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偉

【摘 要】目的:探討早期康復訓練聯合中醫針灸在改善骨折術后功能障礙中的作用。方法:將所在醫院2016年10月至2019年2月66例骨折患者,按照護理方法隨機分為2個組別,即觀察和對照組,每組33例患者,對照組給予常規康復護理,觀察組給予早期康復訓練聯合中醫針灸療法,對比兩組護理效果。結果:觀察組干預后VAS評分、HSS評分均優于對照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早期康復訓練聯合中醫針灸療法,能夠顯著改善骨折術后功能障礙表現,提高關節功能,緩解疼痛。
【關鍵詞】早期康復訓練;中醫針灸;骨折功能障礙
【中圖分類號】R49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19)22--01
引言
骨折發生后,會對患者關節功能造成嚴重影響,同時也會患者日常生活帶來很大制約,及時為患者做好術后功能訓練,對患者恢復具有重要幫助。有文獻報道認為,在常規康復訓練的同時,給予患者中醫針灸治療,能夠強化患者預后效果。選取66例骨折患者,對康復護理方法進行探討。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66例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患者術后康復護理方法分組,觀察組33例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13例,年齡20-70歲,平均年齡(58.56±3.89)歲。對照組(n=33)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11例,年齡21-70歲,平均年齡(58.61±3.87)。納入滿足手術治療指征者,排除標準[1]:(1)多種原因導致中斷治療者;(2)合并全身性嚴重感染者;(3)合并凝血功能障礙者;(4)妊娠及哺乳期女性;(5)合并精神障礙者。2組臨床基線資料對比無顯著差異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康復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康復護理干預,根據患者實際情況,為其制定康復訓練方法。觀察組患者給予早期康復訓練,根據骨折類型,對肢體功能、坐位、站位等進行對應訓練。在此基礎上,為觀察組患者提供中醫針灸治療,取穴膝眼、梁丘、陽陵泉、陰陵泉、委中、鶴頂等,采用國內某醫藥器械公司提供的一次性針灸針(規格0.25mm*40mm)。平補平瀉方法進針,行針后觀察患者反應,出現酸脹感后停止進針,留針20-30min,運針2次,每天1次。
1.3 評價指標 對比2組患者干預后前后疼痛及膝關節功能情況,疼痛采用VAS量表進行評分,取分范圍0-10分,分數越高表示越痛,10分為最痛。膝關節功能采用HSS量表評價,評分范圍0-100分,分數越高關節功能越好[1]。
1.4 數據統計 采用SPSS 16.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采用“”表示,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檢驗,當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組患者干預前VAS評分、HSS評分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但是,2組干預后上述評分均有明顯改善,與本組治療前對比差異顯著(P<0.05);觀察組干預后VAS評分、HSS評分改善程度優于對照組,2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3 討論
骨折多由直接或間接暴力因素所致,可造成關節功能嚴重受損,并導致患者韌帶功能受到影響。根據患者骨折情況,及時為其開展手術治療,是患者預后的關鍵。術后及時協助患者做好康復訓練,能夠強化臨床診療總體效果,為患者骨折愈合創造更多便利條件。術后早期康復訓練,能夠顯著改善關節功能,降低術后并發癥。文獻[2]報道認為,及時開展早期康復訓練,可改善患肢血液循環,促進骨吸收,從而改善關節功能。中醫針灸療法能夠對骨骼肌進行相應松弛處理,疏通經絡,緩解患肢疼痛,改善關節功能障礙,并在前提下進一步對關節穩定度進行強化,在改善微循環的同時,發揮活血行氣之功效。通過本研究證實,早期康復訓練聯合中醫針灸,能夠緩解患者疼痛感,提高關節功能,與文獻[3]報道結果基本相同,進一步證實聯合康復療法的優勢。綜上所述,通過臨床對照試驗證實,早期康復訓練聯合中醫針灸療法,能夠顯著改善骨折術后功能障礙表現,提高關節功能,緩解疼痛,具有廣泛的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王峰.術后康復鍛煉預防肱骨髁上骨折患兒肘內翻畸形106例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9(16):109.
蘇農.外洗聯合針灸推拿治療肘關節骨折后關節功能障礙的臨床觀察[J].中西醫結合研究,2018,10(02):87-88.
鄧娟.中醫針灸輔助治療骨傷患者的臨床效果[J].醫療裝備,2017,30(10):87-88.