法安全性的肯定。
綜上所述,偏頭痛伴眩暈癥輔以中西醫結合療法有益于中醫證候的高效緩解,整體療效的提升,可避免病情反復發作,且對機體的不良刺激輕,值得借鑒。
參考文獻
王霄羽.中醫辨證法結合西藥治療偏頭痛眩暈的臨床觀察[J].光明中醫,2018,33(02):229-230.
吳昊,梁國聰,符家武,等.中西醫結合治療偏頭痛60例臨床觀察[J].中西醫結合研究,2016,8(05):239-241.
鄭艷,何勇.中西醫結合法用于治療偏頭痛患者的效果評價[J].大醫生,2017,2(04):25-26.
李達麗.尼莫地平聯合倍他司汀治療偏頭痛患者的效果[J].醫療裝備,2017,30(15):155-156.
楊杰.氟桂利嗪預防性治療前庭性偏頭痛眩暈發作的對照研究[J].中外醫學研究,2018,16(07):160-162.
江黎,馮方俊.中西醫結合治療偏頭痛臨床觀察[J].實用中醫藥雜志,2017,33(10):1169-1170.
孫艷超.中西醫結合治療62例偏頭痛眩暈患者的臨床研究[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18,18(07):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